“语用型”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i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语用型”教学是落实高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语用型”教学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选择好课堂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这要视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而定。
  一、面对内涵较深、内容难懂的文本
  面对这一类文本,要以理解文本内容为重点。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再扣住特殊的“语用形式”来领悟言语表达背后更深的意蕴。如果连文本的内容都未怎么理解,却去寻找“语用形式”进行教学,岂非舍本逐末?
  比如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文本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写的是一个青年学生从战场上受伤后被抬到战地临时医院治疗,最后他才发现这个战地临时医院竟然是自己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小说用大量篇幅详写了青年学生被抬往美术教室的途中所见到的教学楼内众多环境布置。这些环境布置文下并没有给出注释,不弄懂这些环境布置背后的深意,就无法读懂这篇课文的主旨。因此,这个时候,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环境布置的特有意蕴,无疑就是关于这个文本的教学重点。
  比如,小说首先写到的画像《美狄亚》,是用古希腊神话故事启发学生要为德国一战失败雪耻,征战复仇;《挑刺的少年》是暗示学生要忠于祖国、坚韧勇敢;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则借雅典娜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活跃表现,向学生启示应该崇尚武力……了解了这些环境布置背后的深意,我们才会最终明白,《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文本其实是借青年学生在战争中伤残的悲剧,含蓄地批判了德国法西斯从思想上误导学生,引诱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其征战、卖命的险恶用心,揭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深刻根源,控诉了法西斯穷兵黩武、愚弄人民的罪恶本质。
  在了解环境布置用意的过程中,再联系环境布置中表达特殊的“语用形式”来探究“用意”背后的“用意”。比如文中第8段:
  担架通过那条狭长的小过道的时候,我终于又平直地躺着了。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老弗里茨”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他一身崇尚武力,多次向国外入侵,拓展疆土,是中世纪德意志卓有战功的君主之一。悬挂老弗里茨像当然是军国主义教育、宣传的需要。但我们还要看到,这种宣传可谓用心良苦。这本来是条“狭长的”“小过道”,然而却摆放了一个“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肖像,而且这个肖像穿的是“军服”,连胸前的星章也是“大大的”“金光闪闪的”,环境的狭小与肖像的突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形象地传递出了法西斯统治者煞费苦心宣传侵略、宣传战功、宣传征战光荣的急切意图。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可以教学的内容很多,诸如学校为什么要学生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要用六种字体来写,而且还有意让黑板写不下?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我”受了这么严重的伤在文中有哪些照应?“我”受到的军国主义教育毒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结尾“‘牛奶,’我喃喃地说……”有什么用意?作者对军国主义教育的含蓄讽刺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隐隐看出?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选择用于教学。但是环境布置的深刻内涵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基础,这个教学基础不建立,对文本的意图就了解不深,那么教学其他的内容就失去了凭借。这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和次要之分,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辨析和取舍。
  再如《神的一滴》,由于是翻譯过来的作品,文中不少句子包括那首小诗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此时理解这些语句和小诗的内涵就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今天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
  首先要弄明白“这感情”是什么感情?为什么用“袭击”一词?此时,扣住本段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品评才能逐渐把握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情感。诵读的时候,如果重读并突出“是”,就能慢慢品读出作者对瓦尔登湖遭受过工业化污染却一点没变的难以置信!重读并突出“还是”,就能读出作者对瓦尔登仍然是原来的瓦尔登湖的惊喜,读出作者对瓦尔登湖具有强大修复能力、顽强生存能力的惊叹!只要潜心诵读、品味到位了,“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中的“这感情”就容易理解:指对瓦尔登湖并没有改变、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惊叹和喜悦。带着这种理解,再读后面的“拔地而起”,则明显写出了新生的树林生命力的不可遏制,饱含了我内心由衷的赞美之情;“蓬勃华丽”则写出了树林的繁茂美丽、令人叹服,写出了我内心对瓦尔登湖生命活力的兴奋和欣慰。而正因为树林是“拔地而起”的,是“蓬勃华丽”的,如此地引发了我的惊叹和兴奋,所以这种情感才能“袭击我”,“袭击”一词写出了瓦尔登湖的美丽和活力对我的震撼、冲击是多么的强烈。
  二、面对内容较浅、容易理解的文本
  对于这类文本,似乎一读就懂,没有什么“可讲的”。比如《一个人的遭遇》,文本虽然很长,但快速浏览很快就能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我”(索科洛夫)从战俘营中胜利逃出,回到自己的部队,受到赞扬→期待与家人见面却得知家人都被炸死,只有小儿子阿拿多里幸免于难→得知阿拿多里立功升职,感到非常自豪→很不幸又得知阿拿多里战死的消息→埋葬完最后的希望决定到老朋友那里去→遇到凡尼亚并决定收养他。那么,对于这样的文本,到底如何教学?
  一般而言,选入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具有一定教学示例和学习价值。这类文本,只要我们紧扣单元教学要求,从文本中仔细品味、咀嚼,都可以找出丰富的教学内容。而我们之所以发现不了教学内容,是因为我们缺少细心,缺少语感,缺少语言涵泳的习惯。针对《一个人的遭遇》,只要细心探究,会发现文中的不少细节描写非常成功。而这,正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内容。   比如:“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即使是回到了自己的部队里,和自己的首长讲话,“我”的头仍然习惯成自然地“缩在在肩膀里”,可以推想,在法西斯的俘虏营,一定是稍不如意就会受到看守的毒打;毒打已经使人到了条件反射的程度。法西斯的毫无人性、惨无人道可谓触目惊心。
  比如:“那邻居写道,轰炸的时候我的儿子阿拿多里在城里。晚上他回到村子里,瞧了瞧弹坑,连夜又回城里去了。临走以前对邻居说,他将请求上前线当志愿军。就是这样。”
  面对母亲和两个姊妹被炸死,阿拿多里只是“瞧了瞧弹坑”,没有撕心裂肺,没有呼天抢地,反常的“冷静”背后是极度的愤怒痛恨和可怕的誓死复仇,一个人只有抱定必死的信念,他才会反常的、出奇的冷静。这样写,突出了法西斯战争给苏联普通人民带来的苦痛之深,也为后来阿拿多里能够表现勇敢升职和毫不畏惧战死埋下了伏笔。
  比如:“他贴在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
  这是“我”决定收养凡尼亚做儿子时父子二人的细节描写。仔细分析,令人感慨万千。“我”的眼里为什么会蒙上了雾?一是因为对凡尼亚的同情,“我”从凡尼亚“贴”“哆嗦”等动作行为中读出了孩子找到父爱的无比激动,读出了孩子太缺少父爱太渴求父爱,读出了孩子身世的可怜、心灵的孤单;二是因为“我”能给孩子一个温暖港湾而油然生出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以及自己在孤单的自我漂泊中终于找到生命依靠的满足感和欣慰感。把两个萍水相逢之人相逢、相依的感动、喜悦写得越细致,越能反衬出战争给两个孤独的陌生人所带来的伤害之深。
  这些细节在文中还有不少。这样围绕细节教学,在读懂细节的同时,也就读懂了文章的主题——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遭遇,其实也折射出了二战给整个苏联人民所带来的巨大伤痛。
  再如《江南的冬景》,描绘了江南冬天的五幅画面,虽说五幅画面都较美,但语言直白浅显,语句也没有什么内涵,学生一读就懂,就意蕴、情感、主旨等而言无法组织讨论、品味。那么此时讲什么?这时候,就要细心地寻找看看文中有没有一些特殊的“语用形式”,想想这些内容能否成为教学的突破口。
  比如:“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垭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仔细分析,这一段景物的相互搭配非常谐调,而这,刚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可以以此来训练学生画面的布局艺术和选词用语的准确性。比如全段都是扣住画面的“悠闲”来写的,为什么用“秋收过后”?因为秋收过后人最清闲,所以不可能是春夏两季。为什么用“三五人家”?因为是小村子,“三五人家”刚好不疏不密,不挤不松,恰到好处。为什么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因为“槎桠”才写出树枝的杂乱、随意,没有人为的修剪痕迹;“杂木”也写出了一种野趣和随性,这些都扣住、照应了“悠闲”。为什么是“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因为只有“细雨”才轻柔、悠闲;只有“白雨”才能构成淡淡的水墨画面。为什么停的是“一条乌篷小船”?因为船较大,只能一条,多了画面就拥挤,不悠闲了;而且乌篷小船是江南常见之物,“乌”即淡黑色,也才能与画面谐调,所以不可能是彩色小船。为什么要“添几个喧哗的酒客”?首先只能是“几个”,少了孤单不欢快,多了又杂乱;其次“喧哗”,才能写出人的悠闲和江南冬夜的宁静。……如果这样详细分析,你就会最终感到郁达夫的写景艺术实在高明,全段由自然景物的悠闲到人的胸襟洒脱,水到渠成,浑然一体。这如果不用心体会是发现不了、鉴赏不了的。
  三、面对看似较浅、别有深意的文本
  有的文本,初读似乎较浅,但仔细品读,会感到别有深意。此时就要扣住这些别有深意的地方仔细探讨。比如《金岳霖先生》,文中围绕金先生的“有趣”讲述了他的穿着和走路姿势,讲述了他课堂的提问方式和互动方式,讲述了他给文学爱好者开小说讲座的情景,讲述了他饲养斗鸡以及和孩子比赛的情景,讲述了他为林徽因过生日请客的故事,講述了他晚年坐三轮车转王府井的情景。这些基本的故事情节都梳理、概括完了再讲什么?这时,“有趣”的故事情节背后的深意就值得深入琢磨了。
  比如:“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沈先生拉金岳霖去讲学,“给定了题目”,显然,沈先生认为这个内容很重要,否则不可能“命题作文”;特地在校外给学生“开小灶”,沈从文先生是多么希望金先生的这个讲座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面对好朋友的邀请和希望,面对学生的渴求和期待,金先生“讲了半天”,时间不可谓不长,内容不可谓不多,然而竟然讲的是“小说与哲学无关”。在今天,受好朋友邀请去做讲座的专家学者多如牛毛,会发生这种情况吗?我想绝不可能。从中我们读到的是,金岳霖先生是个非常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哪怕即使是面对老朋友也丝毫不会变通的真率之人。而这,岂是一个“有趣”就能简单包含的?
  比如:“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给学生做讲座,“讲着讲着”,说明这是在上课的中途,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候,他居然“停了下来”;他“伸进脖颈”“捉出跳蚤”“捏在手指里看”,而且还“甚为得意”,他“得意”的并不是自己身上有跳蚤,同学们身上却没有,而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到处乱跑的跳蚤,你们看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得意、炫耀的背后,我们丝毫感觉不到这个人物的粗俗,有的却是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孩童一般的天真率性、毫无城府、毫不掩饰、毫不做作,这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比如:“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作为一个鳏夫,金岳霖先生为了解闷饲养一个宠物当然正常,然而他饲养了斗鸡却并不用来真的“斗鸡”,真的“斗鸡”就说明他的不务正业了。他的斗鸡很大甚至能把脖子伸到桌子上和他一起吃饭,由此可以看出金先生的平等待物、无拘无束、乐观随意、热爱生活。他与教授的孩子比赛,即使是面对孩子,他的赌注也不是“小梨”“小石榴”,而是“大梨”“大石榴”;“大梨”“大石榴”并不好买,于是他就“到处搜罗”,这里的“到处”“搜罗”写出了他是多么的用心、真诚。一个童叟无欺、待人真诚、可爱淳朴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大家都知道,林徽因是金岳霖先生的一生所爱。一个女子生前被人喜欢、记挂实属正常;然而斯人已去,逝后多年,还能被人记得生日并为之纪念,这是多么的重情重义。不但纪念,金先生还邀请许多老朋友来一起纪念,而且选择的地点是著名的北京饭店,纪念之前又并不张扬,到了现场才告知纪念之事,这是多么的郑重其事、毫不矫情。这种光明磊落、至情至性、一如既往的深情怎么会不令读者动容、感叹?
  对上述这些富有意蕴的语句、语段仔细品味,我们才能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丰富的金岳霖先生,我们才能明白汪曾祺为什么要写金岳霖先生。因为他的身上,在“有趣”的背后,实在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再如《祝福》当中,有两处景物描写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一处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看起来,这就是一段展示环境的普通景物描写,其实本段景物描写的真正目的是协助表达作者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作者回到鲁镇,有着“新思想”的“我”当然是希望鲁镇有变化的,然而鲁四老爷没有什么大变,仍然是“大骂新党”;鲁镇的风俗人情也没有什么变化,“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一个“自然”写出了我本不该抱有希望,潜台词是“落后的鲁镇怎么可能有新的气象”呢?在含蓄地表达了这种意图之后,接下来的景物描写自然和作者的心境是紧密结合的,“天色愈阴暗了”,与之一起阴暗的无疑还有作者的心情;“雪花漫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既写出了雪花之大,为下文祥林嫂的冻死埋下伏笔,同时也间接写出了我内心的烦乱、压抑。而正是因为我内心烦乱、压抑,所以来到四叔的书房,看到透出腐朽、虚伪气息的“寿”字和对联,我就更加“无聊赖”了;待再看到《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等,作者原本的烦乱、压抑终于再也控制不住,于是“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样分析,我们才能感受文中对作者的心理和情感描写虽然几乎没有涉及,但从鲁镇的风俗描写、到傍晚的雪景描写、再到书房描写,到最后“我一定要走”,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是前后呼应、极其贯通的,作者的“决计回城”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
  另一处是:“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里有一句景物描写“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本来这句景物描写完全可以删去,因为对上下文的行文没有任何影响。然而放在上面,却是难得一见的神来之笔,也亏得鲁迅才有这样的妙手。我们知道,在柳妈出现之前,祥林嫂虽然备受歧视,但是是不会死的,真正的悲剧是遇到了柳妈。所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其实暗示了“逼迫祥林嫂走上绝路的情节慢慢来了”“祥林嫂真正的悲剧逐渐开始了”。一句普通的景物描写,其实暗示并引领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给故事逐渐向纵深推进蒙上了一层凄凉、悲惨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忍和痛心。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从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国家每年都要进行涉及各个层次、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的政策调整。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政策调整的频率大大加快,如: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从1994年以来,已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注液配伍黄芪对羊水过少治疗效果。方法:将孕周在28—34周晚期妊娠的60例羊水过少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孕妇常规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复
<正> 精少不育症虽隶属中医学肾虚之范畴,然据临床观察,辨证属肾精亏虚者不过十中居一,析其病机,又颇与心、肝、脾等脏相关。近年来,
据统计,近几年,我国丙纶纤维的生产量有下降的趋势,而进出口却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全球对丙纶产品的需求量也是呈增长势头,那么,我国丙纶纤维行业今后该如何发展,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白血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生,并侵润到其它组织和器官,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针对这些症状,我
<正> 例一: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乔某,男,26岁,1986年5月3日初诊。左眼羞明、流泪、磨痛3个月,曾用西药治疗不效而停药来科就诊。检查:左眼视力0.02;
我国进出口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又上一个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的位置。这样的增长速度,国人为之自豪,世界为之
<正> 眼底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属中医“视瞻昏渺”“云雾
【摘要】目的 客观评价清热降浊方治疗超重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20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口服清热降浊方)与对照组(口服普通二甲双胍片),疗程12周。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B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重、体质指数(BMI)及其变化评价清热降浊方的疗效;以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HbAlc、FBG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家庭护理  1 相关概念解释  1.1 糖尿病(DM)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而危及生命。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器官尤其是眼、肾、神经以及血管损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  1.2 糖尿病肾病(DN) 由不同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与相对不足以致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