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剔红”的价值
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讲《动刀的漆器》时,讲到了一种叫“剔红”的漆器,说这种漆器很昂贵,有一件在国际市场上卖出了1287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这“剔红”是如何“剔”出来的呢?在物件上一遍又一遍地刷上红漆,当出现很厚的漆膜,而这漆膜又处于半干状态,即既不沾刀又不脆的时候,开始动刀轻轻“剔”出所需的纹样。由此看来“剔”比“雕”比“刻”的技术含量高很多。
二、“剔红”的启示
从“剔红”作品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若要创造有价值的“剔红”作品,必须先打好基础,作好铺垫,再凭灵感用平时练实的基本功创造精彩。具体说来就是:
准备工作(刷漆的过程)须做实,
动手时机(动刀的时机)须看准,
功夫技巧(运刀的技巧)须过硬。
三、“剔红”与作文的共性
什么是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一美国作家说:“大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他事一样,你总得经过一番学艺。”
由此看来,作文与“剔红”一样都必须事先作好积累,作好铺垫,打好基础,手上功夫技巧(动刀、动笔)必须娴熟。所以,作文训练要像创作“剔红”作品一样,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如何进行作文训练?
1.点滴积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积累的程度,对作文质量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1)在课堂上从课本中积累写作方法
学生所学的课文都是很好的习作范例,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再运用到习作中去。
一是从课文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既要按顺序观察,又要有重点观察;
二是从课文中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
三是从课文中学习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方法;
四是从课文中学习表情达意的各种方法。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借助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很有必要,因为阅读是补救学生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经验不充足的捷径。
一是从阅读的内容中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情操,获得灵感;
二是在阅读材料的言语形式中,积累内化语言,解决“情已动,辞难发”的难题。
(3)在多读多背中积累规范的语言
“剔红”所用的刀、刷,做木工所用的斧、刨等都是“现成”的,“拿来”使用就行,而作文所用的语言这个工具,虽然也是“现成”的,却不能随意“拿来”,必须经过读、背的吸收,储存到大脑中去变成自己的语言,作文需要时再用到作文中去。所以,想要写好作文,多读多背必不可少。
2.扎实训练
生活很丰富,作文的题材亦多样,学生投入某项活动往往很专注,但是要学生运用文字加以表达时,他们为什么会感觉写不出呢?贾志敏老师说,最主要的原因是“练习得太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练习写作“这门手艺”:
(1)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点
叶至善(叶圣陶的儿子)说,他父亲从来不给孩子讲解写作方法、作文入门之类的东西,仅要求子女每天必须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悉听尊便,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明确的提示——“只有写,才会写”,即如果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鼓励学生勤动笔,把笔头写开,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就像善“剔红”的漆工要不断练习“勾、挑、刻、雕”等运刀功夫一样。
(2)鼓励学生写后读一读
据叶至善说,他们写完那点儿东西后,叶圣陶先生并不独自评判优劣,而是让孩子把所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说这样既能表达思想,又能练习文字。这让我们不由想起很多年以前,《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的《看学生读》一文中“听其声,观其形”的观点,文中阐述的是教师“看学生读”如何有道理,有必要。同理,学生自己听自己读同样很有必要。再者,“三分文章七分读”,用文字写出来的文章,用语言读出来会更精彩,这既有益于提高学生写的兴趣,又使学生能主动自我欣赏、主动自我修改文章,提高作品的质量。
(3)作文指导力求在“具体”上下工夫
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忽视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作文要求空泛笼统,致使学生写而无获,写而无长进。美国的“全命题作文训练”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美国全命题作文案例:
年级:四年级
要求:母亲节就要来临了,请依照下列题目,每天写一段文字。
①和妈妈一起度过的一个节日
②和妈妈一起的开心时刻
③妈妈给我的最好的建议
④我跟妈妈撒小谎的时刻
⑤妈妈让我最敬佩的事情
⑥跟妈妈一起的难忘旅行
⑦妈妈给我的一次教训
⑧我的妈妈很特别,因为……
⑨我的妈妈最开心,当……
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自己的东西,之后将所有的文字汇总,制成《记忆中的妈妈》一书,送给母亲作为节日礼物。(家中没有母亲的,可以写一位你生活中特别的亲人)历时一周。
可以看出,美国老师命题之后,指导非常具体,从妈妈的各个侧面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侧面与生活联系紧密,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具体的可触摸的妈妈。这样的指导,既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又启发了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作文过程指导力求循序渐进
写作,是最重要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获得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这和用刀剔纹的能力一样,当然要靠训练。而课堂上的训练指导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句话练起,先写好一句话、一段话,直至写好一篇文章。作文指导过程中的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训练同样应该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总之,如果积累了,学生作文时就能“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就能“丰富自己的见闻”,就能在写作时获得灵感(“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如果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坚持练笔,第三学段结束时,学生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讲《动刀的漆器》时,讲到了一种叫“剔红”的漆器,说这种漆器很昂贵,有一件在国际市场上卖出了1287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这“剔红”是如何“剔”出来的呢?在物件上一遍又一遍地刷上红漆,当出现很厚的漆膜,而这漆膜又处于半干状态,即既不沾刀又不脆的时候,开始动刀轻轻“剔”出所需的纹样。由此看来“剔”比“雕”比“刻”的技术含量高很多。
二、“剔红”的启示
从“剔红”作品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若要创造有价值的“剔红”作品,必须先打好基础,作好铺垫,再凭灵感用平时练实的基本功创造精彩。具体说来就是:
准备工作(刷漆的过程)须做实,
动手时机(动刀的时机)须看准,
功夫技巧(运刀的技巧)须过硬。
三、“剔红”与作文的共性
什么是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一美国作家说:“大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他事一样,你总得经过一番学艺。”
由此看来,作文与“剔红”一样都必须事先作好积累,作好铺垫,打好基础,手上功夫技巧(动刀、动笔)必须娴熟。所以,作文训练要像创作“剔红”作品一样,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如何进行作文训练?
1.点滴积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积累的程度,对作文质量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1)在课堂上从课本中积累写作方法
学生所学的课文都是很好的习作范例,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再运用到习作中去。
一是从课文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既要按顺序观察,又要有重点观察;
二是从课文中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
三是从课文中学习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方法;
四是从课文中学习表情达意的各种方法。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借助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很有必要,因为阅读是补救学生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经验不充足的捷径。
一是从阅读的内容中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情操,获得灵感;
二是在阅读材料的言语形式中,积累内化语言,解决“情已动,辞难发”的难题。
(3)在多读多背中积累规范的语言
“剔红”所用的刀、刷,做木工所用的斧、刨等都是“现成”的,“拿来”使用就行,而作文所用的语言这个工具,虽然也是“现成”的,却不能随意“拿来”,必须经过读、背的吸收,储存到大脑中去变成自己的语言,作文需要时再用到作文中去。所以,想要写好作文,多读多背必不可少。
2.扎实训练
生活很丰富,作文的题材亦多样,学生投入某项活动往往很专注,但是要学生运用文字加以表达时,他们为什么会感觉写不出呢?贾志敏老师说,最主要的原因是“练习得太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练习写作“这门手艺”:
(1)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点
叶至善(叶圣陶的儿子)说,他父亲从来不给孩子讲解写作方法、作文入门之类的东西,仅要求子女每天必须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悉听尊便,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明确的提示——“只有写,才会写”,即如果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鼓励学生勤动笔,把笔头写开,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就像善“剔红”的漆工要不断练习“勾、挑、刻、雕”等运刀功夫一样。
(2)鼓励学生写后读一读
据叶至善说,他们写完那点儿东西后,叶圣陶先生并不独自评判优劣,而是让孩子把所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说这样既能表达思想,又能练习文字。这让我们不由想起很多年以前,《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的《看学生读》一文中“听其声,观其形”的观点,文中阐述的是教师“看学生读”如何有道理,有必要。同理,学生自己听自己读同样很有必要。再者,“三分文章七分读”,用文字写出来的文章,用语言读出来会更精彩,这既有益于提高学生写的兴趣,又使学生能主动自我欣赏、主动自我修改文章,提高作品的质量。
(3)作文指导力求在“具体”上下工夫
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忽视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作文要求空泛笼统,致使学生写而无获,写而无长进。美国的“全命题作文训练”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美国全命题作文案例:
年级:四年级
要求:母亲节就要来临了,请依照下列题目,每天写一段文字。
①和妈妈一起度过的一个节日
②和妈妈一起的开心时刻
③妈妈给我的最好的建议
④我跟妈妈撒小谎的时刻
⑤妈妈让我最敬佩的事情
⑥跟妈妈一起的难忘旅行
⑦妈妈给我的一次教训
⑧我的妈妈很特别,因为……
⑨我的妈妈最开心,当……
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自己的东西,之后将所有的文字汇总,制成《记忆中的妈妈》一书,送给母亲作为节日礼物。(家中没有母亲的,可以写一位你生活中特别的亲人)历时一周。
可以看出,美国老师命题之后,指导非常具体,从妈妈的各个侧面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侧面与生活联系紧密,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具体的可触摸的妈妈。这样的指导,既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又启发了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作文过程指导力求循序渐进
写作,是最重要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获得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这和用刀剔纹的能力一样,当然要靠训练。而课堂上的训练指导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句话练起,先写好一句话、一段话,直至写好一篇文章。作文指导过程中的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训练同样应该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总之,如果积累了,学生作文时就能“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就能“丰富自己的见闻”,就能在写作时获得灵感(“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如果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坚持练笔,第三学段结束时,学生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