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400000
四月中旬,我荣幸地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听到了给我带来心灵震撼的一课,那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将近九十分钟的授课时间,学校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全场寂然无声,都沉浸在王崧舟老师所营造的那种幽冷清透、寂寥苍凉的境界和氛围中。王老师以他丰厚的学养和人文底蕴,大气深沉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呈现了一片浸润着浓浓诗意情怀的语文天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致、和谐、开放、大气的语文课堂。下午,我们又聆听了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新境界》讲座。通过观摩上午的课堂教学和聆听下午的讲座,我对诗意语文课堂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 诗意语文课堂来源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
1.1 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
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追求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力求做到“新”、“趣”、“活”、“实”“美”。 即教学理念新、教学思路新、教学手段新、评价形式新;“趣”即: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学习新课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课堂结束时延续学习兴趣;“活”即:教法灵活、教材灵活、学生教活、情感激活;“实”即“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真实、课堂训练扎实;“美”即:课堂氛围美、教学味道美、教师风格美、学生感受美。
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实效性,所以有点自我满足,也没有找到努力的方向,我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新境界》的讲座,我的观念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对一堂好课的理解。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显然,王老师已经进入了第三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真遗憾自己没有足够的底蕴来学习他的诗意语言,诗意课堂。并且,王老师的课关注课堂上师生心灵平等的对话;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关注课堂上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我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用我的理念指导我的行动。
1.2 教学方法独到实用。
王老师的语文课堂能上出诗意,除了他的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教学有方,而且,教学方法独到实用,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王老师倡导的诗意语文新境界包含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等诸多课堂表现因素,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渗入,哪怕算不上诗意语文,至少也能改善我们的课堂效果,使其更像是语文课。
纵观自己将近十五年的教学,我常认为只要把语文知识教给他,只要学生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就可以了,哪曾想到语文中的奥妙无穷。朴素的语言,朴实的风格,其内在蕴含着无穷魅力的诗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不仅学习知识,同样能感受到诗情画意,那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幸福!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注重情感教学,为什么呢?就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人的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韵味、读的神采。作为语文老师,加强语文素养的修炼,把语文教学生活化,诗意化,那样的话,教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但我现在才明白,教学只注重情感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对。潜心涵咏,诵读体会,比较品评,联系语境,激活想象是王老师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如在讲《慈母情深》这课的时候,他就运用了比较品评的方法。例:《慈母情深》“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了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知道自己营造不了王老师那样的诗意课堂,自己以前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也没有这方面的教学方法是一大因素。以后,我会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
2 诗意语文课堂来源于厚重的文化底蕴。
以前,我总认为诗意语文课堂高深莫测,玄玄乎乎,只有语文大师才能上出诗意的语文课堂。但通过听报告和观摩,我才恍然大悟,诗意语文课堂还来源于厚重的文化底蕴。
《枫桥夜泊》教学时,在清越的音乐声中,伴随着王老师那富有磁性男低音的徐徐道来,当代诗人陈小奇、清朝王士祯、明朝高启、元朝顾瑛、南宋陆游这些都聆听过寒山寺的钟声并深受其影响的诗人们向我们一一走来,这一浏览与寒山寺钟声有关的历代诗歌的教学设计不仅拓展丰富了诗意语文的广阔天地,更引发了学生乃至听课的老师们对经典的追问和思考: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会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以至千百年来一直回响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耳畔呢?由此步入了下一环节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和挖掘,课堂节奏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课的收尾处,伴着悠长不绝的钟声,历代与之颇有渊源的诗人们,从南宋的陆游到当代的诗人们,又依次出现在我们眼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钟声的文化影响力,王崧舟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经典流传千古而不绝的魅力所在。纵观整个课堂,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简单的几个意象,却从古到今,又从今到古,展示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有月之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明月寄相思愁怀;月落之后愁思转给了谁?钟声,“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一堂课,一首诗,贯穿古今文化,容量丰盈却并不使人感到繁杂晦涩,我感到学生理解了,懂了,模模糊糊中却是愈来愈清晰地触摸着、感受着、品味着诗句的意蕴、诗人的情思,整个课堂从容徐缓的娓娓叙说中透出一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大气。
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诗意不足,自己的文化底蕴不丰厚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后,我一定养成多看书、多积累的好习惯。厚积才能薄发。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我愿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课改的热潮中努力去做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用教师特有的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
四月中旬,我荣幸地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听到了给我带来心灵震撼的一课,那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将近九十分钟的授课时间,学校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全场寂然无声,都沉浸在王崧舟老师所营造的那种幽冷清透、寂寥苍凉的境界和氛围中。王老师以他丰厚的学养和人文底蕴,大气深沉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呈现了一片浸润着浓浓诗意情怀的语文天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致、和谐、开放、大气的语文课堂。下午,我们又聆听了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新境界》讲座。通过观摩上午的课堂教学和聆听下午的讲座,我对诗意语文课堂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 诗意语文课堂来源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
1.1 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
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追求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力求做到“新”、“趣”、“活”、“实”“美”。 即教学理念新、教学思路新、教学手段新、评价形式新;“趣”即: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学习新课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课堂结束时延续学习兴趣;“活”即:教法灵活、教材灵活、学生教活、情感激活;“实”即“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真实、课堂训练扎实;“美”即:课堂氛围美、教学味道美、教师风格美、学生感受美。
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实效性,所以有点自我满足,也没有找到努力的方向,我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新境界》的讲座,我的观念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对一堂好课的理解。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显然,王老师已经进入了第三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真遗憾自己没有足够的底蕴来学习他的诗意语言,诗意课堂。并且,王老师的课关注课堂上师生心灵平等的对话;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关注课堂上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我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用我的理念指导我的行动。
1.2 教学方法独到实用。
王老师的语文课堂能上出诗意,除了他的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教学有方,而且,教学方法独到实用,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王老师倡导的诗意语文新境界包含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等诸多课堂表现因素,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渗入,哪怕算不上诗意语文,至少也能改善我们的课堂效果,使其更像是语文课。
纵观自己将近十五年的教学,我常认为只要把语文知识教给他,只要学生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就可以了,哪曾想到语文中的奥妙无穷。朴素的语言,朴实的风格,其内在蕴含着无穷魅力的诗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不仅学习知识,同样能感受到诗情画意,那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幸福!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注重情感教学,为什么呢?就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人的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韵味、读的神采。作为语文老师,加强语文素养的修炼,把语文教学生活化,诗意化,那样的话,教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但我现在才明白,教学只注重情感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对。潜心涵咏,诵读体会,比较品评,联系语境,激活想象是王老师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如在讲《慈母情深》这课的时候,他就运用了比较品评的方法。例:《慈母情深》“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了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知道自己营造不了王老师那样的诗意课堂,自己以前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也没有这方面的教学方法是一大因素。以后,我会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
2 诗意语文课堂来源于厚重的文化底蕴。
以前,我总认为诗意语文课堂高深莫测,玄玄乎乎,只有语文大师才能上出诗意的语文课堂。但通过听报告和观摩,我才恍然大悟,诗意语文课堂还来源于厚重的文化底蕴。
《枫桥夜泊》教学时,在清越的音乐声中,伴随着王老师那富有磁性男低音的徐徐道来,当代诗人陈小奇、清朝王士祯、明朝高启、元朝顾瑛、南宋陆游这些都聆听过寒山寺的钟声并深受其影响的诗人们向我们一一走来,这一浏览与寒山寺钟声有关的历代诗歌的教学设计不仅拓展丰富了诗意语文的广阔天地,更引发了学生乃至听课的老师们对经典的追问和思考: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会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以至千百年来一直回响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耳畔呢?由此步入了下一环节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和挖掘,课堂节奏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课的收尾处,伴着悠长不绝的钟声,历代与之颇有渊源的诗人们,从南宋的陆游到当代的诗人们,又依次出现在我们眼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钟声的文化影响力,王崧舟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经典流传千古而不绝的魅力所在。纵观整个课堂,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简单的几个意象,却从古到今,又从今到古,展示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有月之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明月寄相思愁怀;月落之后愁思转给了谁?钟声,“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一堂课,一首诗,贯穿古今文化,容量丰盈却并不使人感到繁杂晦涩,我感到学生理解了,懂了,模模糊糊中却是愈来愈清晰地触摸着、感受着、品味着诗句的意蕴、诗人的情思,整个课堂从容徐缓的娓娓叙说中透出一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大气。
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诗意不足,自己的文化底蕴不丰厚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后,我一定养成多看书、多积累的好习惯。厚积才能薄发。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我愿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课改的热潮中努力去做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用教师特有的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