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重点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不再只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变得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从而让学生变得“爱学”“会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创新,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技巧,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引导阅读审题,提高审题能力
阅读能力应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生出现错误的很大原因是审题不清,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审题,在审题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老师们集体去参加献血,每人一次需要献血200毫升,该学校一共有70名老师选择献血,一共会献多少升血呢?很多学生都很兴奋地开始计算,他们都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列出最后的算式:200×70=14000(毫升)。这时,学生回答说一共献了14000毫升的血,认为完成了这一练习题。很明显是错误的,而其出错的原因是审题不清。为此,教师准备引导学生阅读审题,教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教师说:“现在拿出你们的笔,再重新读一遍这道练习题,并将其中的关键词勾划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审题阅读,在审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个是200毫升,而最后问的却是多少升。于是,学生将其中的“毫升”与“升”这两个关键词用笔圈出来以警醒自己,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两个关键词。学生立即改正自己的错误,得到“14升”的结果。并从中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一定的审题技巧,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解题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审题阅读,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严格审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很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和学习能力。
二、组织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的中心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究,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并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其对边的长度是相等的。他选择利用直尺测量的方式来验证,经过测量发现对边的长度大约是相等的。还有学生是利用了一根细线来辅助验证。先是用这根细线比划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度,并做好标记,随后又用此去测量其对边。还有学生选择将其展开看两条对边能否重合在一起。还有学生想要知道平行四边形四个角的关系,同样的进入到操作探索中,有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去测量,进行数据分析。有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想到将四个角全部剪下来,去对比观察这四个角的关系。活动中学生亲自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们就这样在课堂中对知识内容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自主思考,使其数学思维在无形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之后,教师还适时地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学习,从而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这种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学生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
三、鼓励大胆质疑,活跃学生思维
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质疑,进而更好地活跃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分,变成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这种方式可以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那么,为什么在计算两个分数的加法时,只将分母通分成一样的呢?不能够将分子通分成一样的吗?”在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后,首先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表扬其主动思考,敢于质疑。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自主思考,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沟通。在学生探讨并得出一定的想法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判,使其思路变得更加系统和完美。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与修改,并将正确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对分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了思考的可能,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组织操作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也是促使学生高效学习的一种手段。动手操作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学会亲自动手操作,更深入地了解数学内涵,体验知识生成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这里有三盒英语磁带,想要将其用纸张包装在一起,该怎样包装才能够既节省纸张又美观呢?”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立即进入到操作探索中。这一任务,单凭学生的想象很难完成。于是,教师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尝试。活动中,有学生亲自用纸去包装这三盒磁带,不断的尝试取得了不同的进步。在包装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好多种包装方式,这些磁带按不同表面积叠放,其形成的長方体也不相同。每一种方式,所用的包装纸的面积都不相同。于是,开始思考计算其中这些不同包装方式所用纸张的面积大小。还有学生先动手在纸上绘制一番,边画边思考,到底有多少种包装方式,哪种包装方式最合适。学生们就这样大胆操作,在操作的过程对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有了很好的认识,其计算能力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从动手操作中学到很多。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灵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有机会真实地体验数学。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高效发展。
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更要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思想、有个性,尤其是小学生,更是独特活泼。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余东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引导阅读审题,提高审题能力
阅读能力应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生出现错误的很大原因是审题不清,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审题,在审题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老师们集体去参加献血,每人一次需要献血200毫升,该学校一共有70名老师选择献血,一共会献多少升血呢?很多学生都很兴奋地开始计算,他们都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列出最后的算式:200×70=14000(毫升)。这时,学生回答说一共献了14000毫升的血,认为完成了这一练习题。很明显是错误的,而其出错的原因是审题不清。为此,教师准备引导学生阅读审题,教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教师说:“现在拿出你们的笔,再重新读一遍这道练习题,并将其中的关键词勾划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审题阅读,在审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个是200毫升,而最后问的却是多少升。于是,学生将其中的“毫升”与“升”这两个关键词用笔圈出来以警醒自己,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两个关键词。学生立即改正自己的错误,得到“14升”的结果。并从中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一定的审题技巧,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解题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审题阅读,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严格审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很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和学习能力。
二、组织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的中心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究,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并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其对边的长度是相等的。他选择利用直尺测量的方式来验证,经过测量发现对边的长度大约是相等的。还有学生是利用了一根细线来辅助验证。先是用这根细线比划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度,并做好标记,随后又用此去测量其对边。还有学生选择将其展开看两条对边能否重合在一起。还有学生想要知道平行四边形四个角的关系,同样的进入到操作探索中,有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去测量,进行数据分析。有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想到将四个角全部剪下来,去对比观察这四个角的关系。活动中学生亲自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们就这样在课堂中对知识内容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自主思考,使其数学思维在无形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之后,教师还适时地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学习,从而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这种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学生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
三、鼓励大胆质疑,活跃学生思维
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质疑,进而更好地活跃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分,变成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这种方式可以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那么,为什么在计算两个分数的加法时,只将分母通分成一样的呢?不能够将分子通分成一样的吗?”在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后,首先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表扬其主动思考,敢于质疑。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自主思考,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沟通。在学生探讨并得出一定的想法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判,使其思路变得更加系统和完美。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与修改,并将正确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对分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了思考的可能,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组织操作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也是促使学生高效学习的一种手段。动手操作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学会亲自动手操作,更深入地了解数学内涵,体验知识生成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这里有三盒英语磁带,想要将其用纸张包装在一起,该怎样包装才能够既节省纸张又美观呢?”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立即进入到操作探索中。这一任务,单凭学生的想象很难完成。于是,教师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尝试。活动中,有学生亲自用纸去包装这三盒磁带,不断的尝试取得了不同的进步。在包装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好多种包装方式,这些磁带按不同表面积叠放,其形成的長方体也不相同。每一种方式,所用的包装纸的面积都不相同。于是,开始思考计算其中这些不同包装方式所用纸张的面积大小。还有学生先动手在纸上绘制一番,边画边思考,到底有多少种包装方式,哪种包装方式最合适。学生们就这样大胆操作,在操作的过程对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有了很好的认识,其计算能力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从动手操作中学到很多。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灵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有机会真实地体验数学。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高效发展。
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更要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思想、有个性,尤其是小学生,更是独特活泼。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余东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