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本身就包含在生活当中,只有和生活充分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作用的发挥。其主张应当将教育和生活融合起来。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热爱知识的火花。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联系生活,走向生活,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热度。
关键词:教育;语文;热度
一、 挖掘教材,把学生引向生活深度
從本质上来说,如果我们想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当中,充分地融入生活的内涵。而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来实现生活与教学的充分结合,并把这个作为基础,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们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苏教版第一册《识字1》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课本当中的教学内容只包含了“闹钟、太阳、小鸟、刷牙、洗脸、早餐”这几个词语,但是,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联系生活,来将其串联成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将早上起床后的所做、所见、所闻充分地表演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先刷牙,再洗脸,最后吃早餐。”也就自然而然了。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开放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广度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在其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当中明确指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一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这一观念让我们得出,无论是教育的方法,还是教育的环境以及教育的材料等,都能够实现科学的增加。而要想从根本上践行这一教育理论,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确保教学不会拘泥于课堂之中,让其能够充分地延伸到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之能够真正地深入到生活里来,并增加自身对于生活的感受与体验。
如苏教版六年级练习要求学生走进生活,去调查、采访“家乡的垃圾”。同学们利用双休日及上放学的时间去河边、道路旁观察和调研,并实地采访居民,了解家乡农村的垃圾种类及数量,更重要的是发现垃圾对家乡环境的影响。在得到了大量的素材与一手资料之后,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来对这些资料进行相应的整理,并及时地撰写报告,来进行相互的交流和评价。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 融入自然,让学生感悟生活高度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原本就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来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必须要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地走入到大自然当中去,并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登高远望的形式,来帮助其充分领略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中所体现出的远大抱负。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踏青与春游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春风梳柳、小草吐绿。去年深秋,我们组织了一次野炊活动,整个活动中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动手,老师稍加指导。他们做好饭菜后,我们还组织了个小小“品尝会”,从形、色、香、味等方面进行评比,同学们兴趣盎然。习作《记一次野炊活动》,也写得绘声绘色,有趣极了。有的写:菜还没烧好,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有的写:煮熟的鸭子会飞吗?的确,他们这组就遇上这么件事。原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煮熟的水饺,被一个女同学不小心打翻在地,大家只好看着满地的饺子干叹气;还有的写:你看“伙夫”周权,脸上被烟抹得白一道黑一道,像个大花脸。他却一点不知道,咧着嘴正傻笑呢……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用愁“无米之炊”了。活动为习作提供了素材,真实的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在充分的感受与领悟之后,才能让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在知识的海洋当中勇敢前行。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能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充分的学习,还能感受到鲜明的人文熏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适合学生们发展与需求的语文生活。
四、 活用知识,让学生创造生活热度
事实上,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实践,并且,其在教育的方法论上,也特别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号召人们“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并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在对该理论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加强引导,让学生们能够对书本的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运用,并通过自己的体验与别人的经验,来实现自我生活的创造,然后在这个创造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个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比如说,在进行“我为家乡做广告”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引导紧紧抓住本土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们通过调查的方式,去了解与掌握家乡的风土人情,并在实际的课堂当中进行相互的交流,以此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重组工作。之后,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对自己心目中家乡的形象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之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语文是一座山,教材决定基本度,体验决定高度,实践决定广度,创造决定深度,感悟决定热度……采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要想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活泼的生活语文教材,就让我们的孩子走向自然,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焕发出生命的高度吧!
关键词:教育;语文;热度
一、 挖掘教材,把学生引向生活深度
從本质上来说,如果我们想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当中,充分地融入生活的内涵。而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来实现生活与教学的充分结合,并把这个作为基础,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们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苏教版第一册《识字1》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课本当中的教学内容只包含了“闹钟、太阳、小鸟、刷牙、洗脸、早餐”这几个词语,但是,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联系生活,来将其串联成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将早上起床后的所做、所见、所闻充分地表演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先刷牙,再洗脸,最后吃早餐。”也就自然而然了。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开放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广度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在其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当中明确指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一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这一观念让我们得出,无论是教育的方法,还是教育的环境以及教育的材料等,都能够实现科学的增加。而要想从根本上践行这一教育理论,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确保教学不会拘泥于课堂之中,让其能够充分地延伸到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之能够真正地深入到生活里来,并增加自身对于生活的感受与体验。
如苏教版六年级练习要求学生走进生活,去调查、采访“家乡的垃圾”。同学们利用双休日及上放学的时间去河边、道路旁观察和调研,并实地采访居民,了解家乡农村的垃圾种类及数量,更重要的是发现垃圾对家乡环境的影响。在得到了大量的素材与一手资料之后,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来对这些资料进行相应的整理,并及时地撰写报告,来进行相互的交流和评价。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 融入自然,让学生感悟生活高度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原本就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来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必须要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地走入到大自然当中去,并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登高远望的形式,来帮助其充分领略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中所体现出的远大抱负。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踏青与春游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春风梳柳、小草吐绿。去年深秋,我们组织了一次野炊活动,整个活动中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动手,老师稍加指导。他们做好饭菜后,我们还组织了个小小“品尝会”,从形、色、香、味等方面进行评比,同学们兴趣盎然。习作《记一次野炊活动》,也写得绘声绘色,有趣极了。有的写:菜还没烧好,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有的写:煮熟的鸭子会飞吗?的确,他们这组就遇上这么件事。原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煮熟的水饺,被一个女同学不小心打翻在地,大家只好看着满地的饺子干叹气;还有的写:你看“伙夫”周权,脸上被烟抹得白一道黑一道,像个大花脸。他却一点不知道,咧着嘴正傻笑呢……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用愁“无米之炊”了。活动为习作提供了素材,真实的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在充分的感受与领悟之后,才能让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在知识的海洋当中勇敢前行。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能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充分的学习,还能感受到鲜明的人文熏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适合学生们发展与需求的语文生活。
四、 活用知识,让学生创造生活热度
事实上,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实践,并且,其在教育的方法论上,也特别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号召人们“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并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在对该理论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加强引导,让学生们能够对书本的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运用,并通过自己的体验与别人的经验,来实现自我生活的创造,然后在这个创造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个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比如说,在进行“我为家乡做广告”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引导紧紧抓住本土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们通过调查的方式,去了解与掌握家乡的风土人情,并在实际的课堂当中进行相互的交流,以此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重组工作。之后,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对自己心目中家乡的形象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之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语文是一座山,教材决定基本度,体验决定高度,实践决定广度,创造决定深度,感悟决定热度……采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要想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活泼的生活语文教材,就让我们的孩子走向自然,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焕发出生命的高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