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应该是农业信息最大、最基层的用户群。可是在农业信息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今天,农民却一直游离于网络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之外,这对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化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有三:一是农民的信息素质较低;二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状况较差,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那么,要突破农民网络信息应用障碍,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首先,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农业信息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农民的智力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的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操作技巧,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其次,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对信息的获取的无所谓态度和对网络信息的怀疑、不信任态度,用具体的事例使农民认识到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为农民的网络建设打下经济基础。
2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开发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指硬件方面的建设,我国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在也仅覆盖到县,中国农业科学1997年10月开始运行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服务对象也只是农业科技人员,离农村和农民都比较遥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均,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上,应有针对性。在经济较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应积极发展互联网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农民素质较差,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应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进行农村三网(计算机网、电话网、电视网)合一的研究与示范。在此基础上,开发依托于上述网络的、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直接面对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能力。如开发个性化搜索引擎,依托覆盖率较高的电视网,以电视机为终端,开展信息推送(push)服务;使用電子公告牌(BBS)、电子触摸屏等发布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
3 继续加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建立了许多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他们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这方面的工作应继续开展下去。一方面,继续应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农民传送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和市场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实施信息门市化工程,在乡镇建立农业信息咨询门市部,门市部配备徽机,连接互联网,对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检索知识的培训,利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贴近农民的优势,帮助农民及时查询市场、技术等多种信息。以期形成一个以电子信息服务手段为主,数据库查询服务、电话信息服务、声像服务和介质服务并存,人工信息网和电子信息网并存的局面,较好的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
4 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正规化建设
首先,提高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应采取各种方式,通过收集、分析、加工提炼、贮藏、开发利用等手段,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优化,并实现数字化存贮、网络化发布,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便农民检索。其次,加快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我国目前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数量少、质量差,农业信息网络的服务能力低,共享性差的状况必须改变。必须大力加强农业数据库建设,开发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再次,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评价工作,向农民推荐优秀资源,提高他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5 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
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凭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部门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政府部门应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多做工作,并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公司和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应在解决农民的生产分散,供求信息不灵的问题上多下功夫,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向农民发布广告,介绍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指导农民按照市场行情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而广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中介组织则应进行农民信息素质的培养,搭建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采集、推广、应用及技术指导,在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开展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农民的信息需求,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及市场预测,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只有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才有可能。
收稿日期:2010-05-22
1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首先,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农业信息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农民的智力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的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操作技巧,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其次,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对信息的获取的无所谓态度和对网络信息的怀疑、不信任态度,用具体的事例使农民认识到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为农民的网络建设打下经济基础。
2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开发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指硬件方面的建设,我国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在也仅覆盖到县,中国农业科学1997年10月开始运行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服务对象也只是农业科技人员,离农村和农民都比较遥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均,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上,应有针对性。在经济较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应积极发展互联网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农民素质较差,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应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进行农村三网(计算机网、电话网、电视网)合一的研究与示范。在此基础上,开发依托于上述网络的、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直接面对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能力。如开发个性化搜索引擎,依托覆盖率较高的电视网,以电视机为终端,开展信息推送(push)服务;使用電子公告牌(BBS)、电子触摸屏等发布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
3 继续加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建立了许多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他们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这方面的工作应继续开展下去。一方面,继续应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农民传送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和市场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实施信息门市化工程,在乡镇建立农业信息咨询门市部,门市部配备徽机,连接互联网,对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检索知识的培训,利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贴近农民的优势,帮助农民及时查询市场、技术等多种信息。以期形成一个以电子信息服务手段为主,数据库查询服务、电话信息服务、声像服务和介质服务并存,人工信息网和电子信息网并存的局面,较好的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
4 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正规化建设
首先,提高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应采取各种方式,通过收集、分析、加工提炼、贮藏、开发利用等手段,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优化,并实现数字化存贮、网络化发布,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便农民检索。其次,加快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我国目前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数量少、质量差,农业信息网络的服务能力低,共享性差的状况必须改变。必须大力加强农业数据库建设,开发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再次,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评价工作,向农民推荐优秀资源,提高他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5 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
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凭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部门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政府部门应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多做工作,并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公司和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应在解决农民的生产分散,供求信息不灵的问题上多下功夫,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向农民发布广告,介绍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指导农民按照市场行情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而广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中介组织则应进行农民信息素质的培养,搭建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采集、推广、应用及技术指导,在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开展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农民的信息需求,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及市场预测,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只有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才有可能。
收稿日期:201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