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迈进,我国民营企业也飞速发展。介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概况,并理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108-01
目前,关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定义来看,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主要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问题;2000年以后则集中于民营企业如何发展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已超过中国企业总数量的60%,是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GDP的份额超过50%,内资民营投资总量在5年间增长了近三成,2005年超过5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60%。
据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私营企业465万户,其中9.5%的企业(即44万户)同海外企业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1.9%的企业(即8.8万户)已在海外投资办厂,投资平均值为82万美元(半数集中在北美和东南亚),18.7%的企业(约90万户)自营出口产品,15.6%的企业(约72.5万户)委托贸易公司外销自己的产品,5%的企业(约23万户)代理外国厂商业务,5.5%的企业(约25.5万户)承接“三来一补”业务,3.4%的企业(约15.8万户)购买了境外品牌使用权,16.1%的企业(约74.5万户)引进了专利技术(包括技术专利和设备)。
统计显示,中国民营企业虽有465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6.8万亿元,但户均资本金不过148万元,其中60%的企业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下,资本金超亿元的企业不到1%。
二、中国民营企业存在问题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据悉,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无论是初创时期还是发展时期,自我融资都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经营期限短的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高达92.4%;经营期限长于1O年的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也高达83.1%。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平均达到9O.5%。外源融资是民营企业次要的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资金、其他渠道资金是民营企业的主要来源。
关于民营企业融资的困境,首先,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许多中小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竞争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违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不符合贷款条件。二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三是企业缺乏准确、及时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投资、经营、交易费用和失败的风险都高于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无法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贷款质量差,不良贷款率高。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所需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针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先天不足,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政府出资为主建立担保基金,构造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提供支持。但我国的这项工作刚刚起步,难以适应。第三,金融服务本身。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问题
迄今为止,商务成本已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民营企业拥有较低的商务成本和较多社会成本的基础,尽管其劳动力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成本并不高,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要素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其商务成本高,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撑,其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低于东部。
研究发现,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必然较高。政府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对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从总体上说,政府对发展民营企业政策和制度已经大大改善,但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见根深蒂固,因此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必然会经常受到来自于政策面和制度面的种种歧视。
鉴于此,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就必须建立对中小企业的宪法扶持制度。此外,《宪法》之外的法律法规保护也存在不足之处,缺乏专门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调控的法律。
(三)民营企业组织制度演变问题
民营企业的组织制度的演变是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国民营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中,在组织结构上也从初始形态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完成了向公司制企业结构的转换。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公司制企业已占64%。但问题在于组织效率是否也同时得到提高。组织创新之后,资本效率非但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在某些情况下明显下降。
迄今为止,中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本质上仍然是家族控制性企业。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有积极的一面,如企业内部各主要成员之间的信任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较小规模的企业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另一方面,它又有消极的一面,如只相信“自己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更广的范围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也就是说,尽管民营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但家族制的实质并未改变。但是,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从传统的家庭制转向现代制,势在必行。
(四)民营企业的产业转型问题
民营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是我国增量改革的产物,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又囿于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这样导致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低端产业和进入成本较低的行业,因此,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持续成长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分析,从单位人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四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私营企业从事第一产业为数极少,所占比重仅在1%左右。
如今,民营企业进入理性发展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研究企业发展周期、产业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关系;注重战略管理,注意把企业的发展与民族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注意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的融合。许多民营企业开始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注意克服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率、盲目扩张的问题;在经营方式上着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组织形式上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在产业层次上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在经营理念上从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分工协作、实现共赢上转变。
参考文献:
[1]戴根有等,21世纪民营经济将再造辉煌[J],宏观经济研究,2000,(8):12.
[2]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3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现状、逻辑、激励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5,(3):4247.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108-01
目前,关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定义来看,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主要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问题;2000年以后则集中于民营企业如何发展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已超过中国企业总数量的60%,是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GDP的份额超过50%,内资民营投资总量在5年间增长了近三成,2005年超过5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60%。
据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私营企业465万户,其中9.5%的企业(即44万户)同海外企业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1.9%的企业(即8.8万户)已在海外投资办厂,投资平均值为82万美元(半数集中在北美和东南亚),18.7%的企业(约90万户)自营出口产品,15.6%的企业(约72.5万户)委托贸易公司外销自己的产品,5%的企业(约23万户)代理外国厂商业务,5.5%的企业(约25.5万户)承接“三来一补”业务,3.4%的企业(约15.8万户)购买了境外品牌使用权,16.1%的企业(约74.5万户)引进了专利技术(包括技术专利和设备)。
统计显示,中国民营企业虽有465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6.8万亿元,但户均资本金不过148万元,其中60%的企业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下,资本金超亿元的企业不到1%。
二、中国民营企业存在问题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据悉,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无论是初创时期还是发展时期,自我融资都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经营期限短的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高达92.4%;经营期限长于1O年的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也高达83.1%。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平均达到9O.5%。外源融资是民营企业次要的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资金、其他渠道资金是民营企业的主要来源。
关于民营企业融资的困境,首先,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许多中小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竞争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违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不符合贷款条件。二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三是企业缺乏准确、及时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投资、经营、交易费用和失败的风险都高于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无法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贷款质量差,不良贷款率高。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所需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针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先天不足,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政府出资为主建立担保基金,构造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提供支持。但我国的这项工作刚刚起步,难以适应。第三,金融服务本身。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问题
迄今为止,商务成本已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民营企业拥有较低的商务成本和较多社会成本的基础,尽管其劳动力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成本并不高,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要素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其商务成本高,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撑,其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低于东部。
研究发现,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必然较高。政府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对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从总体上说,政府对发展民营企业政策和制度已经大大改善,但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见根深蒂固,因此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必然会经常受到来自于政策面和制度面的种种歧视。
鉴于此,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就必须建立对中小企业的宪法扶持制度。此外,《宪法》之外的法律法规保护也存在不足之处,缺乏专门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调控的法律。
(三)民营企业组织制度演变问题
民营企业的组织制度的演变是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国民营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中,在组织结构上也从初始形态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完成了向公司制企业结构的转换。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公司制企业已占64%。但问题在于组织效率是否也同时得到提高。组织创新之后,资本效率非但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在某些情况下明显下降。
迄今为止,中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本质上仍然是家族控制性企业。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有积极的一面,如企业内部各主要成员之间的信任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较小规模的企业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另一方面,它又有消极的一面,如只相信“自己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更广的范围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也就是说,尽管民营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但家族制的实质并未改变。但是,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从传统的家庭制转向现代制,势在必行。
(四)民营企业的产业转型问题
民营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是我国增量改革的产物,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又囿于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这样导致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低端产业和进入成本较低的行业,因此,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持续成长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分析,从单位人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四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私营企业从事第一产业为数极少,所占比重仅在1%左右。
如今,民营企业进入理性发展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研究企业发展周期、产业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关系;注重战略管理,注意把企业的发展与民族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注意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的融合。许多民营企业开始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注意克服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率、盲目扩张的问题;在经营方式上着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组织形式上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在产业层次上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在经营理念上从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分工协作、实现共赢上转变。
参考文献:
[1]戴根有等,21世纪民营经济将再造辉煌[J],宏观经济研究,2000,(8):12.
[2]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3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现状、逻辑、激励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5,(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