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横向纵向剖析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急如星火。科技发展也无疑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等进行改革,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这个转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都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变化。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复合型人才
从二十世纪初的“工艺美术”到八九十年代的“装潢设计”,从“视觉传达设计”到综合类学科“艺术设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1、从宏观角度看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格局的形成比较晚。直到二十世纪末期,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形成了一种以依托于综合高校的美术院系教育格局。然而它长时间受到纯美术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体制上形成以纯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相结合模式,缺乏完整性与科学性。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全国的各大院校大多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把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教育理论与方法带到课堂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人才。但是,现阶段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和园林设计等设计专业与国外优秀的设计院校相比,其教育水平仍处于劣势。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思路、专业设置、部门设计、办学模式、专业特色等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革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2、从微观层面看
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至今全国高校中81%设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前,每年我国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有十多万人。面对发展如此迅猛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我国设计教育不仅在师资储备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还在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同样难题。针对以上诸多弊端,笔者将目前我国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育产业化,整体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我国清华美院、浙江美院、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等部分大中型艺术专业院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定位。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不得不使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出现犬牙交错,这导致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水平下降等现象。
(2)封闭式教育模式,缺乏对外交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类交叉学科。大部分艺术设计教育都是以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为主,学生极少能与其他院校、社会公司交流学习和访问访学的机会,后果是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主性和热情,从未导致他们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然而,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东南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都非常注重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它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经常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内容涉及广泛。
(3)缺乏实践性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实践性强的学科,时刻铭记以学生为本,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在工作中教研室之间较少开展专业教学体系的讨论及研究。很少将设计公司工作流程与常规教学的课题作业流程结合起来设计新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呈现填空式教学、被动型教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没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艺术设计专业应加强课程系统建设,根据课程系统的知识点,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整合思路。例如,本科四年学习阶段分成一年级为基础培养,二、三年级为专业技能培养,四年级为设计创新培养和应用实践培养三个阶段。专科三年学习阶段分成1年级基础培养;2年级为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实践培养;3年级为设计创新培养阶段。从而让学生每次能在实践环节中查漏补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综合协调发展。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设计教育亟待解决问题之一是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我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以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沿袭了绘画专业的教学思想,至今没有摆脱传统的美术教育知识架构,区别还是停留在应用美术和纯美术上。尽管西方国家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差异性,但统一性都是比较重视理工科课程学习。然而,我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还没有设置理工科课程。这导致专业方向高度集中于内部结构和自身产品设计上,造成了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5)校内特色研发基地的平台建设不够。学校应整合有利资源,建构高职民族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借助现有的教育设计条件、技术、成果及影响,依托我院艺术设计团队优势组建研发团队。从而为全国各地区输送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和大量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特征与文化产业、工艺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紧密相关的交叉产业研发平台,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建立以艺术设计市场为依托的动漫设计、包装设计、礼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设计等领域的创意产业工作室,大力开展创意产业研发项目,最终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践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与能动性。
3、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
近年来,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有来自艺术类和工程类专业,学历也基本在硕士。虽然,来自工程类专业的教师所具有的优势是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出自绘画专业的教师习惯采用绘画专业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但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且过于年轻,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和积极性,同时高职类院校教师每天坐班。基于此亟待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师聘任制度和灵活的教师资源分配机制。譬如,我们可以广泛地吸纳国内外设计界人才和聘任与设计相关联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积极地加入到我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使他们的潜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水平。 4、从学生培养角度看
从中国梦角度出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以及全国艺术类招生人数的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再加在每年的艺术类高考中,除了吸引专业特长的学生外,还吸引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门槛偏低,这反而成了学子考上大学一条捷径。基础教育的忽视并导致生源的水平却逐渐降低。我校大多生源是成教、三年一贯、未参加高考或高考成绩上2专3专线的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偏低,大部分学生艺术能力一般,系统知识结构薄弱,并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袁运甫先生强调:“按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要求,以及综合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材料、装饰学于一体的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重视艺术实践与艺术史论相结合,重视人文与科技的知识结构联系,重视古今中外比较和修养的公共艺术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这方面日益提高的迫切需要”袁先生认为应把学生培养成为业务专精、口径宽、适应面广、能够从事许多复杂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是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但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我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今艺术设计学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状态下,艺术设计教育应针对各地生源情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就必然要求国内各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扬长避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将设计与各种人文、科技相结合,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培养出更好的复合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改革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使其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搭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自身发展紧密联系的支点,这样才能真正地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袁运甫.公共艺术设计纵论[J].装饰,2003(10).
[2]陈麦.设计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美)艾里斯·特姆罗.平面设计为什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周至寓.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宇.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系列——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J].雕塑,2008(05).
[6]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型发展定位[J].装饰,2010,(6).
作者简介
第1作者:徐顺智(1988一).女.重庆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设计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研究;工作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复合型人才
从二十世纪初的“工艺美术”到八九十年代的“装潢设计”,从“视觉传达设计”到综合类学科“艺术设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1、从宏观角度看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格局的形成比较晚。直到二十世纪末期,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形成了一种以依托于综合高校的美术院系教育格局。然而它长时间受到纯美术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体制上形成以纯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相结合模式,缺乏完整性与科学性。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全国的各大院校大多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把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教育理论与方法带到课堂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人才。但是,现阶段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和园林设计等设计专业与国外优秀的设计院校相比,其教育水平仍处于劣势。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思路、专业设置、部门设计、办学模式、专业特色等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革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2、从微观层面看
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至今全国高校中81%设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前,每年我国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有十多万人。面对发展如此迅猛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我国设计教育不仅在师资储备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还在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同样难题。针对以上诸多弊端,笔者将目前我国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育产业化,整体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我国清华美院、浙江美院、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等部分大中型艺术专业院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定位。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不得不使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出现犬牙交错,这导致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水平下降等现象。
(2)封闭式教育模式,缺乏对外交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类交叉学科。大部分艺术设计教育都是以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为主,学生极少能与其他院校、社会公司交流学习和访问访学的机会,后果是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主性和热情,从未导致他们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然而,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东南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都非常注重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它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经常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内容涉及广泛。
(3)缺乏实践性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实践性强的学科,时刻铭记以学生为本,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在工作中教研室之间较少开展专业教学体系的讨论及研究。很少将设计公司工作流程与常规教学的课题作业流程结合起来设计新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呈现填空式教学、被动型教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没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艺术设计专业应加强课程系统建设,根据课程系统的知识点,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整合思路。例如,本科四年学习阶段分成一年级为基础培养,二、三年级为专业技能培养,四年级为设计创新培养和应用实践培养三个阶段。专科三年学习阶段分成1年级基础培养;2年级为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实践培养;3年级为设计创新培养阶段。从而让学生每次能在实践环节中查漏补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综合协调发展。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设计教育亟待解决问题之一是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我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以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沿袭了绘画专业的教学思想,至今没有摆脱传统的美术教育知识架构,区别还是停留在应用美术和纯美术上。尽管西方国家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差异性,但统一性都是比较重视理工科课程学习。然而,我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还没有设置理工科课程。这导致专业方向高度集中于内部结构和自身产品设计上,造成了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5)校内特色研发基地的平台建设不够。学校应整合有利资源,建构高职民族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借助现有的教育设计条件、技术、成果及影响,依托我院艺术设计团队优势组建研发团队。从而为全国各地区输送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和大量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特征与文化产业、工艺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紧密相关的交叉产业研发平台,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建立以艺术设计市场为依托的动漫设计、包装设计、礼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设计等领域的创意产业工作室,大力开展创意产业研发项目,最终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践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与能动性。
3、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
近年来,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有来自艺术类和工程类专业,学历也基本在硕士。虽然,来自工程类专业的教师所具有的优势是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出自绘画专业的教师习惯采用绘画专业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但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且过于年轻,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和积极性,同时高职类院校教师每天坐班。基于此亟待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师聘任制度和灵活的教师资源分配机制。譬如,我们可以广泛地吸纳国内外设计界人才和聘任与设计相关联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积极地加入到我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使他们的潜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水平。 4、从学生培养角度看
从中国梦角度出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以及全国艺术类招生人数的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再加在每年的艺术类高考中,除了吸引专业特长的学生外,还吸引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门槛偏低,这反而成了学子考上大学一条捷径。基础教育的忽视并导致生源的水平却逐渐降低。我校大多生源是成教、三年一贯、未参加高考或高考成绩上2专3专线的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偏低,大部分学生艺术能力一般,系统知识结构薄弱,并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袁运甫先生强调:“按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要求,以及综合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材料、装饰学于一体的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重视艺术实践与艺术史论相结合,重视人文与科技的知识结构联系,重视古今中外比较和修养的公共艺术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这方面日益提高的迫切需要”袁先生认为应把学生培养成为业务专精、口径宽、适应面广、能够从事许多复杂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是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但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我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今艺术设计学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状态下,艺术设计教育应针对各地生源情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就必然要求国内各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扬长避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将设计与各种人文、科技相结合,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培养出更好的复合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改革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使其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搭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自身发展紧密联系的支点,这样才能真正地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袁运甫.公共艺术设计纵论[J].装饰,2003(10).
[2]陈麦.设计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美)艾里斯·特姆罗.平面设计为什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周至寓.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宇.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系列——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J].雕塑,2008(05).
[6]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型发展定位[J].装饰,2010,(6).
作者简介
第1作者:徐顺智(1988一).女.重庆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设计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研究;工作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