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平时老师在教学中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一个内容。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到三至六年级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要根据习作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科学、新颖和带有灵活性、启发性的教法,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依据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
新改编教材中的自作训练已不再是死板的全命题作文,它既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又有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自由选择习作的权利,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可以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开辟新的形式各样的作文训练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如进行编诗歌,创作童话,日记书信、相声等,在这些形式中,学生的各种语言都得到了灵活训练,能很好地提高写作兴趣。
二、亲近自然,激发创作灵感
习作关键要有内容可写,自己接触的东西或实践过的事情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作文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农村的小学生和城里的小孩比起来见闻太少,接触的东西也较少,但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独有的条件,让学生去亲近自然,去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如游览家乡的山川,组织学生去踏青,组织学生种校田等感受劳动的快乐;组织学生去春游,自己去野外做饭,既锻炼生存能力,又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尽量利用独到的学习、生活、劳动等环境优势,提供学生丰富的创作题材。
三、联系生活,乐于习作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创造自身语言。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学前班开始就住在学校里,教师可利用平时或周末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做些事情,如扫地、烧饭、喂猪食、洗衣服等。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特别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做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
四、多读好书,积累好习作的素材
习作并不是你有了内容就能把文章写好,作文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多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上下工夫。农村大部分小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且离城较远,附近又没有书店,所以自己买书来阅读的太少,而且许多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不支持学生去读,所以老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里的图书,扩大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尤其是习作前更应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搜集信息,积累丰富的感性素材,习作时就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平时教师可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一些报刊、杂志介绍给同学们,指引学生一些阅读的方向,也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修改习作,提升能力
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自己改和别人改。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的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文章生动感人,所以从学生的自改习作能力的强弱可以看出學生习作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小学习作教学都是“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基本上按照老师的规定完成习作,做完交给教师就万事大吉。而且习作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最头疼的问题,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老师一提要求字数时,大部分学生就发出一片“啊……”无奈声。好不容易拼凑出来,却感觉记流水帐,而且语句也不通顺。有些同学不知道怎么改,有些同学干脆不改,在作文本发下来后匆匆看看老师写的评语和等级就放置在一边了。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要求学会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可见,修改习作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教师示范,学生自改,互相批改等形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六、激励評价,让学生体会到快乐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习作一旦完成,教师需要及时鼓励。特别是教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多表扬、少批评,上好作文指导课,写好作文评语,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习作产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一、依据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
新改编教材中的自作训练已不再是死板的全命题作文,它既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又有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自由选择习作的权利,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可以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开辟新的形式各样的作文训练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如进行编诗歌,创作童话,日记书信、相声等,在这些形式中,学生的各种语言都得到了灵活训练,能很好地提高写作兴趣。
二、亲近自然,激发创作灵感
习作关键要有内容可写,自己接触的东西或实践过的事情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作文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农村的小学生和城里的小孩比起来见闻太少,接触的东西也较少,但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独有的条件,让学生去亲近自然,去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如游览家乡的山川,组织学生去踏青,组织学生种校田等感受劳动的快乐;组织学生去春游,自己去野外做饭,既锻炼生存能力,又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尽量利用独到的学习、生活、劳动等环境优势,提供学生丰富的创作题材。
三、联系生活,乐于习作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创造自身语言。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学前班开始就住在学校里,教师可利用平时或周末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做些事情,如扫地、烧饭、喂猪食、洗衣服等。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特别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做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
四、多读好书,积累好习作的素材
习作并不是你有了内容就能把文章写好,作文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多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上下工夫。农村大部分小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且离城较远,附近又没有书店,所以自己买书来阅读的太少,而且许多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不支持学生去读,所以老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里的图书,扩大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尤其是习作前更应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搜集信息,积累丰富的感性素材,习作时就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平时教师可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一些报刊、杂志介绍给同学们,指引学生一些阅读的方向,也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修改习作,提升能力
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自己改和别人改。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的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文章生动感人,所以从学生的自改习作能力的强弱可以看出學生习作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小学习作教学都是“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基本上按照老师的规定完成习作,做完交给教师就万事大吉。而且习作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最头疼的问题,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老师一提要求字数时,大部分学生就发出一片“啊……”无奈声。好不容易拼凑出来,却感觉记流水帐,而且语句也不通顺。有些同学不知道怎么改,有些同学干脆不改,在作文本发下来后匆匆看看老师写的评语和等级就放置在一边了。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要求学会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可见,修改习作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教师示范,学生自改,互相批改等形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六、激励評价,让学生体会到快乐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习作一旦完成,教师需要及时鼓励。特别是教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多表扬、少批评,上好作文指导课,写好作文评语,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习作产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