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协调推进,统筹起来做。要坚持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手抓”,不能有偏废、搞取舍,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5月份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中部六省是脱贫攻坚重要地区,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中部六省除了做好脱贫攻坚、保证如期脱贫以外,还要考虑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工作,进而促进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必须协同推进有效衔接
党的十九大提出三大攻坚战和七大战略,用3年时间攻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堡垒,其中脱贫攻坚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乡村振兴战略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与有机整体,融合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之中,是新的奋斗目标中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三个目标、三个阶段、三步走”中环环相扣的两个重要战略举措。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累经验,而乡村振兴为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并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和积累经验,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的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必定全方位多途径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发展动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协同推进。
二、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进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这里,笔者就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政策与策略选择上思考对策。
(一)理清思路,统筹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首先要增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推进的意识。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地为乡村振兴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要坚持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手抓”,不能有偏废、搞取舍,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按照中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村庄实际,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注重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脱贫攻坚效果的持续巩固。要站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度来做好乡村振兴中的扶贫工作,注重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发展特色农业,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引导困难群众克服“等靠要”思维,形成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做好贫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接,促进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的有机融合,尽可能为贫困人口参与新型农业经营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对接市场,提升抗风险能力。
(二)多措并举,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选择、发展、壮大当地的优势产业,做好科学规划设计是重要一环。贫困县要摘帽,如果经济不发展,摘了帽是假的。产业竞争力不强,带动就业能力弱,这是共性问题。应深刻在坚守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产业链中的附加收益。依托“产业兴旺”的物质基础,以综合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和社会工作等活动来复原乡村活力,提升农民内生动力,将是振兴乡村的重要行动。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培育新型农村市场主体,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使农村市场主体公司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力的举措。第一是要确立农村产业革命的理念,让大家知道农业产业是有前途的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管理、信息生产要素回到农村,并发挥其作用;第二要完善农村产业革命的政策,要有制度化的服务平台;第三要有激励措施,引导市场主体投身农业;第四要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要发挥市场在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第五要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是多元参与主体共赢。
在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首先,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优选中承接产业转移。其次,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土地流转到村合作社。第三,整合政策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注重人才建设,着力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铁军
千秋基业,决胜于人。乡村振兴,唯在人才,解决“谁来干、干什么”的问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干部是决定因素。锚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三农”铁军队伍。
一要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农村基层一线。今明两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上使最大力量、下最强队伍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要继续坚持干部“到基层一线培养、在基层一线成长、从基层一线选拔”的政策导向,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大胆选调一批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乐意扎根基层、热爱农村,有农村工作经验、熟悉农村工作环境,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黨员干部继续充实到“三农”工作队伍中,让“英雄”找到用武之地,展其才,尽其能,增强“三农”工作队伍战斗力。
二要拓宽“三农”干部选拔吸纳渠道。着眼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时代召唤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加入“三农”工作队伍。要加大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力度,引广大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让农村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三要加大对“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要尽快出台培养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意见,下大决心把“三农”干部培养得真正过硬、得力,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切实担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在为“三农”事业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要注重对“三农”干部的激励监督。锻造一支能打胜仗、敢于攻坚克难的“三农”干部队伍,就要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组合拳”,旗帜鲜明地支持“三农”干部干事创业、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三农”铁军,“三农”事业才能蒸蒸日上,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才能水到渠成。
(四)进一步优化选派制度,确保第一书记发挥引领作用
完善和优化农村第一书记制度,是开发乡村人力资源的“火种”,是整合“三农”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第一书记制度作为一种外源性注入的领导力量,为农村面貌改变争取了大量资金,为乡村治理核心力量提供了后备人才资源的“活水”。新时期如何充分利用第一书记这种优质的下乡人力资源的配置,对实现乡村振兴与干部成长的全面共赢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优化基层治理环境,为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供良好空间。当地基层政府要继续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力所能及地为第一书记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增强他们的担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不断激发村民和“两委”的共同体意识,为村的集体利益发挥积极主动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力”,为第一书记发挥个人能力和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打下基础。
第二,要因地制宜配置第一书记,保证第一书记人尽其才。第一书记的“娘家”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单位都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建议下一步选派第一书记时,除考虑候选人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外,更要考虑所派村庄的短板和需求,以确定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第一书记的个人优势更适合哪种类型的村庄,要根据个人和派出单位的优势选择第一书记的发力点。
第三,要处理好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内生权力的关系,实现二者有效合作,以避免精英内耗。第一书记作为外来领导权力,其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得到村庄内生权力的配合与支持。“指导不领导、参与不干预、支持不包办”。在关系村庄发展的重大事务上,第一書记和“两委”都要积极参与,双方应多沟通协商,尽量达成共识,密切协作配合,有效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第四,要整合乡村内外多元优质人才结构,形成人力资源的合力,助力第一书记实现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应扬长避短,带领村官发挥建强基层组织、完善“两委”工作制度的作用;有责任成为发挥新乡贤作用的引领者,使其充分发挥特长,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才形成内外优质人力资源的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促进乡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注重体制创新,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体制机制
一是保持政策稳定性。防止运动式脱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再次返贫。二是实施动态管理。积极预防返贫,实现由找准帮扶对象向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三是加快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要鼓励教师、医生等优秀人才长期扎根贫困地区工作,为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做好长期的人才储备。四是尽早启动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研究。要立足于第二个百年目标,着手研究2020年后的减贫政策,探索构建农村减贫和城市减贫并重、全面统筹的城乡贫困治理体系。五是积极推动扶贫开发立法。要将脱贫攻坚战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做好脱贫攻坚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将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范,为脱贫攻坚提供法制保障。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扶贫工作不仅仅是就扶贫谈扶贫,将会是超越扶贫部门本身,更多的是将扶贫工作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相结合起来并追求体制机制的稳定性和创新性,这些都是我们下一阶段扶贫工作需要引起重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需要统筹协调推进。
作者简介:
李新(1972.12-),男,安徽界首人,中共安徽界首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领导学、社会保障学等多学科领域。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5月份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中部六省是脱贫攻坚重要地区,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中部六省除了做好脱贫攻坚、保证如期脱贫以外,还要考虑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工作,进而促进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必须协同推进有效衔接
党的十九大提出三大攻坚战和七大战略,用3年时间攻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堡垒,其中脱贫攻坚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乡村振兴战略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与有机整体,融合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之中,是新的奋斗目标中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三个目标、三个阶段、三步走”中环环相扣的两个重要战略举措。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累经验,而乡村振兴为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并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和积累经验,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的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必定全方位多途径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发展动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协同推进。
二、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进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这里,笔者就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政策与策略选择上思考对策。
(一)理清思路,统筹协调,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首先要增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推进的意识。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地为乡村振兴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要坚持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手抓”,不能有偏废、搞取舍,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按照中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村庄实际,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注重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脱贫攻坚效果的持续巩固。要站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度来做好乡村振兴中的扶贫工作,注重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发展特色农业,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引导困难群众克服“等靠要”思维,形成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做好贫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接,促进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的有机融合,尽可能为贫困人口参与新型农业经营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对接市场,提升抗风险能力。
(二)多措并举,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选择、发展、壮大当地的优势产业,做好科学规划设计是重要一环。贫困县要摘帽,如果经济不发展,摘了帽是假的。产业竞争力不强,带动就业能力弱,这是共性问题。应深刻在坚守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产业链中的附加收益。依托“产业兴旺”的物质基础,以综合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和社会工作等活动来复原乡村活力,提升农民内生动力,将是振兴乡村的重要行动。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培育新型农村市场主体,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使农村市场主体公司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力的举措。第一是要确立农村产业革命的理念,让大家知道农业产业是有前途的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管理、信息生产要素回到农村,并发挥其作用;第二要完善农村产业革命的政策,要有制度化的服务平台;第三要有激励措施,引导市场主体投身农业;第四要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要发挥市场在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第五要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是多元参与主体共赢。
在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首先,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优选中承接产业转移。其次,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土地流转到村合作社。第三,整合政策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注重人才建设,着力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铁军
千秋基业,决胜于人。乡村振兴,唯在人才,解决“谁来干、干什么”的问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干部是决定因素。锚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三农”铁军队伍。
一要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农村基层一线。今明两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上使最大力量、下最强队伍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要继续坚持干部“到基层一线培养、在基层一线成长、从基层一线选拔”的政策导向,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大胆选调一批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乐意扎根基层、热爱农村,有农村工作经验、熟悉农村工作环境,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黨员干部继续充实到“三农”工作队伍中,让“英雄”找到用武之地,展其才,尽其能,增强“三农”工作队伍战斗力。
二要拓宽“三农”干部选拔吸纳渠道。着眼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时代召唤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加入“三农”工作队伍。要加大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力度,引广大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让农村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三要加大对“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要尽快出台培养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意见,下大决心把“三农”干部培养得真正过硬、得力,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切实担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在为“三农”事业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要注重对“三农”干部的激励监督。锻造一支能打胜仗、敢于攻坚克难的“三农”干部队伍,就要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组合拳”,旗帜鲜明地支持“三农”干部干事创业、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三农”铁军,“三农”事业才能蒸蒸日上,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才能水到渠成。
(四)进一步优化选派制度,确保第一书记发挥引领作用
完善和优化农村第一书记制度,是开发乡村人力资源的“火种”,是整合“三农”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第一书记制度作为一种外源性注入的领导力量,为农村面貌改变争取了大量资金,为乡村治理核心力量提供了后备人才资源的“活水”。新时期如何充分利用第一书记这种优质的下乡人力资源的配置,对实现乡村振兴与干部成长的全面共赢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优化基层治理环境,为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供良好空间。当地基层政府要继续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力所能及地为第一书记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增强他们的担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不断激发村民和“两委”的共同体意识,为村的集体利益发挥积极主动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力”,为第一书记发挥个人能力和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打下基础。
第二,要因地制宜配置第一书记,保证第一书记人尽其才。第一书记的“娘家”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单位都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建议下一步选派第一书记时,除考虑候选人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外,更要考虑所派村庄的短板和需求,以确定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第一书记的个人优势更适合哪种类型的村庄,要根据个人和派出单位的优势选择第一书记的发力点。
第三,要处理好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内生权力的关系,实现二者有效合作,以避免精英内耗。第一书记作为外来领导权力,其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得到村庄内生权力的配合与支持。“指导不领导、参与不干预、支持不包办”。在关系村庄发展的重大事务上,第一書记和“两委”都要积极参与,双方应多沟通协商,尽量达成共识,密切协作配合,有效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第四,要整合乡村内外多元优质人才结构,形成人力资源的合力,助力第一书记实现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应扬长避短,带领村官发挥建强基层组织、完善“两委”工作制度的作用;有责任成为发挥新乡贤作用的引领者,使其充分发挥特长,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才形成内外优质人力资源的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促进乡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注重体制创新,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体制机制
一是保持政策稳定性。防止运动式脱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再次返贫。二是实施动态管理。积极预防返贫,实现由找准帮扶对象向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三是加快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要鼓励教师、医生等优秀人才长期扎根贫困地区工作,为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做好长期的人才储备。四是尽早启动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研究。要立足于第二个百年目标,着手研究2020年后的减贫政策,探索构建农村减贫和城市减贫并重、全面统筹的城乡贫困治理体系。五是积极推动扶贫开发立法。要将脱贫攻坚战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做好脱贫攻坚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将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范,为脱贫攻坚提供法制保障。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扶贫工作不仅仅是就扶贫谈扶贫,将会是超越扶贫部门本身,更多的是将扶贫工作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相结合起来并追求体制机制的稳定性和创新性,这些都是我们下一阶段扶贫工作需要引起重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需要统筹协调推进。
作者简介:
李新(1972.12-),男,安徽界首人,中共安徽界首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领导学、社会保障学等多学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