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春雨这位无显赫学术头衔、无优越实验条件、无海外留学背景的“三无”副教授整整沉寂了十年,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堪称“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的NgAgo-gDNA基因剪接方式。
“大爷,请问韩春雨在哪个楼?”“左拐那个实验楼。”“同学,你知道韩春雨吗?”“韩春雨?太知道了!他现在可是火到‘爆’啊!”走进河北科技大学,从看门的大爷到在校的学生,对“韩春雨”这个名字都耳熟能详。
不仅仅在河北科技大学,最近韩春雨在国内外都“火了”。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在一些人看来,韩春雨团队的这一发现(NgAgo-gDNA)堪称“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韩春雨本人更是被称作“诺奖级科学家”,迅速成为“网红”。
然而在此之前,这位无显赫学术头衔、无优越实验条件、无海外留学背景的“三无”副教授却整整沉寂了十年……
十年磨自己
初次见到韩春雨,感觉身着T恤、短裤的他就是一个快乐的大男孩。采访中,韩春雨口中不时蹦出的网络语言和谈吐间的幽默睿智让整个交流过程充满欢乐,使你很难把他和印象中的科学家联系在一起。
今年42岁的韩春雨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在教了一年初中后,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读硕士。2003年,韩春雨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强伯勤院士和袁建刚教授,接触到当时世界科研最前沿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5年底,作为第一作者,韩春雨在《核酸研究》(NAR)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科研论文。正是这篇论文,让他的科研水平得到认可。
博士即将毕业时,父亲病重的体检单让韩春雨彻底放弃了出国到名校做博士后的计划。仓促中,北京的工作也不好找。这时,导师强伯勤院士为韩春雨联系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中心,这是当时许多“海归”都很向往的地方。但韩春雨工作几天又放弃了,“如果在这里干不好,对不起强老师。而我又要经常回家照看家人,所以干脆回石家庄。”韩春雨说,“当时强老师挺生气的,追着我骂了一下午!”
然而,回石家庄也并非一帆风顺,用韩春雨自己的话说就是“非常狼狈”。几经辗转,2006年,韩春雨终于被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慧眼识珠,引进到石家庄这所普通高校。
2007年,有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影响因子高达8分的论文并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韩春雨,在河北科技大学只评上了副教授。而几乎同样的条件,他的大学同学在河北师范大学却获得正教授、博导、副院长等待遇。“当时计书记也很无奈。他劝我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其实,在此后的十年里,韩春雨虽然没有发表重要论文,但他至今仍是学校里SCI论文分值最高的教师。
韩春雨说:“搞科研的时候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经历很多事情之后。但无论怎样,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有人说我是十年磨一剑,其实我是在磨自己。”
跟着聪明人学
韩春雨1974年出生于石家庄市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韩进廉生前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曾是河北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在交流过程中,韩春雨提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亲,“我很幸运见过两个高人,其中一个就是我父亲。”在韩春雨看来,父亲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但经历那个岁月之后行事极其谨慎,甚至有些道德洁癖,“我做学问时好多思想、灵感和学习方法都来源于我爸平时的只言片语。”
韩春雨至今还记得,当年哥哥韩田鹿考上研究生后,说要好好看书,什么也不干关起来学,先看够多少本书再说,“我爸却不以为然。我当时也觉得很诧异,明明是要强上进为什么说不好呢?”后来父亲给他讲了一个知行合一的道理:你要想学一个东西,就要先去做,一边做一边去学。“后来我考上协和,什么都不会,就想起了父亲这段话。”韩春雨说,“上大学时,我就特别愿意听一些聪明的老师讲课,然后就去学,这是我爸从小教我们的‘跟谁学,要学好’,就像论语里说的‘友直,友谅,友多闻’。”
正是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韩春雨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哥哥韩田鹿也成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
出名后,有人认为韩春雨不会继续留在河北科技大学。对此,韩春雨笑着说:“我爸曾经告诉我,哪儿都能做出学问来,不在乎你在什么地方。”在韩春雨看来,好的学校当然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我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会是这样,这是我的特性。将来河北科技大学因我而更美好,不是很好吗?”
如果说韩春雨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做学问的方法,他从另一位高人——强伯勤院士那里学到的则是追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强老师对人是宽容的,但对科研的态度极其严苛。我在他那个实验室学了很多真正的本事。”受强老师影响,韩春雨从不忙着去赶什么东西,去完成什么计划,“你是做科学的,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能做出科学的结果吗?”
捅破更多的窗户纸
韩春雨团队发现的NgAgo-gDNA,简单地说就是可以随意进入细胞剪接基因,未来可以用于农牧业品种改良、工业微生物工程和治疗某些肿瘤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2015年,英国就曾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治愈一名白血病患者。
谈到今后的打算,韩春雨说最感兴趣的还是继续做科研,“因为科学确实超有趣!生命科学里不能解释的东西太多了。”有人说科研突破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而韩春雨的乐趣就是捅破更多的窗户纸。
在他看来,发现一个很好的东西能被别人用上,是一件非常酷的事。“看到那些神经纤维瘤患者生活在恐惧里,看到艾滋病、乙肝患者被歧视,我就想:如果你做的东西真能给他们带来益处,哪怕还能帮助10个人、100个人,你就是在干一件非常积德的事,这比做任何事都有意义得多。”
“大爷,请问韩春雨在哪个楼?”“左拐那个实验楼。”“同学,你知道韩春雨吗?”“韩春雨?太知道了!他现在可是火到‘爆’啊!”走进河北科技大学,从看门的大爷到在校的学生,对“韩春雨”这个名字都耳熟能详。
不仅仅在河北科技大学,最近韩春雨在国内外都“火了”。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在一些人看来,韩春雨团队的这一发现(NgAgo-gDNA)堪称“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韩春雨本人更是被称作“诺奖级科学家”,迅速成为“网红”。
然而在此之前,这位无显赫学术头衔、无优越实验条件、无海外留学背景的“三无”副教授却整整沉寂了十年……
十年磨自己
初次见到韩春雨,感觉身着T恤、短裤的他就是一个快乐的大男孩。采访中,韩春雨口中不时蹦出的网络语言和谈吐间的幽默睿智让整个交流过程充满欢乐,使你很难把他和印象中的科学家联系在一起。
今年42岁的韩春雨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在教了一年初中后,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读硕士。2003年,韩春雨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强伯勤院士和袁建刚教授,接触到当时世界科研最前沿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5年底,作为第一作者,韩春雨在《核酸研究》(NAR)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科研论文。正是这篇论文,让他的科研水平得到认可。
博士即将毕业时,父亲病重的体检单让韩春雨彻底放弃了出国到名校做博士后的计划。仓促中,北京的工作也不好找。这时,导师强伯勤院士为韩春雨联系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中心,这是当时许多“海归”都很向往的地方。但韩春雨工作几天又放弃了,“如果在这里干不好,对不起强老师。而我又要经常回家照看家人,所以干脆回石家庄。”韩春雨说,“当时强老师挺生气的,追着我骂了一下午!”
然而,回石家庄也并非一帆风顺,用韩春雨自己的话说就是“非常狼狈”。几经辗转,2006年,韩春雨终于被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慧眼识珠,引进到石家庄这所普通高校。
2007年,有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影响因子高达8分的论文并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韩春雨,在河北科技大学只评上了副教授。而几乎同样的条件,他的大学同学在河北师范大学却获得正教授、博导、副院长等待遇。“当时计书记也很无奈。他劝我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其实,在此后的十年里,韩春雨虽然没有发表重要论文,但他至今仍是学校里SCI论文分值最高的教师。
韩春雨说:“搞科研的时候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经历很多事情之后。但无论怎样,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有人说我是十年磨一剑,其实我是在磨自己。”
跟着聪明人学
韩春雨1974年出生于石家庄市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韩进廉生前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曾是河北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在交流过程中,韩春雨提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亲,“我很幸运见过两个高人,其中一个就是我父亲。”在韩春雨看来,父亲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但经历那个岁月之后行事极其谨慎,甚至有些道德洁癖,“我做学问时好多思想、灵感和学习方法都来源于我爸平时的只言片语。”
韩春雨至今还记得,当年哥哥韩田鹿考上研究生后,说要好好看书,什么也不干关起来学,先看够多少本书再说,“我爸却不以为然。我当时也觉得很诧异,明明是要强上进为什么说不好呢?”后来父亲给他讲了一个知行合一的道理:你要想学一个东西,就要先去做,一边做一边去学。“后来我考上协和,什么都不会,就想起了父亲这段话。”韩春雨说,“上大学时,我就特别愿意听一些聪明的老师讲课,然后就去学,这是我爸从小教我们的‘跟谁学,要学好’,就像论语里说的‘友直,友谅,友多闻’。”
正是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韩春雨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哥哥韩田鹿也成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
出名后,有人认为韩春雨不会继续留在河北科技大学。对此,韩春雨笑着说:“我爸曾经告诉我,哪儿都能做出学问来,不在乎你在什么地方。”在韩春雨看来,好的学校当然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我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会是这样,这是我的特性。将来河北科技大学因我而更美好,不是很好吗?”
如果说韩春雨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做学问的方法,他从另一位高人——强伯勤院士那里学到的则是追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强老师对人是宽容的,但对科研的态度极其严苛。我在他那个实验室学了很多真正的本事。”受强老师影响,韩春雨从不忙着去赶什么东西,去完成什么计划,“你是做科学的,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能做出科学的结果吗?”
捅破更多的窗户纸
韩春雨团队发现的NgAgo-gDNA,简单地说就是可以随意进入细胞剪接基因,未来可以用于农牧业品种改良、工业微生物工程和治疗某些肿瘤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2015年,英国就曾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治愈一名白血病患者。
谈到今后的打算,韩春雨说最感兴趣的还是继续做科研,“因为科学确实超有趣!生命科学里不能解释的东西太多了。”有人说科研突破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而韩春雨的乐趣就是捅破更多的窗户纸。
在他看来,发现一个很好的东西能被别人用上,是一件非常酷的事。“看到那些神经纤维瘤患者生活在恐惧里,看到艾滋病、乙肝患者被歧视,我就想:如果你做的东西真能给他们带来益处,哪怕还能帮助10个人、100个人,你就是在干一件非常积德的事,这比做任何事都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