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浙江省高中语文包建新名师网络工作室以“共建、共研、共享、共进”为基本建设原则,倡导并践行“本真语文”教学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近年来,工作室就整本书阅读教学多次开展讨论,认为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价值和普适方法的探討上,而要对具体的“这一本”书给出切合实际的阅读指导。下面两篇文章就是在这个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成果。
摘 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不是让学生打开来读下去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打开方式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他整本书阅读也一样。适合中学生的《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有循注阅读、删减阅读、主题式阅读、话题式阅读、读人式阅读、目标式阅读等,这些方式也可用于其他整本书阅读,只是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找到最适合学生的那种方式。
关键词:《论语》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
本文不讨论《论语》怎么解读,而是讨论怎么打开读,准确地说,所讨论的是中学生阅读《论语》的打开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语文学习的18个任务群,其中有3个任务群都使人自然地想到《论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选修)。《论语》当然是整本书,而研习、研讨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一部《论语》也就够了。读《论语》,既简单,也奢侈,柳诒徵说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1]因此,让学生读《论语》是必要的。必要是一回事,怎么让学生乐于打开读又是一回事。《论语》章句排列是杂乱无序的,加上语言的阻隔,恐怕很多学生难以自主地坚持读下去,要增强阅读效果,需要讨论《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
《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有许多学者、中学一线教师进行尝试。把各种方式排列开来,选择使用,便于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论语》。其实,除了文学作品外,好多书都不是打开来读下去就可以了的,而是需要选择合适的打开方式。在讨论整本书阅读时,我们固然要总结阅读整本书的一般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阅读“这一本书”的打开方式,因为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生命体。
一、循注阅读
这是在教师这一头最不需要忙乎的打开方式。
《论语》共21000余字,以我们现在“整本书”这个概念衡量,是小书。如果把重章(《论语》中有些章句是重复的)也计算在内,共512章,也就500多节文字,好多节也就是一句话而已。可要把它读下来也非易事,除了语言障碍之外,还有话语的背景问题,因此得循注阅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都不错,钱穆解《论语》之言多是文言,阅读并不轻松,杨伯峻的译注,则浅白易懂。
好多讨论《论语》阅读的文章,把学生循注自主阅读《论语》当作基础环节,有了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就大有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写《论语》阅读体会,甚至写有关《论语》的小论文……看起来一切顺理成章,实际上这个基础环节就大有问题。为什么?循注一章一章地读,因为章与章之间缺乏勾连,学生建立不起意义块,读不多久就会倦怠。笔者读书少,因为要教《〈论语〉选读》选修课程,也想乘机认认真真地通读《论语》,发现也有上面这种情况,可见,自主阅读《论语》是一件不易实现的事。“如果只是循着注释粗粗浏览一遍,即便很认真,也跟没读一样。”[2]怎么办?有规律地穿插活动,比如朗读活动、最喜欢的一句话交流活动等。慢下来,才能读进去。
阅读整本书对学生来说有时是一件艰难的事,如果不想让学生陷入兴趣主义阅读,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介入。以为作了生动有趣的导读就可以让学生连续地读下去,或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整本书然后等待收获,这恐怕一厢情愿了。
二、删减阅读
删减意味着对《论语》进行重构。
别的书,删减着读恐怕并不合适,因为整本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论语》肯定可以这样做。《论语》是前后缺乏联系的语录,是一个个独立的“微博”,删减不会伤筋动骨,这是前提;不少语录从现代社会去衡量已经没什么价值,不必谈继承问题,比如“守孝三年”之类;有的语录缺乏意义感,只是琐碎的记录。所以,删减部分内容,减轻阅读负担,不会影响对《论语》整本书的把握。
依据价值感、意义感两个维度,《论语》可删减100余章,这就减少了《论语》五分之一多的内容。当然,删减多少会因不同理解而异。“半部《论语》治天下”,考证起来虽很可能是后人为了强调《论语》的重要而假托宋代宰相赵普所说,但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论语》真正为后人所用,其实也就半部。如果在删减100余章的基础上,再把意思重复的话保留其中的一个章句,恐怕也就是半部了。
删减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删减的过程中也能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同时,删减之后可留更多的时间品味咀嚼。
删减着读整本书对于非文学类书籍阅读而言也是一种常态。这无须赘言。
三、主题式阅读
读《论语》,理解圣人之道,从此出发,人们自然会想到按主题来阅读理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就是按主题编写的。于丹《论语感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把《论语》分为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这样7个主题。杨逢彬《论语应该这样读》(中华书局2019年出版)按如下6个主题来读《论语》:孔子的仁学,君子与小人,论《诗》、礼、乐,为政以德,论学习和教育,交友之道。当然还有不少按主题打开《论语》的做法。这样的打开方式,作者更喜欢延伸,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按这种打开方式读《论语》,一不小心,读的不是《论语》,而是 × × 的《论语》,在意的不是《论语》本身的语言,而是阐释者表达的思想。游伟说:“将后儒的思想反过来又用到作为其思想源头的孔子身上,乃是循环论证 ,将后儒的思想作为我们今天读《论语》理解孔子的思路,尤为值得商榷。”[3]这个观点是值得注意的,学生初次接触《论语》,还是读不过于生发的读本为好。 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黄绍筠的做法值得中学教师推崇。他认为《论语》编排混杂,脉络不清,应该重新排序,理清脉络,再现讨论情景。在这个想法的支撑下,他对《论语》进行重构,编了《论语重构本》(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全书按学习、仁学、孝悌、修身、和谐、尚义、诚信、教育、知人、礼乐、为政、道统12个主題给《论语》章句重新排列,每章下面只作简单的注译,保持了《论语》原始状态,又便于读者主动构建意义。
其实,把《论语》按主题进行重构最好还是教师自己来做,一则主题的归纳可以倾注自己的想法,倾注了自己想法,指导学生阅读才能真正到位;二则教师要读书,如果教师不读书,却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这样做不妥当。
从整本书阅读的各种讨论文章看,主题式阅读是普遍采用的方式,它可以把阅读引向深入,但相较而言,学生阅读潜能的激发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更重要,整本书阅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造就热爱阅读的年轻人,而主题式阅读成果是顺便获得的收益。两者顺序颠倒,整本书阅读则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四、话题式阅读
话题跟主题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不好区分,但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话题以言语形式定,主题以言语内容定。
贾志刚曾经编写过《说论语》(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努力把《论语》章句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中,这样做自然会有不少臆测,但这本书按话题对《论语》进行重构,对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他说:“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若干个答案,每个提问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当你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来,合并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仁’就是人际关系的技巧,换言之,就是现在常说的‘情商’。”[4]“仁”的内涵是不是如他所说姑且不论,但“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来,合并在一起”这种以话题为线索重构《论语》的做法,比起以主题为线索重构《论语》,更能保持《论语》的原貌。话题重在字面上的联结,主题则会有更多主观理解的参与。
《说论语》重构《论语》还兼及时间线索,这样就形成了如下话题:在鲁、周游、归鲁、论礼、论仁、论孝、论诗、论人、论学、处世、论道、子路、冉有、颜回、子贡、子夏、曾参、游张、弟子、子曰。
这种打开《论语》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起码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如此。笔者曾主要以人物为线索重构《论语》,并形成了20个话题,这20个话题在实际教学中就是20课,分别是:孔子语录(为政),孔子语录(为学),孔子语录(为教),孔子语录(修身),孔子语录(抒志),孔子生活花絮,孔子与当政者,孔子品人,孔子与乡人,孔子与子路,孔子与子贡,孔子与颜回,孔子与冉有,孔子与子夏,孔子与子张,孔子与曾参,孔子与子游、有若,孔子与宰予、仲弓,孔子与樊迟、闵子骞,孔子与其他学生。从文字的数量看,这样分20个话题,字数相对均匀,有利于教学安排。从内容上看,这样重新编排,逻辑性、故事性凸显了出来,同时更接近于现代的师生教与学的情境,如果在每一个话题的内部章句之间作些顺序调整,散乱的章句更显示出有机的关系,《论语》就会变得可亲起来。实际教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论语》在“整本书”中是一个特殊的文本,其特殊性在于原书是杂乱无序的章句,按话题整理阅读也是一种自然的做法。一般来说,整本书都有其严密的逻辑结构,但为了更多更深地了解其中的某个话题,寻找同类书籍的相同话题来读,也是常见的一种阅读方式,只是《论语》按话题整理阅读是向内的,而一般的整本书则是向外的。
五、读人式阅读
读《论语》首先想到的是读思想,以思想为纲的主题阅读被普遍采用,让学生读《论语》我们更愿意让学生学习、讨论、吸纳其中的人生道理。其实,《论语》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有趣在语录背后有“人”。“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老师行事,学生直接表露不高兴,而老师却赌咒发誓。多么可爱!有人撰文《论语》的阅读指导方法,先让学生自主通读《论语》,然后选重点章句精读,再按专题研讨。这样的读法看起来很好,其实第一步就难以实现:通读,学生很难坚持,自主更是理想化。如果以“读人”的姿态打开《论语》,那情况应该会大不一样。有“语文农夫”之称的黄厚江就曾这样做过,他应该是基于深深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作出的选择。
黄厚江《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论语〉》(漓江出版社2018年出版)一书,分“圣人本心”“十哲风德”“贤人俊采”三部分。怎见得“读人”?我们以“圣人本心”这部分为例,这部分有孔子的率真、自信、牢骚、小聪明、难堪、骂人、择婿、赌气、认错等内容,单看这些小标题,就拉近了学生与孔子的距离,读《论语》变成了与身边的一个鲜活的人进行交流。
《论语》是孔门弟子的笔记,这些弟子记下笔记后,本人似乎就消隐不见了,那是因为习惯性的关注点影响了我们的思维。这些做笔记的弟子是可敬的,他们似乎在记录思想的同时还着力表现人物的真性情、说话的客观情境,哪怕是孔子单纯的语录。比如,“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记录成“子曰:‘学而时习之,说,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记录者似乎不愿意只记录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通过实录让后人推想情境,从而获得更多情趣。以此为线索打开《论语》,《论语》是多么亲切的一本书!
要求中学生阅读整本书,其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居高临下地认为学生应该读什么书而不顾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事情可能会走向反面。我们提倡尊重学生,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最大的尊重是找到适合中学生读的又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书来读,就《论语》阅读而言,以“读人”的姿态引导学生打开阅读,是适恰的。
六、目标式阅读
其实,这种打开方式与前面五种是不同类的,前五种着眼于文本本身,目的在于读好《论语》,这一种着眼于教学目的,是从外部目标进入《论语》,目的在于使用《论语》。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交叉难分的情况。举两个例子就清楚这种打开方式了。
(一)阅读《论语》,找出你特别欣赏的100句名句,做好笔记并分条解释,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为什么选择这些名句。
(二)阅读《论语》,找出有关“君子”的话,分条记录后,按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话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分类的标准和对“君子”的理解。
第一个例子,我们很清楚读《论语》只是手段,目的在于积累。第二个例子,看上去更像主题或话题阅读,但单独去做,《论语》就只是一个素材了。
我们可以用目标式阅读这种方式让学生打开整本书阅读,把整本书阅读纳入一个既定的教学框架中。许多教师肯定会乐于这样做。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但不足之处是容易把整本书割裂开来,破坏了一本书的整体构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
阅读《论语》当然还有其他打开方式,比如:把《论语》与《史记》、《孔子家语》、“五经”、《说苑》等对照着读;把《论语》放在春秋这个时代背景中去读;循着《论语》的阐释历史去读……这些恐怕属于专门研究者的打开方式了,对中学生来说未必合适。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391.
[2]陈小云.教女儿学《论语》[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2.
[3]游伟.《论语》的正确打开方式[J].书城,2016(6):55.
[4]贾志刚.说论语[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
摘 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不是让学生打开来读下去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打开方式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他整本书阅读也一样。适合中学生的《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有循注阅读、删减阅读、主题式阅读、话题式阅读、读人式阅读、目标式阅读等,这些方式也可用于其他整本书阅读,只是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找到最适合学生的那种方式。
关键词:《论语》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
本文不讨论《论语》怎么解读,而是讨论怎么打开读,准确地说,所讨论的是中学生阅读《论语》的打开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语文学习的18个任务群,其中有3个任务群都使人自然地想到《论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选修)。《论语》当然是整本书,而研习、研讨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一部《论语》也就够了。读《论语》,既简单,也奢侈,柳诒徵说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1]因此,让学生读《论语》是必要的。必要是一回事,怎么让学生乐于打开读又是一回事。《论语》章句排列是杂乱无序的,加上语言的阻隔,恐怕很多学生难以自主地坚持读下去,要增强阅读效果,需要讨论《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
《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有许多学者、中学一线教师进行尝试。把各种方式排列开来,选择使用,便于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论语》。其实,除了文学作品外,好多书都不是打开来读下去就可以了的,而是需要选择合适的打开方式。在讨论整本书阅读时,我们固然要总结阅读整本书的一般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阅读“这一本书”的打开方式,因为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生命体。
一、循注阅读
这是在教师这一头最不需要忙乎的打开方式。
《论语》共21000余字,以我们现在“整本书”这个概念衡量,是小书。如果把重章(《论语》中有些章句是重复的)也计算在内,共512章,也就500多节文字,好多节也就是一句话而已。可要把它读下来也非易事,除了语言障碍之外,还有话语的背景问题,因此得循注阅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都不错,钱穆解《论语》之言多是文言,阅读并不轻松,杨伯峻的译注,则浅白易懂。
好多讨论《论语》阅读的文章,把学生循注自主阅读《论语》当作基础环节,有了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就大有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写《论语》阅读体会,甚至写有关《论语》的小论文……看起来一切顺理成章,实际上这个基础环节就大有问题。为什么?循注一章一章地读,因为章与章之间缺乏勾连,学生建立不起意义块,读不多久就会倦怠。笔者读书少,因为要教《〈论语〉选读》选修课程,也想乘机认认真真地通读《论语》,发现也有上面这种情况,可见,自主阅读《论语》是一件不易实现的事。“如果只是循着注释粗粗浏览一遍,即便很认真,也跟没读一样。”[2]怎么办?有规律地穿插活动,比如朗读活动、最喜欢的一句话交流活动等。慢下来,才能读进去。
阅读整本书对学生来说有时是一件艰难的事,如果不想让学生陷入兴趣主义阅读,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介入。以为作了生动有趣的导读就可以让学生连续地读下去,或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整本书然后等待收获,这恐怕一厢情愿了。
二、删减阅读
删减意味着对《论语》进行重构。
别的书,删减着读恐怕并不合适,因为整本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论语》肯定可以这样做。《论语》是前后缺乏联系的语录,是一个个独立的“微博”,删减不会伤筋动骨,这是前提;不少语录从现代社会去衡量已经没什么价值,不必谈继承问题,比如“守孝三年”之类;有的语录缺乏意义感,只是琐碎的记录。所以,删减部分内容,减轻阅读负担,不会影响对《论语》整本书的把握。
依据价值感、意义感两个维度,《论语》可删减100余章,这就减少了《论语》五分之一多的内容。当然,删减多少会因不同理解而异。“半部《论语》治天下”,考证起来虽很可能是后人为了强调《论语》的重要而假托宋代宰相赵普所说,但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论语》真正为后人所用,其实也就半部。如果在删减100余章的基础上,再把意思重复的话保留其中的一个章句,恐怕也就是半部了。
删减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删减的过程中也能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同时,删减之后可留更多的时间品味咀嚼。
删减着读整本书对于非文学类书籍阅读而言也是一种常态。这无须赘言。
三、主题式阅读
读《论语》,理解圣人之道,从此出发,人们自然会想到按主题来阅读理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就是按主题编写的。于丹《论语感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把《论语》分为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这样7个主题。杨逢彬《论语应该这样读》(中华书局2019年出版)按如下6个主题来读《论语》:孔子的仁学,君子与小人,论《诗》、礼、乐,为政以德,论学习和教育,交友之道。当然还有不少按主题打开《论语》的做法。这样的打开方式,作者更喜欢延伸,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按这种打开方式读《论语》,一不小心,读的不是《论语》,而是 × × 的《论语》,在意的不是《论语》本身的语言,而是阐释者表达的思想。游伟说:“将后儒的思想反过来又用到作为其思想源头的孔子身上,乃是循环论证 ,将后儒的思想作为我们今天读《论语》理解孔子的思路,尤为值得商榷。”[3]这个观点是值得注意的,学生初次接触《论语》,还是读不过于生发的读本为好。 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黄绍筠的做法值得中学教师推崇。他认为《论语》编排混杂,脉络不清,应该重新排序,理清脉络,再现讨论情景。在这个想法的支撑下,他对《论语》进行重构,编了《论语重构本》(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全书按学习、仁学、孝悌、修身、和谐、尚义、诚信、教育、知人、礼乐、为政、道统12个主題给《论语》章句重新排列,每章下面只作简单的注译,保持了《论语》原始状态,又便于读者主动构建意义。
其实,把《论语》按主题进行重构最好还是教师自己来做,一则主题的归纳可以倾注自己的想法,倾注了自己想法,指导学生阅读才能真正到位;二则教师要读书,如果教师不读书,却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这样做不妥当。
从整本书阅读的各种讨论文章看,主题式阅读是普遍采用的方式,它可以把阅读引向深入,但相较而言,学生阅读潜能的激发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更重要,整本书阅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造就热爱阅读的年轻人,而主题式阅读成果是顺便获得的收益。两者顺序颠倒,整本书阅读则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四、话题式阅读
话题跟主题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不好区分,但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话题以言语形式定,主题以言语内容定。
贾志刚曾经编写过《说论语》(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努力把《论语》章句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中,这样做自然会有不少臆测,但这本书按话题对《论语》进行重构,对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他说:“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若干个答案,每个提问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当你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来,合并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仁’就是人际关系的技巧,换言之,就是现在常说的‘情商’。”[4]“仁”的内涵是不是如他所说姑且不论,但“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来,合并在一起”这种以话题为线索重构《论语》的做法,比起以主题为线索重构《论语》,更能保持《论语》的原貌。话题重在字面上的联结,主题则会有更多主观理解的参与。
《说论语》重构《论语》还兼及时间线索,这样就形成了如下话题:在鲁、周游、归鲁、论礼、论仁、论孝、论诗、论人、论学、处世、论道、子路、冉有、颜回、子贡、子夏、曾参、游张、弟子、子曰。
这种打开《论语》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起码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如此。笔者曾主要以人物为线索重构《论语》,并形成了20个话题,这20个话题在实际教学中就是20课,分别是:孔子语录(为政),孔子语录(为学),孔子语录(为教),孔子语录(修身),孔子语录(抒志),孔子生活花絮,孔子与当政者,孔子品人,孔子与乡人,孔子与子路,孔子与子贡,孔子与颜回,孔子与冉有,孔子与子夏,孔子与子张,孔子与曾参,孔子与子游、有若,孔子与宰予、仲弓,孔子与樊迟、闵子骞,孔子与其他学生。从文字的数量看,这样分20个话题,字数相对均匀,有利于教学安排。从内容上看,这样重新编排,逻辑性、故事性凸显了出来,同时更接近于现代的师生教与学的情境,如果在每一个话题的内部章句之间作些顺序调整,散乱的章句更显示出有机的关系,《论语》就会变得可亲起来。实际教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论语》在“整本书”中是一个特殊的文本,其特殊性在于原书是杂乱无序的章句,按话题整理阅读也是一种自然的做法。一般来说,整本书都有其严密的逻辑结构,但为了更多更深地了解其中的某个话题,寻找同类书籍的相同话题来读,也是常见的一种阅读方式,只是《论语》按话题整理阅读是向内的,而一般的整本书则是向外的。
五、读人式阅读
读《论语》首先想到的是读思想,以思想为纲的主题阅读被普遍采用,让学生读《论语》我们更愿意让学生学习、讨论、吸纳其中的人生道理。其实,《论语》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有趣在语录背后有“人”。“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老师行事,学生直接表露不高兴,而老师却赌咒发誓。多么可爱!有人撰文《论语》的阅读指导方法,先让学生自主通读《论语》,然后选重点章句精读,再按专题研讨。这样的读法看起来很好,其实第一步就难以实现:通读,学生很难坚持,自主更是理想化。如果以“读人”的姿态打开《论语》,那情况应该会大不一样。有“语文农夫”之称的黄厚江就曾这样做过,他应该是基于深深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作出的选择。
黄厚江《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论语〉》(漓江出版社2018年出版)一书,分“圣人本心”“十哲风德”“贤人俊采”三部分。怎见得“读人”?我们以“圣人本心”这部分为例,这部分有孔子的率真、自信、牢骚、小聪明、难堪、骂人、择婿、赌气、认错等内容,单看这些小标题,就拉近了学生与孔子的距离,读《论语》变成了与身边的一个鲜活的人进行交流。
《论语》是孔门弟子的笔记,这些弟子记下笔记后,本人似乎就消隐不见了,那是因为习惯性的关注点影响了我们的思维。这些做笔记的弟子是可敬的,他们似乎在记录思想的同时还着力表现人物的真性情、说话的客观情境,哪怕是孔子单纯的语录。比如,“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记录成“子曰:‘学而时习之,说,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记录者似乎不愿意只记录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通过实录让后人推想情境,从而获得更多情趣。以此为线索打开《论语》,《论语》是多么亲切的一本书!
要求中学生阅读整本书,其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居高临下地认为学生应该读什么书而不顾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事情可能会走向反面。我们提倡尊重学生,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最大的尊重是找到适合中学生读的又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书来读,就《论语》阅读而言,以“读人”的姿态引导学生打开阅读,是适恰的。
六、目标式阅读
其实,这种打开方式与前面五种是不同类的,前五种着眼于文本本身,目的在于读好《论语》,这一种着眼于教学目的,是从外部目标进入《论语》,目的在于使用《论语》。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交叉难分的情况。举两个例子就清楚这种打开方式了。
(一)阅读《论语》,找出你特别欣赏的100句名句,做好笔记并分条解释,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为什么选择这些名句。
(二)阅读《论语》,找出有关“君子”的话,分条记录后,按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话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分类的标准和对“君子”的理解。
第一个例子,我们很清楚读《论语》只是手段,目的在于积累。第二个例子,看上去更像主题或话题阅读,但单独去做,《论语》就只是一个素材了。
我们可以用目标式阅读这种方式让学生打开整本书阅读,把整本书阅读纳入一个既定的教学框架中。许多教师肯定会乐于这样做。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但不足之处是容易把整本书割裂开来,破坏了一本书的整体构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
阅读《论语》当然还有其他打开方式,比如:把《论语》与《史记》、《孔子家语》、“五经”、《说苑》等对照着读;把《论语》放在春秋这个时代背景中去读;循着《论语》的阐释历史去读……这些恐怕属于专门研究者的打开方式了,对中学生来说未必合适。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391.
[2]陈小云.教女儿学《论语》[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2.
[3]游伟.《论语》的正确打开方式[J].书城,2016(6):55.
[4]贾志刚.说论语[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