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尽管急性卒中的治疗手段有所改善,但许多患者只能部分恢复或恢复很差。因此,有必要寻找能进一步改善转归的治疗。一种在中国广泛用于改善卒中后恢复的中药丹芪偏瘫胶囊(DJ;NeuroAid)已与另一种中药在2项未发表的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比较。新加坡国立大学药理学系的Chen等将这些研究的结果合并进行了再分析,以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尽管急性卒中的治疗手段有所改善,但许多患者只能部分恢复或恢复很差。因此,有必要寻找能进一步改善转归的治疗。一种在中国广泛用于改善卒中后恢复的中药丹芪偏瘫胶囊(DJ;NeuroAid)已与另一种中药在2项未发表的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比较。新加坡国立大学药理学系的Chen等将这些研究的结果合并进行了再分析,以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其他文献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病,常常导致严重后果,约占全部卒中病例的5%,在美国每年有多达3万人罹患该病。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曾发表过“动脉瘤性SAH处理指南”。此后,在血管内技术、诊断方法以及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如此,SAH患者的预后依然较差,基于人群研究报告的病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召集颈动脉疾病领域的专家制定了关于颈动脉疾病有创性治疗的最新指南。根据证据级别对推荐意见进行分级。对于狭窄程度〉50%的有症状患者,如果围手术期卒中/死亡发生率〈6%,则推荐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A级推荐),最好在患者最近发作的2周内进行(A级推荐)。对于狭窄程度为70%~99%并且年龄在75岁以下的男性无症状患者,如果围手术期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它在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高于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产物溶血磷脂胆碱与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有关。另外,Lp—PLA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差异中起着较为独特的作用。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仍然存在着争议,由于缺乏前瞻性资料,因此对血管内治疗的结果并非了如指掌。为了确定这种治疗的临床结果和风险,法国兰斯Maison Blanche医院神经放射科的Pierot等在加拿大和法国进行了第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析试验(Analysis of Treatment by Endowscular approach of Nonruptured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常见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凋亡机制,对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或卒中之前,医生应考虑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血压、胆固醇水平、吸烟以及胃肠道出血风险。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rex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于2009年3月就此发布了新的推荐。
目的探讨卒中I号方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氟桂利嗪组以及卒中I号方小剂量、中等剂量和大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h再灌注24h)。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丙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7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9例(37.66%),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23例(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以家族遗传方式起病,中年发病且逐渐进展的缺血性卒中样病程,弥漫性多发性白质病变,明确的MRI白质异常信号以及病理学明确的小动脉病变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
目的探索一种监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皮质缺血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2008年4~11月期间,对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52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8个动脉瘤)同时进行术中皮质脑电图和头皮脑电图监测。根据国际10/20系统将头皮电极置于O1、O2、P3、P4、T5和T6,用于监测麻醉深度变化;条形皮质电极置于术中可能阻断动脉的供血皮质表面,用于监测可能的皮质缺血。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后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