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诗歌艺术的奥秘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郊寒岛瘦”这四个字,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若问:何谓“寒”?何谓“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敖陶孙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什么叫“气韵”?怎样是“沉雄”?说曹植“风流”倒还好理解,为什么又是“自赏”?这些问题可以在比较中意会,而难以讲得清楚。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研究大抵是这样,以三言两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同朋友间的对床夜语,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传统的方法自有其长处。艺术不等于数学,艺术分析不能达到也不必追求数学计算的精确性。审美判断以审美感受为基础,而审美感受的主体需要有较高的悟性。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靠妙悟作出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然而传统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总体把握需要细密的分析作为补充,艺术品鉴应当示人以可供捉摸的关捩,不能总是给人一个浑沌。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诗歌(抒情诗)连故事、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一首五绝给了读者什么?不就是四五二十个字所组成的几句话吗?不管怎样分析,都必须从这二十个字入手。所以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相应的准备。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语言形式的变幻服从于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而不是文字的游戏;文字游戏与诗是毫无关系的。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练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意象的源泉,历代的诗人们总是努力从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意象,来编织他们的诗句。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有唐三百年,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意象还有一个比喻化、象征化的过程。比喻化和象征化使意象的蕴涵丰富,是意象成熟的标志;但也会使意象凝固,而成为意象衰老的标志。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不受时、数、性、格的限制,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粘不滞,自由地挥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对诗人风格的描述,只能是一种近似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很自然的。风格即是人。风格研究已经脱离单纯的艺术分析,而深入到人格的领域,是对诗人所作的总体把握。这又回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中国人把握诗歌艺术的传统习惯上去了,不过这是经过分析之后所得到的总体认识。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诗的思维离哲学思维是很远的,但又是很近的。中国的玄学和禅学感知世界和人生的那种特殊方式,和诗人们感知世界和人生的方式有一些相通之处。从玄学和禅学的角度去揭示诗歌艺术的规律,是一条可行之路。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是研究诗歌艺术极好的参考。诗歌和音乐象一对孪生的姊妹,是从同一个母体中分离出来的。诗乐的分家固然是必然趋势,但诗的音乐美始终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可以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本书上编的内容属于中国诗歌艺术理论的范围,以言、意、象、境为核心。在总结中国诗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广泛采撷前人的研究成果,试着建立一种系统的认识。下编的内容属于中国诗歌艺术史的范围,论述了屈原、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温庭筠、韦庄、苏轼、周邦彦、陆游等十三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力求将诗人的人格与风格,诗歌主张与诗歌成就,艺术渊源与艺术创新,互相沟通起来论述。把他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去观察,着眼于他们的艺术个性,以及他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诗歌理论的探索与诗人艺术的具体研究互相印证,更便于说明我的想法。
  因为这本书涉及的领域比较广,评论的诗人也比较多,所以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论诗歌艺术,不落言筌无以与人交流,一落言筌则又难免失去一些什么。在言与不言之间、畅言与寡言之间,欲寻一条出路而保持洒脱的气度,真是一个难题。既已选了这个难题只好坚持做下去,终于编成这本《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日于畅春园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需著,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8日,郑璇在重庆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陈霖 / 摄)  听到的声音被瞬间放大了上万倍,这是普通人戴助听器的感觉。  11月8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励志楼的教室里,记者旁听了一堂聋生的人际沟通课。这是教育科学院特殊教育系的大一聋生班,有四成学生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教育科学院教授郑璇正用手语讲课,为了照顾有残余听力的学生,她也用清晰响亮的普通话给这些学生讲课。课堂笑声不断。此前一
一、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要有效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它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其指导思想和原则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衡量教学成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课程标准。  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深刻理解课标所阐释的有关教材
【摘要】在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探究、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就优化课堂提问、盘活课堂教学,展开思考,以《铃兰花》教学为例做实践探索。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提问;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为了课堂的表面热闹而随意、简单、重复地提问。学生课后无过多印象,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2.问
有一个段子,说一个人刚出国不久,目睹了一起车祸:两辆车撞在一起了。情急之下报警:“one car come, one car go! Two car bang bang,one car die!”警察竟然听懂了,火速派了车过来。  初到异邦,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新鲜人,无论从生活还是文字,总是伴随着各种天雷滚滚,不是劈中洋人,便是被洋人劈中。有时觉得自己明明用了“教科书级的表达”,对方却一脸茫然:“你
初次见面时,黄梅雄没按照日本人习惯掏名片,而是边拿护照边自豪地说:“我是拥有中国国籍的第三代华侨。”奇怪的是,他的中国护照上写着“我不会说汉语”几个字。他向我解释说:“我每次回中国时,海关人员都会跟我用汉语交流,但我并不怎么会说汉语,为了给他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写上了这几个字。”我在交谈中了解到,大约100年前,黄梅雄的祖父母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来到日本,全家从此在日本扎根。黄梅雄出生在日本,几十年
保护文献续写中法友谊本刊驻法国特派记者 龚鸣  今年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百年间,许多中国有志青年留学法国里昂,书写中法友谊,法国人拉巴特便是见证者。他是里昂中法交流协会的副主席,协会前身是为中国留学生而建的里昂中法大学。这所大学在1921年至1946年间接待了近500名中国留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各界的领军人物。二战期间,德军侵占里昂,里昂中法大学的上万册中法文图书和学生档案
“我是党培养的,我要紧跟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时,全国退役军人的杰出代表、半生深藏功与名的老英雄张富清激动地说道。在另一次采访中,他同样讲:“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沧海横流,英雄本色;青山无语,壮志不已。我们在对老英雄的如炬初心感慨万千时,更需要追问的是:这枚“共和国勋章”的背后是怎样的一
The Fuzz(法兹)乐队2010年2月成立于陕西省西安市,音乐风格受70-80年代后朋克和独立摇滚的影响。2011年独立发行首张EP BOMB YOUR BRAIN,并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巡演,开始受到关注。2013年发行了专辑《谁会做奔跑的马》,展开为期一个月的专辑发行巡演。用乐队自己的话说,这张唱片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颠覆,而P.K.14主唱杨海崧操刀制作,也为这张专辑注入了更纯正的后朋克色彩。为
明代正德年间(一五○六——一五二一)进士韩邦奇,曾把关汉卿和司马迁相比,即认为他们的所作都具有史诗的严肃性,镜子的真切性,这是很有见地的比较。再比如杜子美之诗被称为“诗史”,白居易成为名符其实的“诗谏”,关汉卿亦被赞为“优谏”;这都说明,艺术作品可以而且应该达到形象化的典型真实,历史化的本质真实,她应该是历史的形象化和形象的历史化。取巧的人往往从演义、小说和诗歌中学到了大致的历史,而聪明的人则从演
实施退休制度,对终身劳作制是一个进步。尽管社会对退休后的生活作了必要的安置,但作为退休者个人应如何迎接这一人生转折期的到来,为美好的晚年作些自身的准备,减少或消除对“老”的完全不适应,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课题。  从生理上看,女性在50岁左右,男性在55岁左右,就进入了人生中向老年期转变的时期,但由于“老”是个渐进过程,不易觉察,且此时正所谓是老年的“青春期”而非老年的“暮年”,即或机体已经发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