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kaizh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蔡元培用进化论的观点历数中西文化的发展变化,胡适也深入分析了白话文的演变,在文学的工具上,他们二人都借用外来的思想推动新文学的发展。在更实质的文学内容上,“五四”新文学仍然秉持传统“载道”的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但它也蕴含着的危机。作为一种调和,周作人提出了“载道”与“言志”相互循环的文学观。对“言志”的进一步拓展,便是一种人性本位的文学观。
  【关键词】:文学史观;进化论;载道;言志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导言集》(以下简称《大系导言集》)的作者们都是“五四”时代的健将,作为新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对“五四”新文学最应有发言的权利。是到了三十年代,“五四”落潮已久,中国文学进入完全不同的一页,当时的健将们,经过十几年的思索,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也都有新的观念和较稳定的态度。《大系导言集》生逢其时,具体生动地录写了一代知识分子对自己一手缔造的新文学的看法,显得弥足珍贵。在《大系导言集》中,多数的作者,如鲁迅、矛盾、郁达夫、朱自清等,都只就事论事,写小说或散文,都为规定的内容。也有几位作者,除了写自己份内的任务,还借此机会表达了个人的文学观念,如胡适和周作人等。
  《大系导言集》的《总序》由蔡元培执笔,他从欧洲近代复兴谈起,然后历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并且详细解说了中国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在《总序》中,蔡元培用进化论的学说为“五四”新文化摇旗呐喊,“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1]并对新文学提出了希望,“至少应以十年的工作抵欧洲各国的百年,所以对于第一个十年先作一总审查,使吾人有一鉴既往而策将来,希望第二个十年与第三个十年时,有中国的拉飞儿与中国的莎士比亚等,应运而生。” [2]胡适在《建设理论集》的导言中深入细致地分析白话文的发展变化,他把文言和白话统一归为文学的表现工具:一个是僵化了的死文学(文言文),一个是由民间兴起的生动的活文学(白话文),而文学革命运动主要是白话文运动。在这里,胡适也认为白话文的胜利是白话文学演进的结果。从整体上而言,在《大系导言集》的《总序》和《建设理论集》中,蔡元培和胡适都是用进化论的文学观来推演新文学的发展,而实际上,《大系导言集》的几位作者或多或少都受到进化论的影响。郑伯奇说:“人类文化的进步,是将以前已经通过了的进化过程反复一番而后前进的。” [3]郑振铎在早期研究中国文学的过程中,也用的进化论的学说,同样,鲁迅和周作人早年也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胡适在《建设理论集》提出文学运动的两个理论,一个是“活的文学”,即提倡白话文,另一个借用周作人的说法,即“人的文学”。但胡适在《建设理论集》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讨论白话文运动,在文学的内容方面,他的分析很少,既不深入,更无新的建树,这可以说是他文章的一个缺陷。实际上,对“五四”新文学来说,文学内容方面的变革比工具更加重要,影响也更为宽广和深远。胡适没有用进化论对新文学的内容进行深入阐释,这是他个人的局限,胡适本人只作為白话文的积极倡导者,在文学上也只是注重宣扬某种理论。
  汪晖在他的文章《预言与危机》中说:“尽管新文化人物在‘研究问题’时发表了不少精辟的分析性意见,但在基本上,‘价值’判断的意义远胜于对问题的‘结构分析’。所以胡适说:‘评判的态度,简单说来,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 [4]。进化论在“五四”文学中不是作为具体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而是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存在的,“五四”知识分子大都笼统地用它来反击封建礼教,反抗传统,但在解决具体细微的问题中,却是没有多少效力的。白话文的成功,是有着历史的渊源的,中国白话小说已有六百年历史了,到新文化运动时,推翻文言文,树立白话文,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胡适等人只是历史的执行者,当然借用进化论,只使得白话文的推行更加容易,又何乐不为呢。但来到文学的实质内容上,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是“民主”或“科学”,还是“人的文学”,都是从来没有的,想要突然间在中国文学中生出异样花朵,自然要有极大的阻力的。而“五四”新文学终于推出它的纲领,启蒙大众,唤醒人民,其背后的思想却是传统的,亦即“载道”的观念。
  抛开具体的环境和情势、个人的身份派别,淡化“五四”被突出的现状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单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一贯性来看,新文学的发生不是出于偶然,而是被酝酿成的,待时而发。在晚清,仁人志士已在思索国家出路,有想法却难于施行,当时的国家仍为一体,言论尚不自由,外来的启蒙思想也不深入,且没有诸多可以引爆国民的导索,但也慢慢积蓄了能量。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在当时的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转变过程中,“新一国之民”,已是走在前列了。而“新一国之小说”和新一国之文学,现在看来,却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梁启超进一步提问:“吾今发一问: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不如嗜小说?答者必曰:以其浅而易解故,以其乐而多趣故。”“浅而易解”,是对一种文体在语言理解上优劣的评价,在之后的“五四”新文学中,胡适尤其注重推动白话文的发展,提出“八事”,这和梁启超在看中文学的表现形式上是一致的,同样都看中文学的平易浅白,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欲图借文学传播新思想,改善国民的素质,启蒙大众,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这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基调。
  周作人在《大系导言集》的《散文一集》导言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言志”和“载道”的循环文学史观,和其他作者的态度相比,这显然有些“跑题”了,甚至和“五四”新文学整体的价值观念相违背。实际上,作为 “人的文学”的首倡者,周作人本该有很多话可说,仅他的一篇《人的文学》就可以大发笔墨,然而时过境迁,《大系导言集》写于1935年,周作人就未提他的“人的文学”,而是回归传统,从中国文学传统中提出了“载道”和“言志”两派。
  “我想古今文艺的变迁曾有两个大时期,一是集团的,一是个人的。……文学则更为不幸,授业的师傅让位于护法的君师,于是集团的文以载道与个人的诗言志两种口号成了敌对,……在朝廷强胜,政教统一的时代,载道主义一定占优势,文学大盛,……一直到了颓废时代,皇帝祖师等等要人没有多大力量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正统家大叹其人心不古,可是我们觉得有许多新思想好文章都在这个时代发生,这自然因为我们是赞成诗言志的缘故。” [5]   又说:“言他人之志即是载道,载自己的道亦是言志。” [6]这里有着调和的意味。而“五四”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言志”与“载道”在“五四”文学思潮中很容易混淆,每个人都像是“言志”,抒写个人的观点态度,但目的却是为了社会功用,用文学来唤醒国民,救亡图存。在个人的小传统上,“五四”的知识分子是“言志”,人人都说自己所想,发自真心。在大传统上,“五四”一代人又都是“载道”的,他们所推崇的“人的文学”、“科学”和“民主”,并不是生自中国的本土,而是从西方舶来的,所以虽是言志,却是“言他人之志”,也就是“载道”。
  “五四”新文学尤其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鲁迅写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改造社会,欲用文学来启蒙大众,但“载道”的文学从一开始就蕴含着深刻的危机。“五四”启蒙运动和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五四”启蒙是以国家和民族救亡为前提的,“五四”虽然提倡个人解放,自我独立,它的宗旨还在提高国民的素质,进而达到强国复兴的目的,而西方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个人的独立,强调平等自由,理性法制。二是西方的启蒙运动有着广泛的基础,哲学的,经济的,文化的,更有两百年的时间让其充分发展,“五四”启蒙运动在中国并没有适宜的土壤,时间也太短促,到最后,文学就逐渐失去原貌,沦为政治的附庸。诚如周作人所说,“授业的师傅让位于护法的君师”。
  随着政治日益集权化,文学中属于它本身的东西也只好牺牲了,这牺牲的部分,就是“言志”。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对“人”的概念做了深入的阐释,这本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照此下去,现代文学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辉煌的路来,然而由于国家的民族的传统,时代的局限,中国现代文学集体向左转,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由于政治的掩盖、渗透压倒了一切,文学这一学科的独立品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没有形成生动的个性形式。缺乏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 [7]文学的“独立性格”,主要是强调文学的自主性,亦即文学可以自由发展,作家诗人能够独立思考,从而使得文学不依附政治,不随政治变迁浮沉,最终使得文学能够从社会和政治中独立出来。“充分地展开和发挥”,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技巧形式,文学的理论方法,等等。“五四”新文学的大部分作品都显得粗制滥造,少有思想上的超越,形式上也不足取。或者可以说,总体上,“五四”文学是缺乏审美的。审美的文学,表现在内容上,狂飙突进总是不太合适的,正相反,能够拿来审美的,在内容上,往往是深邃、静态和永恒,而“五四”文学强调“载道”是实用主义的,流于泛泛的宣传,或肤浅的口号,因而不能看得深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挖掘,所以审美文学的背后,反映的是人性的文学观。
  对“人”的概念进一步发掘的是梁实秋。梁实秋曾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新人文主义人性论的影响,但他同时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幼也受到儒家的人性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8]这句话也可看做梁实秋对自己的文学观的阐释,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性”。“最好的文学作品无不以发扬人性为指归。” 在梁实秋看来,“文学的效用不在激发读者的热狂,而在引起读者的情绪之后,予以平和的宁静的沉思的一种舒适的感觉。”“文学不能救国,更不能御侮,惟健全的文学能陶冶健全的性格,使人养成正视生活之态度,使人对人之间得同情谅解之联系。文学之任务,如是而已。” 梁实秋的人性本位的文学观是对新文学注重“载道”的矫正,也可以看做对“言志”派的进一步生发,但在“五四”文学众声喧哗的背后,这样的声音总显得有些渺小了。
  参考文献:
  [1][2][3][5][6]鲁迅等著.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5.
  [4]汪暉.预言与危机(上篇)[J].文学评论1989(6):20.
  [7]李泽厚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8]梁实秋.文学的纪律[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22.
其他文献
1、秋分  在你的身体内部全是火  在另外一个世界可以点燃  微弱的叫喊没有人听见  灵魂在飘渺的夜空中混沌得无法醒来  那是在某日的一夜晚  你不可能记起与今生无关的记忆  那是无法证明和相信的前生  今生里没有半点迹痕  無声的吉它  在与一个陌生的女人说话  废墟沉沦到了看不清楚的天边  无视黑夜和黎明一起到来  2、海蓝   在苍茫的人世,我们读过多少繁花   美妙,如梦幻奇景   在生命
期刊
作 品:《一抹嫣然1》390mm×543mm  作 者:纪磊 重庆师范大學 美术学院 2013级研究生  指导教师:龚文
期刊
【摘要】:尽管校园安全问题是各级各类学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教职员工也颇为尽职尽责,但是各种学生伤害事故仍难以避免,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纠纷也日益增多。笔者就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制度;完善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与社会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然而,学校毕竟属于人员高度密集场所,在校园里经常发生学生伤害事
期刊
【摘要】: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部写给大人的童话,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喜爱。作者在书中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贪图名利和冷漠,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麻木、孤独和寂寞,同时也呼唤人们回归人的本质。  【关键词】:小王子;生命哲学;自由;成长  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它由对生命的揭示推及到对整
期刊
《闺蜜》  闺蜜  很甜  很腻  不知从何说起  但只要在一起  明天是末日  我也愿意  就这样一起死去  我也不觉的可惜  珍惜  扶持  疯狂老去  回忆  思绪  从未停止  从现在起  屏住 呼吸  让风吹干我们的记忆  让爱 别离  《父亲》  父亲  沉重  深邃  如天  似地  再多的话语  也不及一句  我爱你  《等》  等 等 等  又等了一个四季  你依旧还没出现在我的
期刊
【摘要】:茹志娟的《百合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情美。茹志娟用她细腻的抒情笔调,运用典型的意象和细节、以虚写实、以情动人,成功塑造了饱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达到现实和人情美、人性美的完美融合。读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就好像在读诗化的散文一般,让人陶醉其中。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茹志娟似要把我们带入一个空气中浸润着香味,风中野菊花招摇,百合花飘洒的诗的世界。茹志娟用她那真诚细
期刊
【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小说在他的手中开始并且成熟,从而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走入世界文学之林。他是现代杂文的开创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让杂文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以他命名的“鲁迅杂文”。他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史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尝试具有诗的精魂和散文的外形的文体的作
期刊
【摘要】:《小王子》中作者借用孩童的口吻,采用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贯彻到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中。通过对文中不同的事物赋予不同的意象,从而揭露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同时也为人们重现了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小王子;象征意义;驯化;爱情观  《小王子》是法国著名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留于后人的惊人之作。他用细腻的笔锋写出了成人世界的空虚和势力,刻画出一个纯洁可爱、善良
期刊
【摘要】: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其质朴生动的语言、真实沧桑的情感取胜于文坛。其中“儿童化”叙事视角和悲剧的产生对文本的构架都有特定的意义与作用。本文以萧红对在呼兰城中童年回忆里的爱与恨为起点,分析萧红的“儿童化叙事视角”和悲剧产生的机制。  【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儿童化叙事;悲剧  没有离家经验的人是无法理解萧红的。一直认为最好的作家写作的语言都不会是华丽浓艳、辞藻堆叠的。运用质朴的语言却读来
期刊
作 品:《龚滩印象一》60cmX80CM  作 者:張鑫 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  指导教师:邓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