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幢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晚上放学后出来玩,他们攀上车厢,在上面蹦跳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住户无法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一位老人想出一个办法。这天,他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孩子们很高兴,争相蹦跳,跳得最响的果然得奖。次日,老人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是两粒奶糖。”孩子们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稀疏而弱小。第三天,老人又对孩子们说:“今天奖品是两粒花生米。”小孩们纷纷跳下汽车:“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去。”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老人开始对孩子们的奖励,实际上是表现了对孩子们蹦跳行为的赞扬,刺激了孩子们继续蹦跳的热情。之后逐渐减少这种认可与奖励,孩子们当然会越来越不高兴,也就没有了蹦跳行为的热情。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请了许多被试分四组来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也就是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负责人”都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负责人”在隔壁怎样评价自己。
四组被试听到的评价分别为:
肯定——第一组被试始终听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
否定——第二组被试始终听到不好的评价,假被试从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
提高——第三组被试前几次听到的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
降低——第四组被试前几次听到的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然后,研究者调查所有被试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假被试。结果发现,各组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为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67,第四组为0.87。实验结果说明,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程度不断提高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程度不断下降的人。
后来,其他学者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而阿伦森则幽默地称之为“对婚姻不忠定律”,意思是说,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任何一方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在日久天长的岁月中,对自己的肯定评价逐渐减少,而前者由淡漠突然转向赞许,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人们的这一心理倾向中潜伏着对爱情“不忠”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形。
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领导问她有什么诀窍。“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称糖时,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取出一些,而我却相反,先装得少一些,过秤时再添上一些,并送上一句‘谢谢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诀窍。”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往外取出,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取,在心理上容易怀疑短秤;相反,如果先把东西少装一些,过秤时再往里添,顾客对售货员产生信任感,还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表现一番,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小刚那时的表现,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扫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假装”,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的首要特征。
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一方面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的由好变坏,而应努力逐步强化自己的优势表现,逐步加强别人对自己的好印象;一方面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增减原则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同时,还应逐步发展对别人的积极评价,逐步密切彼此的关系,让别人越来越喜欢自己。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老人开始对孩子们的奖励,实际上是表现了对孩子们蹦跳行为的赞扬,刺激了孩子们继续蹦跳的热情。之后逐渐减少这种认可与奖励,孩子们当然会越来越不高兴,也就没有了蹦跳行为的热情。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请了许多被试分四组来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也就是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负责人”都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负责人”在隔壁怎样评价自己。
四组被试听到的评价分别为:
肯定——第一组被试始终听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
否定——第二组被试始终听到不好的评价,假被试从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
提高——第三组被试前几次听到的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
降低——第四组被试前几次听到的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然后,研究者调查所有被试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假被试。结果发现,各组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为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67,第四组为0.87。实验结果说明,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程度不断提高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程度不断下降的人。
后来,其他学者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而阿伦森则幽默地称之为“对婚姻不忠定律”,意思是说,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任何一方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在日久天长的岁月中,对自己的肯定评价逐渐减少,而前者由淡漠突然转向赞许,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人们的这一心理倾向中潜伏着对爱情“不忠”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形。
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领导问她有什么诀窍。“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称糖时,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取出一些,而我却相反,先装得少一些,过秤时再添上一些,并送上一句‘谢谢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诀窍。”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往外取出,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取,在心理上容易怀疑短秤;相反,如果先把东西少装一些,过秤时再往里添,顾客对售货员产生信任感,还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表现一番,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小刚那时的表现,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扫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假装”,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的首要特征。
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一方面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的由好变坏,而应努力逐步强化自己的优势表现,逐步加强别人对自己的好印象;一方面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增减原则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同时,还应逐步发展对别人的积极评价,逐步密切彼此的关系,让别人越来越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