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里一直盛行利己主义,扯布一定是为了做衣裳,没有多余的布头给别的地方。养鸡必须是大多数的老母鸡和极少数的公鸡,母鸡生蛋,仅有的几只公鸡除了负责踩母鸡外,还可以打鸣,到了年节,宰了也能打牙祭。养牲畜就更加势利了,牛必须是母牛,耕种过后,能生一胎牛犊最好不过,这样,既不耽误种植,也不耽误繁殖。
举鸡和牲畜的例子,其实就是想引出毛驴,想了大半天,死活不知道该让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场。可以说,在村庄的利己主义面前,毛驴是尴尬的,它没有母牛的生产优势,也不具备良好的牲畜形象。不信你看,光骂人的话里就有蠢驴、犟驴、驴脾气、黔驴技穷这些词,现实中,毛驴能好到哪里去?可村里的人偏偏就喜欢它,以至于我总觉得毛驴对人施了某种计谋。
现在,就让我说说我们村里的这头毛驴。作为村里的最后一头毛驴,它的尴尬从天还没亮就开始。你听,早起的公鸡先发出声来,紧接着就有更多只公鸡迎合,村庄里打鸣声此起彼伏,仿佛这不是人居住的村庄,而是鸡居住的鸡圈。都说鸡鸣狗吠,鸡叫完,自然就轮到狗。狗的叫声没有鸡那么有层次,很明显,狗是被鸡吵醒的,从它们的叫声里能听得出来困倦和烦躁,汪汪汪,先有愤怒的意思;汪汪汪,接着就有点心不在焉了。在村庄这个大舞台上,每一天的交响曲在鸡鸣狗吠中拉开序幕,随后,鸟的叫声,机器的轰鸣声,人的咳嗽、喘息、呼喊、呵斥等等声音,就在各自应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每天如此,既听不出美感,也不觉得乏味。
毛驴其实很早就起来了,以前干活养下的毛病,天一黑早早合眼,大半夜醒来要推磨,现在没有石磨要推,却还是大半夜就醒来。主人临睡前拌好的一槽饲料,像是城里人的早餐,毛驴闷头吃完一槽饲料后,才听到鸡鸣狗吠,而它,安静得只听见呼吸声、咀嚼声和蹄子走动的声音。
此刻,毛驴连个大气都不敢出,它担心那一声嚎叫会破坏村庄交响曲的节奏。
其实,毛驴的叫声在这部交响曲中,曾经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这个声部的声音就越来越低,从合唱到和声,最后到独唱,现在彻底失声。
毛驴应该在这方面吃过亏,或者说丢过人,要不怎么现在会变得如此沉默。我猜想,有一天,当整个村庄只剩下一头毛驴时,它肯定想通过声音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孤身一驴了。一声吼叫之后,整个村庄却半天没有回应,空荡荡的村庄里,一声驴叫尴尬而寂寥。应该是这一句,伤了毛驴的脸,失了毛驴的声。
驴一定懊悔不已,如果不叫那一声的话,就没有人会发现村庄里只剩下一头驴这个事实,或许在村人面前,它多少有点面子;现在好了,这一声驴叫,像是撕破了窗户纸,让它的孤单变得赤裸裸。做个假设,之所以发出这么一声吼叫,是这头驴接受不了自己孤身一驴的现实,它试图发出信号,寻求其他毛驴的回应。因此,在去河里饮水的时候,它左顾右盼,试图寻找村庄其他的驴。它的脖子抬得高高的,目之所及,看不到任何毛驴的踪迹;回来的时候,它的鼻孔张大,像狗一样在地上嗅来嗅去,试图通过气味和蹄印找到蛛丝马迹。可是,这头驴找到的只有失落。它扬起脖子,发出了此生最后一次嚎叫:啊啊啊——呃——,三个啊像是呼喊,这一个呃算是彻底的绝望。
一头驴突然变成了哑巴,这是一件让驴主人接受不了的事。人病了,医生一问病灶就闹清楚了,而驴病了,事情似乎有些复杂。于是主人变着法逗毛驴,结果它却冷漠得像个雕塑,不管是给它顺毛还是挠痒痒,它都一动不动。去村里找有经验的人,老人们的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去镇上找兽医,走遍一条街也没见有店铺门头上挂着“兽医”两个字。给人看病的医生自然不会插手。这病就一直拖着。好在毛驴能吃能睡,驴主人就听之任之了,反正养着它只是为了热闹,又不指望它干啥。
这也许是毛驴失语的原因之一。我小的时候,毛驴还是村里的主力,上山驮麦子,下地耕地垄,驾车去镇上,总之,能用到牲畜的地方,就能看到驴。它们一声不吭,在山道上、地垄里、马路上走着,似乎永远不知道累。只有到了黄昏的时候,它们才仰起脖子,扬天一声吼。随后,村里的驴叫渐次起伏,村里人都知道,这是毛驴们在点数,在问候,只有一声驴叫之后,村庄的黄昏才算真正开始。现在,一头毛驴,不用种地,不用推磨,不用去赶集,拴在驴槽上,一天到晚除了吃草就是傻站着,浑身都不自在。那些种过的地,不是荒了,就是被拖拉机霸占着;那些推过的磨,不是长了苔藓,就是被城里人收走当做农俗馆的摆设。一头驴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要不是主人养惯了毛驴,执意要养着,毛驴怕是早从村里消失了。
细细想想,那时候,毛驴的叫声应该是村庄交响曲的结尾部分,或者说高潮部分,毕竟它们嗓子扯开后,整个村庄开始安静下来,接下来各种音律自然减弱,整个节奏里最后只剩下毛驴叫。大嗓门的村里人喜欢大嗓门的毛驴,因此家徒四壁的那些年,家里可以什么都没有,毛驴必须拴一头,这是希望,也是奔头。每一条巷子里,有几户人家就有几个驴槽。白天它们在家门口,是家底子;晚上,它们和人一起住在四合院里,人听着驴睡下了,才吹灯。
现在偌大的村庄,只剩下这一头毛驴,并且还是一头失语的毛驴,这事让我想起城市里的动物园来。才发现,动物园里那些形单影只的动物,似乎也不怎么发声。比如一只瘦虎,虽然保持着百兽之王的气势,在笼子里走来走去,但是那些期待它发出吼声的人们,却從来没有满足过。月夜冲着苍穹嚎叫的野狼,应该也在月圆之夜站在笼子里看过天空,但是它们发出来的声音,很快就被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遮盖。
我以前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看这些无法嚎叫的动物,后来就不去了,我怕哪一天孩子问我这些动物为啥不叫,也怕去的次数多了,这些动物会尴尬。不过,每一次回老家,我都会和孩子一起去看这头毛驴,让她摸毛驴的耳朵,骑在它的背上,这样,毛驴至少有事可干,不用这么傻站着。其实,这些都是徒劳的,在毛驴眼里,任何讨好,都不如那一声召唤般的突然嚎叫。毛驴老兄,如果我在偌大的村庄里发出一声驴叫,你会与我应和吗?
举鸡和牲畜的例子,其实就是想引出毛驴,想了大半天,死活不知道该让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场。可以说,在村庄的利己主义面前,毛驴是尴尬的,它没有母牛的生产优势,也不具备良好的牲畜形象。不信你看,光骂人的话里就有蠢驴、犟驴、驴脾气、黔驴技穷这些词,现实中,毛驴能好到哪里去?可村里的人偏偏就喜欢它,以至于我总觉得毛驴对人施了某种计谋。
现在,就让我说说我们村里的这头毛驴。作为村里的最后一头毛驴,它的尴尬从天还没亮就开始。你听,早起的公鸡先发出声来,紧接着就有更多只公鸡迎合,村庄里打鸣声此起彼伏,仿佛这不是人居住的村庄,而是鸡居住的鸡圈。都说鸡鸣狗吠,鸡叫完,自然就轮到狗。狗的叫声没有鸡那么有层次,很明显,狗是被鸡吵醒的,从它们的叫声里能听得出来困倦和烦躁,汪汪汪,先有愤怒的意思;汪汪汪,接着就有点心不在焉了。在村庄这个大舞台上,每一天的交响曲在鸡鸣狗吠中拉开序幕,随后,鸟的叫声,机器的轰鸣声,人的咳嗽、喘息、呼喊、呵斥等等声音,就在各自应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每天如此,既听不出美感,也不觉得乏味。
毛驴其实很早就起来了,以前干活养下的毛病,天一黑早早合眼,大半夜醒来要推磨,现在没有石磨要推,却还是大半夜就醒来。主人临睡前拌好的一槽饲料,像是城里人的早餐,毛驴闷头吃完一槽饲料后,才听到鸡鸣狗吠,而它,安静得只听见呼吸声、咀嚼声和蹄子走动的声音。
此刻,毛驴连个大气都不敢出,它担心那一声嚎叫会破坏村庄交响曲的节奏。
其实,毛驴的叫声在这部交响曲中,曾经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这个声部的声音就越来越低,从合唱到和声,最后到独唱,现在彻底失声。
毛驴应该在这方面吃过亏,或者说丢过人,要不怎么现在会变得如此沉默。我猜想,有一天,当整个村庄只剩下一头毛驴时,它肯定想通过声音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孤身一驴了。一声吼叫之后,整个村庄却半天没有回应,空荡荡的村庄里,一声驴叫尴尬而寂寥。应该是这一句,伤了毛驴的脸,失了毛驴的声。
驴一定懊悔不已,如果不叫那一声的话,就没有人会发现村庄里只剩下一头驴这个事实,或许在村人面前,它多少有点面子;现在好了,这一声驴叫,像是撕破了窗户纸,让它的孤单变得赤裸裸。做个假设,之所以发出这么一声吼叫,是这头驴接受不了自己孤身一驴的现实,它试图发出信号,寻求其他毛驴的回应。因此,在去河里饮水的时候,它左顾右盼,试图寻找村庄其他的驴。它的脖子抬得高高的,目之所及,看不到任何毛驴的踪迹;回来的时候,它的鼻孔张大,像狗一样在地上嗅来嗅去,试图通过气味和蹄印找到蛛丝马迹。可是,这头驴找到的只有失落。它扬起脖子,发出了此生最后一次嚎叫:啊啊啊——呃——,三个啊像是呼喊,这一个呃算是彻底的绝望。
一头驴突然变成了哑巴,这是一件让驴主人接受不了的事。人病了,医生一问病灶就闹清楚了,而驴病了,事情似乎有些复杂。于是主人变着法逗毛驴,结果它却冷漠得像个雕塑,不管是给它顺毛还是挠痒痒,它都一动不动。去村里找有经验的人,老人们的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去镇上找兽医,走遍一条街也没见有店铺门头上挂着“兽医”两个字。给人看病的医生自然不会插手。这病就一直拖着。好在毛驴能吃能睡,驴主人就听之任之了,反正养着它只是为了热闹,又不指望它干啥。
这也许是毛驴失语的原因之一。我小的时候,毛驴还是村里的主力,上山驮麦子,下地耕地垄,驾车去镇上,总之,能用到牲畜的地方,就能看到驴。它们一声不吭,在山道上、地垄里、马路上走着,似乎永远不知道累。只有到了黄昏的时候,它们才仰起脖子,扬天一声吼。随后,村里的驴叫渐次起伏,村里人都知道,这是毛驴们在点数,在问候,只有一声驴叫之后,村庄的黄昏才算真正开始。现在,一头毛驴,不用种地,不用推磨,不用去赶集,拴在驴槽上,一天到晚除了吃草就是傻站着,浑身都不自在。那些种过的地,不是荒了,就是被拖拉机霸占着;那些推过的磨,不是长了苔藓,就是被城里人收走当做农俗馆的摆设。一头驴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要不是主人养惯了毛驴,执意要养着,毛驴怕是早从村里消失了。
细细想想,那时候,毛驴的叫声应该是村庄交响曲的结尾部分,或者说高潮部分,毕竟它们嗓子扯开后,整个村庄开始安静下来,接下来各种音律自然减弱,整个节奏里最后只剩下毛驴叫。大嗓门的村里人喜欢大嗓门的毛驴,因此家徒四壁的那些年,家里可以什么都没有,毛驴必须拴一头,这是希望,也是奔头。每一条巷子里,有几户人家就有几个驴槽。白天它们在家门口,是家底子;晚上,它们和人一起住在四合院里,人听着驴睡下了,才吹灯。
现在偌大的村庄,只剩下这一头毛驴,并且还是一头失语的毛驴,这事让我想起城市里的动物园来。才发现,动物园里那些形单影只的动物,似乎也不怎么发声。比如一只瘦虎,虽然保持着百兽之王的气势,在笼子里走来走去,但是那些期待它发出吼声的人们,却從来没有满足过。月夜冲着苍穹嚎叫的野狼,应该也在月圆之夜站在笼子里看过天空,但是它们发出来的声音,很快就被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遮盖。
我以前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看这些无法嚎叫的动物,后来就不去了,我怕哪一天孩子问我这些动物为啥不叫,也怕去的次数多了,这些动物会尴尬。不过,每一次回老家,我都会和孩子一起去看这头毛驴,让她摸毛驴的耳朵,骑在它的背上,这样,毛驴至少有事可干,不用这么傻站着。其实,这些都是徒劳的,在毛驴眼里,任何讨好,都不如那一声召唤般的突然嚎叫。毛驴老兄,如果我在偌大的村庄里发出一声驴叫,你会与我应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