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选2008年4月-2013年5月,我院接收锁骨骨折患者80例,按临床自愿接受治疗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非手术治疗,医治组患者给予临床手术治疗(改良克氏针),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显著成效,但医治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借助改良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患者,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锁骨骨折;改良克氏针;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3-02
锁骨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可发于各个年龄段,该疾病病发率占其他骨折的6.0%。目前,临床多借助非手术法进行治疗,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部分患者也借助手术治疗。对此,将抽选我院接收锁骨骨折患者80例,分別给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2008年4月-2013年5月,我院接收锁骨骨折患者80例,按临床自愿接受治疗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医治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处于20-60岁范围内,平均(45.5±0.5)岁;骨折至手术时间在2小时-6天范围内,平均(2.2±0.2)天;该组40例锁骨骨折患者中,车祸导致骨折患者2(1例,摔倒导致骨折患者15例,高空坠落导致骨折患者5例;且患者均两侧骨折,左侧骨折患者13例,右侧骨折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处于25-65岁范围内,平均(50.8±0.8)岁;骨折至手术时间在3小时-7天范围内,平均(33±0.3)天;该组40例锁骨骨折患者中,车祸导致骨折患者22例,摔倒导致骨折患者14例,高空坠落导致骨折患者4例;且患者均两侧骨折,左侧骨折患者15例,右侧骨折患者2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可比较(P>0.05)。
1.2临床诊断
(1)患者均符合锁骨骨折疾病临床诊断;(2)临床表现:患者均具有肩部肿胀、压痛、皮下淤血等临床表现;(3)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非手术治疗,方法:若患者不存在移位现象,医师可借助三角巾、颈腕吊带进行固定;若患者存在移位现象,需借助复位手法进行治疗,让患者坐于凳上,双手放于腰间,挺胸、抬头,并让患者双肩尽最大限度的向后拉伸,医师助手站于患者背后,用自身膝盖顶住患者背部正中,缓慢向后拉伸患者双肩,确保患者肩部向后,以便纠正骨折移位。医师用自身食指、拇指、中指进行提按,提患者肩部远端,按其肩部近端,将骨折恢复原位;另外,还可借助外侧牵引法、仰卧复位法进行治疗,外侧牵引法:医师助手站于患者健康肢体一侧,双手在患者腋下环绕将其紧紧抱住,另一助手站于患者骨折肢体一侧,实施牵引法,医师利用提、按、捏等手法复位;仰卧法:让患者仰卧,借助枕头将肩胛区域垫高,助手将健康肢体向后拉伸,医师一手按压患者健康肢体肩部,一手提拉复位骨折肢体。
1.3.2医治组
医治组患者给予改良克氏针治疗,将患者骨折部位作为中心点,沿其锁骨行长度在4~6cm之间的切口,确保骨折部位充分暴露,然后选择合适克氏针打入骨折部位近端,距离骨折部位近端3-4cm处将针拔出,再从另一头打入,将患者皮肤切开后伸出钝头端。待骨折复位后,将克氏针打入患者锁骨远端,伸出皮肤,剪掉多余针身,使该孔位于锁骨近端0.5-1.0cm处,方便锁定外侧钢丝。
1.4观察项目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标准: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无畸形现象出现,肩关节活动自如为优;患者骨折部位愈合,部分畸形,肩关节可活动为良;患者骨折部位愈合,畸形现象明显,肩关节无法正常活动为差。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若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折部位均愈合,医治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锁骨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占骨折总数的6.0%,近年来呈现出持续上涨趋势。锁骨位于人类胸廓顶部前方,解剖位置表面相对较浅,是上部肢体和身体唯一连接的结构,极易遭受外部压力产生骨折。相关资料显示:碰撞、跌倒时肩部压力会相应增加,造成骨折。暴力产生的骨折多为斜向。锁骨正上方或前方遭受到的击打、碰撞所造成的骨折,会以横向、粉碎性方式呈现。一旦锁骨骨折,骨折部位近端会形成血肿,致使其肿胀。骨折近端会由于锁骨的突然牵引向后方移位;而远端也向后方移位,但近端向后上方移位,远端则向后下方移位;若为严重性骨折移位,骨折部位会直接穿透患者皮肤,该骨折被称之为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的严重性移位会间接损伤患者锁骨动脉和神经组织,此时一旦出现合并伤,将加重骨折疼痛度。且锁骨骨折后也会导致上肢肋骨骨折,增大合并伤发生率,该现象主要由骨折肩部移位导致,相关资料在朱华强报道中也有所提及。
目前,临床均借助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如:三角巾、颈腕吊带固定,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致使该治疗后出现系列后遗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再加上现如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骨折手术方法问世,导致非手术方法逐渐被患者摒弃。克氏针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创伤少、操作简便、费用低等优点,手术中将孔端放于锁骨近端,并将穿孔后的钢丝绕锁骨一圈,将其固定于锁骨骨干上,可从根本上解决针松脱现象。但是,该临床手术方法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如:①手术结束后克氏针会存留患者皮下,容易造成皮肤感染,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②伴随着肩关节的活动,会间接导致克氏针松动,致使骨折部位不稳定,影响骨折愈合进度;③克氏针固定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现象会使固定后的克氏针松动,造成该现象原因可能和克氏针选择不当有关。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临床手术过程中需格外注意这样几点:①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类型选择合适固定方法;②手术期间不可来回砖孔,以免克氏针固定不牢靠;③所使用克氏针必须能够抵抗骨折再次移位,可选择螺纹克氏针;④克氏针穿入骨折部位长度需在3.0cm以上;⑤手术后借助常规三角巾悬挂,时间在4-6周之间,并正确指导患者锻炼。
本组研究实验的80例锁骨骨折患者,分别给予临床非手术治疗和改良克氏针治疗,结果表明:改良克氏针治疗组患者临床优良率和非手术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说明:改良克氏针手术方法治疗锁骨骨折患者和非手术方法相比,临床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锁骨骨折;改良克氏针;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3-02
锁骨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可发于各个年龄段,该疾病病发率占其他骨折的6.0%。目前,临床多借助非手术法进行治疗,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部分患者也借助手术治疗。对此,将抽选我院接收锁骨骨折患者80例,分別给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2008年4月-2013年5月,我院接收锁骨骨折患者80例,按临床自愿接受治疗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医治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处于20-60岁范围内,平均(45.5±0.5)岁;骨折至手术时间在2小时-6天范围内,平均(2.2±0.2)天;该组40例锁骨骨折患者中,车祸导致骨折患者2(1例,摔倒导致骨折患者15例,高空坠落导致骨折患者5例;且患者均两侧骨折,左侧骨折患者13例,右侧骨折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处于25-65岁范围内,平均(50.8±0.8)岁;骨折至手术时间在3小时-7天范围内,平均(33±0.3)天;该组40例锁骨骨折患者中,车祸导致骨折患者22例,摔倒导致骨折患者14例,高空坠落导致骨折患者4例;且患者均两侧骨折,左侧骨折患者15例,右侧骨折患者2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可比较(P>0.05)。
1.2临床诊断
(1)患者均符合锁骨骨折疾病临床诊断;(2)临床表现:患者均具有肩部肿胀、压痛、皮下淤血等临床表现;(3)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非手术治疗,方法:若患者不存在移位现象,医师可借助三角巾、颈腕吊带进行固定;若患者存在移位现象,需借助复位手法进行治疗,让患者坐于凳上,双手放于腰间,挺胸、抬头,并让患者双肩尽最大限度的向后拉伸,医师助手站于患者背后,用自身膝盖顶住患者背部正中,缓慢向后拉伸患者双肩,确保患者肩部向后,以便纠正骨折移位。医师用自身食指、拇指、中指进行提按,提患者肩部远端,按其肩部近端,将骨折恢复原位;另外,还可借助外侧牵引法、仰卧复位法进行治疗,外侧牵引法:医师助手站于患者健康肢体一侧,双手在患者腋下环绕将其紧紧抱住,另一助手站于患者骨折肢体一侧,实施牵引法,医师利用提、按、捏等手法复位;仰卧法:让患者仰卧,借助枕头将肩胛区域垫高,助手将健康肢体向后拉伸,医师一手按压患者健康肢体肩部,一手提拉复位骨折肢体。
1.3.2医治组
医治组患者给予改良克氏针治疗,将患者骨折部位作为中心点,沿其锁骨行长度在4~6cm之间的切口,确保骨折部位充分暴露,然后选择合适克氏针打入骨折部位近端,距离骨折部位近端3-4cm处将针拔出,再从另一头打入,将患者皮肤切开后伸出钝头端。待骨折复位后,将克氏针打入患者锁骨远端,伸出皮肤,剪掉多余针身,使该孔位于锁骨近端0.5-1.0cm处,方便锁定外侧钢丝。
1.4观察项目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标准: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无畸形现象出现,肩关节活动自如为优;患者骨折部位愈合,部分畸形,肩关节可活动为良;患者骨折部位愈合,畸形现象明显,肩关节无法正常活动为差。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若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折部位均愈合,医治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锁骨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占骨折总数的6.0%,近年来呈现出持续上涨趋势。锁骨位于人类胸廓顶部前方,解剖位置表面相对较浅,是上部肢体和身体唯一连接的结构,极易遭受外部压力产生骨折。相关资料显示:碰撞、跌倒时肩部压力会相应增加,造成骨折。暴力产生的骨折多为斜向。锁骨正上方或前方遭受到的击打、碰撞所造成的骨折,会以横向、粉碎性方式呈现。一旦锁骨骨折,骨折部位近端会形成血肿,致使其肿胀。骨折近端会由于锁骨的突然牵引向后方移位;而远端也向后方移位,但近端向后上方移位,远端则向后下方移位;若为严重性骨折移位,骨折部位会直接穿透患者皮肤,该骨折被称之为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的严重性移位会间接损伤患者锁骨动脉和神经组织,此时一旦出现合并伤,将加重骨折疼痛度。且锁骨骨折后也会导致上肢肋骨骨折,增大合并伤发生率,该现象主要由骨折肩部移位导致,相关资料在朱华强报道中也有所提及。
目前,临床均借助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如:三角巾、颈腕吊带固定,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致使该治疗后出现系列后遗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再加上现如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骨折手术方法问世,导致非手术方法逐渐被患者摒弃。克氏针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创伤少、操作简便、费用低等优点,手术中将孔端放于锁骨近端,并将穿孔后的钢丝绕锁骨一圈,将其固定于锁骨骨干上,可从根本上解决针松脱现象。但是,该临床手术方法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如:①手术结束后克氏针会存留患者皮下,容易造成皮肤感染,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②伴随着肩关节的活动,会间接导致克氏针松动,致使骨折部位不稳定,影响骨折愈合进度;③克氏针固定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现象会使固定后的克氏针松动,造成该现象原因可能和克氏针选择不当有关。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临床手术过程中需格外注意这样几点:①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类型选择合适固定方法;②手术期间不可来回砖孔,以免克氏针固定不牢靠;③所使用克氏针必须能够抵抗骨折再次移位,可选择螺纹克氏针;④克氏针穿入骨折部位长度需在3.0cm以上;⑤手术后借助常规三角巾悬挂,时间在4-6周之间,并正确指导患者锻炼。
本组研究实验的80例锁骨骨折患者,分别给予临床非手术治疗和改良克氏针治疗,结果表明:改良克氏针治疗组患者临床优良率和非手术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说明:改良克氏针手术方法治疗锁骨骨折患者和非手术方法相比,临床效果更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