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歌曲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吸收现代以及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曲调上保持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最终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民族艺术形式。草原歌曲的时代属性和风格属性,与其发展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内蒙古大众音乐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它在这些年发展过程当中,每个阶段都表现出各自时代的独特特征。
关键词:内蒙古大众音乐;属性;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研究内蒙古大众音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它具有两种性质:时代性与民族性。前者表现为: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创作在体式和手法上会吸收现代歌曲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上追求时尚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受众群体等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后者表现为:内蒙古大众音乐始终在内容上体现“草原”这个大背景、大主题,音乐上尽可能地突出浓郁的民族化旋律风格,演唱时运用具有民族气息的音乐语言。所以,内蒙古地区的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民间音乐都是内蒙古大众音乐的最主要的素材来源。就内蒙古大众音乐与内蒙古民间音乐的关系来看,大致有“旧曲填新词”、“民歌改编曲”、“民歌元素运用”、“民歌风格贯穿”等四种情况。
一、根据民歌改编
由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的发展与传播,民歌改编已成为中国作曲家进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式。解放初期,内蒙古的音乐家们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思想到民间采集民歌,将采集回来的一部分民歌或重新填上革命内容歌词,或变换成齐唱、合唱、重唱等题材形式,通过这个方法创作出了一些歌曲作品,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来源于兴安盟民歌《莫莱玛》。
二、作为素材运用
随着文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发展,民歌改编的创作手法已不能满足作曲家的创作需要,由于内蒙古大众音乐的社会地位在发展中逐步提高,作曲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始了“创新”,产生了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新模式,运用民歌素材的创作不同于民歌改编,它是在原来民歌旋律基础上,或保留原有的骨架音型,或保留民歌曲調风格,并进行明显的创作和加工,使其具有了新的曲调形式的作品。草原歌曲大都有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强调表现形式的规律性。例如,草原歌曲大多采用羽调式和宫调式,其大量出现使两者成为了草原歌曲曲调的规律,在创作中将民歌曲调作为创作素材来运用,属“创作”性质,如电视剧《成吉思汗》主题歌,可以说是在鄂尔多斯民歌《送亲歌》的旋律基础上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
三、新创作
此类作品中,亦无明显的民歌旋律元素,而是贯穿使用民歌风格和某些旋律法特征,表现手法等。或采用西方作曲手法的一领众合的合唱形式;或采用西方副歌的曲体结构;或采用进行曲式的有力节奏,使创作手法多样化。但曲调依然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乐曲结构依然如蒙古族民歌一样短小精炼。结束句的使用多为上扬的结束手法,改变了民歌方整性的结构,增添的新的色彩和西方艺术歌曲的韵味。
就审美趣味而言,内蒙古大众音乐符合了大众的需求,使人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容貌、广袤景象,并通过具有蒙古族民歌特色的曲调,深深吸引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民众。通过欣赏内蒙古大众音乐使他们喜爱上草原,以及草原文化。内蒙古大众音乐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民众通过对内蒙古大众音乐的欣赏了解了内蒙古的风土人情,进而更加喜爱内蒙古大众音乐。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发展也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从报纸、舞台表演、文化出版物、期刊、广播(有线广播到无线广播),到后来的电影插曲、背景音乐、电视娱乐及春节晚会到现在的网络传播。“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媒介传播。可以说覆盖全球、无所不在。现如今的内蒙古大众音乐传播媒介主要是依靠舞台表演、电视电影音乐、书刊报纸及春节联欢晚会四大媒介进行传播。
1.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的承担者为歌舞团和乌兰牧骑的专业演员。乌兰牧骑和歌舞团的演出形式以音乐会、汇演、汇报演出、访问、比赛及音乐节展演为主要方式。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歌舞团和乌兰牧骑小型作品减少了,转变以大型蒙古剧及歌舞音乐为主要创作方向的创作思路。歌舞团演出与乌兰牧骑的演出其体式趋于一致,是专业层面的内蒙古大众音乐形式。从歌舞团旗乌兰牧骑的大事记中可以看出,专业团体的创作人员在这一时期的创作重点已转向大型歌舞剧作品,对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创作较少。
2.广播、电视、电影音乐
改革开放前,表现内蒙古地区乌兰牧骑自力更生的电影在全国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事业更是迅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建设也进入了新的政府投资于民众宣传的新局面。21世纪以后,政府宣传的主题为“弘扬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开发出一批品牌宣传活动,如“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天堂草原”等大型文化活动。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播放内蒙古地区的优秀影片,这些优秀的电影作品介绍了草原,同时也发展了作为其背景音乐的内蒙古大众音乐。电视剧《成吉思汗》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更是对内蒙古大众音乐的极好宣传,由腾格尔演唱的片尾曲传唱一时。广播电视的传播有专业层面的音乐会,晚会等形式舞台表演,也有电视剧、电影背景音乐的无形渗透,还有大奖赛等形式的大众传播,对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大众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书刊、纪念册发行与传播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歌曲集《红太阳光辉照草原》;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发行的纪念歌曲集《草原金曲》;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行的歌曲集《草原新歌》(上、下)等,以及歌舞团、乌兰牧骑的纪念歌曲集等纪念书刊发行和传播,标志着内蒙古地区的大众音乐艺术形式从大众化的精英音乐模式向大众文化的大众音乐模式转变已基本形成。
4.春节联欢晚会的影响和推动
从1983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开始选取一些蒙古族表演形式的节目,如1983年歌伴舞《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胡松华演唱,斯琴高娃伴舞);2001年歌曲《蒙古人》(腾格尔演唱);2004年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斯琴格日乐演唱);2006年歌曲《吉祥三宝》(布仁巴雅尔、乌日娜、英格玛演唱)等,都掀起了内蒙古大众音乐发展的热潮,大街小巷、广播、电视甚至是手机铃声等,内蒙古大众音乐成为普通民众追捧的对象。春节联欢晚会为内蒙古大众音乐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内蒙古大众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对歌词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而且还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实现了对传统歌曲形式的创新,通过现代、历史、西方等多种元素的融合,拓宽了内蒙古大众音乐的文化表现力。但是,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发展与其传播方式密切相关,内蒙古大众音乐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从大众化到大众文化的发展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蒙古大众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创作者和受众群体也不断变化,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内蒙古大众音乐形成的初期阶段,其传播方式主要借助歌团、艺术学校师生等专业性的演出队伍或者通过报纸刊载之后为民众所知晓,其传统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受众群体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广泛流传。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创作数量、题材等逐渐增多,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内蒙古大众音乐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创作手段。为了应对新时期其他歌曲类型的冲击,内蒙古大众音乐必须注重歌曲的大众性,以拓宽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受众范围,体现其大众文化的特性。例如,越来越多的内蒙古大众音乐开始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注重创作的通俗性、商品性、流行性和娱乐性等,并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上进行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吴书凡. 新时期内蒙古草原歌曲演唱风格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苏曼. 蒙古族音乐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9.
[3]王馨源. 城市中的“草原”[D].内蒙古大学,2018.
关键词:内蒙古大众音乐;属性;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研究内蒙古大众音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它具有两种性质:时代性与民族性。前者表现为: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创作在体式和手法上会吸收现代歌曲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上追求时尚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受众群体等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后者表现为:内蒙古大众音乐始终在内容上体现“草原”这个大背景、大主题,音乐上尽可能地突出浓郁的民族化旋律风格,演唱时运用具有民族气息的音乐语言。所以,内蒙古地区的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民间音乐都是内蒙古大众音乐的最主要的素材来源。就内蒙古大众音乐与内蒙古民间音乐的关系来看,大致有“旧曲填新词”、“民歌改编曲”、“民歌元素运用”、“民歌风格贯穿”等四种情况。
一、根据民歌改编
由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的发展与传播,民歌改编已成为中国作曲家进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式。解放初期,内蒙古的音乐家们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思想到民间采集民歌,将采集回来的一部分民歌或重新填上革命内容歌词,或变换成齐唱、合唱、重唱等题材形式,通过这个方法创作出了一些歌曲作品,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来源于兴安盟民歌《莫莱玛》。
二、作为素材运用
随着文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发展,民歌改编的创作手法已不能满足作曲家的创作需要,由于内蒙古大众音乐的社会地位在发展中逐步提高,作曲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始了“创新”,产生了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新模式,运用民歌素材的创作不同于民歌改编,它是在原来民歌旋律基础上,或保留原有的骨架音型,或保留民歌曲調风格,并进行明显的创作和加工,使其具有了新的曲调形式的作品。草原歌曲大都有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强调表现形式的规律性。例如,草原歌曲大多采用羽调式和宫调式,其大量出现使两者成为了草原歌曲曲调的规律,在创作中将民歌曲调作为创作素材来运用,属“创作”性质,如电视剧《成吉思汗》主题歌,可以说是在鄂尔多斯民歌《送亲歌》的旋律基础上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
三、新创作
此类作品中,亦无明显的民歌旋律元素,而是贯穿使用民歌风格和某些旋律法特征,表现手法等。或采用西方作曲手法的一领众合的合唱形式;或采用西方副歌的曲体结构;或采用进行曲式的有力节奏,使创作手法多样化。但曲调依然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乐曲结构依然如蒙古族民歌一样短小精炼。结束句的使用多为上扬的结束手法,改变了民歌方整性的结构,增添的新的色彩和西方艺术歌曲的韵味。
就审美趣味而言,内蒙古大众音乐符合了大众的需求,使人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容貌、广袤景象,并通过具有蒙古族民歌特色的曲调,深深吸引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民众。通过欣赏内蒙古大众音乐使他们喜爱上草原,以及草原文化。内蒙古大众音乐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民众通过对内蒙古大众音乐的欣赏了解了内蒙古的风土人情,进而更加喜爱内蒙古大众音乐。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发展也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从报纸、舞台表演、文化出版物、期刊、广播(有线广播到无线广播),到后来的电影插曲、背景音乐、电视娱乐及春节晚会到现在的网络传播。“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媒介传播。可以说覆盖全球、无所不在。现如今的内蒙古大众音乐传播媒介主要是依靠舞台表演、电视电影音乐、书刊报纸及春节联欢晚会四大媒介进行传播。
1.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的承担者为歌舞团和乌兰牧骑的专业演员。乌兰牧骑和歌舞团的演出形式以音乐会、汇演、汇报演出、访问、比赛及音乐节展演为主要方式。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歌舞团和乌兰牧骑小型作品减少了,转变以大型蒙古剧及歌舞音乐为主要创作方向的创作思路。歌舞团演出与乌兰牧骑的演出其体式趋于一致,是专业层面的内蒙古大众音乐形式。从歌舞团旗乌兰牧骑的大事记中可以看出,专业团体的创作人员在这一时期的创作重点已转向大型歌舞剧作品,对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创作较少。
2.广播、电视、电影音乐
改革开放前,表现内蒙古地区乌兰牧骑自力更生的电影在全国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事业更是迅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建设也进入了新的政府投资于民众宣传的新局面。21世纪以后,政府宣传的主题为“弘扬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开发出一批品牌宣传活动,如“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天堂草原”等大型文化活动。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播放内蒙古地区的优秀影片,这些优秀的电影作品介绍了草原,同时也发展了作为其背景音乐的内蒙古大众音乐。电视剧《成吉思汗》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更是对内蒙古大众音乐的极好宣传,由腾格尔演唱的片尾曲传唱一时。广播电视的传播有专业层面的音乐会,晚会等形式舞台表演,也有电视剧、电影背景音乐的无形渗透,还有大奖赛等形式的大众传播,对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大众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书刊、纪念册发行与传播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歌曲集《红太阳光辉照草原》;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发行的纪念歌曲集《草原金曲》;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行的歌曲集《草原新歌》(上、下)等,以及歌舞团、乌兰牧骑的纪念歌曲集等纪念书刊发行和传播,标志着内蒙古地区的大众音乐艺术形式从大众化的精英音乐模式向大众文化的大众音乐模式转变已基本形成。
4.春节联欢晚会的影响和推动
从1983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开始选取一些蒙古族表演形式的节目,如1983年歌伴舞《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胡松华演唱,斯琴高娃伴舞);2001年歌曲《蒙古人》(腾格尔演唱);2004年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斯琴格日乐演唱);2006年歌曲《吉祥三宝》(布仁巴雅尔、乌日娜、英格玛演唱)等,都掀起了内蒙古大众音乐发展的热潮,大街小巷、广播、电视甚至是手机铃声等,内蒙古大众音乐成为普通民众追捧的对象。春节联欢晚会为内蒙古大众音乐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内蒙古大众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对歌词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而且还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实现了对传统歌曲形式的创新,通过现代、历史、西方等多种元素的融合,拓宽了内蒙古大众音乐的文化表现力。但是,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发展与其传播方式密切相关,内蒙古大众音乐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从大众化到大众文化的发展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蒙古大众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创作者和受众群体也不断变化,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内蒙古大众音乐形成的初期阶段,其传播方式主要借助歌团、艺术学校师生等专业性的演出队伍或者通过报纸刊载之后为民众所知晓,其传统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受众群体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广泛流传。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创作数量、题材等逐渐增多,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内蒙古大众音乐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创作手段。为了应对新时期其他歌曲类型的冲击,内蒙古大众音乐必须注重歌曲的大众性,以拓宽内蒙古大众音乐的受众范围,体现其大众文化的特性。例如,越来越多的内蒙古大众音乐开始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注重创作的通俗性、商品性、流行性和娱乐性等,并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上进行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吴书凡. 新时期内蒙古草原歌曲演唱风格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苏曼. 蒙古族音乐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9.
[3]王馨源. 城市中的“草原”[D].内蒙古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