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还在探索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少,创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加以重视,做到超前思维、提前规划,利用政府力量,加大投入,让各部门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其次要从学校层面进行努力,拓宽实践渠道、注重提升师资力量、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力争早日突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瓶颈。
关键词:加强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性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瓶颈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体系不完善、课时分配不足量、教材不到位等,但最突出的是教学实践问题。创业教育开展至今,大多数高校仅仅引入了一些课程,教师按照教材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环节如同虚设。有些学校虽然简单地进行了一些零星创业活动,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导致大多数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对创业的感悟不深刻,影响了创业教育实效。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都停留在第一层面,即开展创业理论教育;少数进入第二层面,即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早已迈入第三层面,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成功创业者。这种现象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所说:“实践是我国创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实践瓶颈还没有被打通,这阻碍了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原因分析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反映出的缺陷只是一个现象,它折射出的是整个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创业教育诸多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其形成的原因也复杂多样,综合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国外的创业教育最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学校逐渐走上专业化道路,即只专注于创业研究和教学,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如今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和经验,成果斐然。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至今也不过10多年时间,尚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完整的文献与权威的研究成果,没有专门的创业大学,只有少数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有些学校甚至把创业教育变成一种时髦的点缀,课时分配非常少,将书本上的内容讲完了事。整个创业教育尚且缺乏规划和体系,当然更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践问题。
(二)创业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式教育,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一些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去教。创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创业图景,告诉学生创业者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部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很多时候还存在培养速成企业家的观念,关注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有些学校无暇顾及大多数学生是否具备了创业意识,而热衷于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以大赛获奖多少论英雄,而很少去跟踪检验这些计划的可行性和长久性,功利色彩十分浓厚,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学校如此,学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当前,就业、考研依然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由于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对创业实践提不起兴趣,自觉参加创业实践的同学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解决措施
(一)政府层面
1、借鉴经验,超前思考,提前规划
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就像培养学生的其他素质一样,要循序渐进,要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海中树立创业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找商机、创造商机,在发现商机的时候也会抓住机遇,大胆出击。我国创业教育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学生层次单一,主要教育对象是大学生。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创业方面的意识几乎没得到启蒙,大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创业这个问题,观念的接受尚且有个过程,更何况动手实践,这也给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带来一定难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政府开始行动。有关部门对创业教育要有超前思考的意识,从高中阶段的教育就应该有所体现。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做得很好,值得参考和借鉴。例如奥地利,多年来政府致力于打造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和青年人的创业培养体系,从8岁的小学生开始,依次到初、高中生,再到大学生,在学校都接受过相应的创业教育。持续不断地创业熏陶使青少年从小就有创业意识,遇到合适的机会,敢于大胆创业,仿佛水到渠成。美国也是如此,创业教育已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因此创业成功的青年人层出不穷。虽然国情不同、文化各异,但这些成功经验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政府有关部门要争取尽快对我国青少年创业教育进行提前规划、全盘考虑。
2、加大投入、形成合力
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大力倡导创业创新,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创业,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完善开办企业、企业扩张、劳动雇佣合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风险承担以及破产保护等制度框架;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开辟创业园区,在园区内实行税收、工商等政策优惠,扶持有创业创意的年轻人;加大创业小额贷款力度,从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帮助学生创业,对做得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租金等方面的减免以资奖励;成立创业评估机构,对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加以评估、指导、审批,减少盲目性;设立创业基金,对创业有成的学生给予奖励;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投入资金建立创业者公共实践基地,为创业者搭建实践平台,支持高校成立创业学院。
(二)学校层面
1、转变观念,确实重视创业实践
在思想意识上,各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改变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的现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要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包括教学、就业、科研、团委等部门参加的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技能培养,实现学校第二课堂与社会的有效对接,把创业教育建设成一种专业化、系统化、社会化的开放的素质教育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引入一些课程,进行一些零星的创业活动,满足于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是要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大力支持创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应努力打通实践瓶颈,改善创业教育现状,尽快促进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2、拓宽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实践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业实践渠道十分有限,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教师也无能为力。为改善这种状况,各高校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资源拓宽渠道,为创业实践提供最大的平台。可以整合、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甚至公益团体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创业基金,建设创业基地;也可以邀请高成长性公司的创立人、风险投资家、法律专业人士、财会专业人士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咨询,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利用外部资源,与企业合作,进行校企搭桥 ,即在进行可行性评估后,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牵线搭桥,帮学生寻求合作伙伴,让学生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
关键词:加强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性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瓶颈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体系不完善、课时分配不足量、教材不到位等,但最突出的是教学实践问题。创业教育开展至今,大多数高校仅仅引入了一些课程,教师按照教材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环节如同虚设。有些学校虽然简单地进行了一些零星创业活动,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导致大多数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对创业的感悟不深刻,影响了创业教育实效。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都停留在第一层面,即开展创业理论教育;少数进入第二层面,即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早已迈入第三层面,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成功创业者。这种现象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所说:“实践是我国创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实践瓶颈还没有被打通,这阻碍了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原因分析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反映出的缺陷只是一个现象,它折射出的是整个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创业教育诸多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其形成的原因也复杂多样,综合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国外的创业教育最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学校逐渐走上专业化道路,即只专注于创业研究和教学,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如今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和经验,成果斐然。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至今也不过10多年时间,尚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完整的文献与权威的研究成果,没有专门的创业大学,只有少数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有些学校甚至把创业教育变成一种时髦的点缀,课时分配非常少,将书本上的内容讲完了事。整个创业教育尚且缺乏规划和体系,当然更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践问题。
(二)创业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式教育,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一些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去教。创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创业图景,告诉学生创业者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部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很多时候还存在培养速成企业家的观念,关注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有些学校无暇顾及大多数学生是否具备了创业意识,而热衷于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以大赛获奖多少论英雄,而很少去跟踪检验这些计划的可行性和长久性,功利色彩十分浓厚,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学校如此,学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当前,就业、考研依然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由于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对创业实践提不起兴趣,自觉参加创业实践的同学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解决措施
(一)政府层面
1、借鉴经验,超前思考,提前规划
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就像培养学生的其他素质一样,要循序渐进,要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海中树立创业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找商机、创造商机,在发现商机的时候也会抓住机遇,大胆出击。我国创业教育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学生层次单一,主要教育对象是大学生。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创业方面的意识几乎没得到启蒙,大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创业这个问题,观念的接受尚且有个过程,更何况动手实践,这也给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带来一定难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政府开始行动。有关部门对创业教育要有超前思考的意识,从高中阶段的教育就应该有所体现。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做得很好,值得参考和借鉴。例如奥地利,多年来政府致力于打造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和青年人的创业培养体系,从8岁的小学生开始,依次到初、高中生,再到大学生,在学校都接受过相应的创业教育。持续不断地创业熏陶使青少年从小就有创业意识,遇到合适的机会,敢于大胆创业,仿佛水到渠成。美国也是如此,创业教育已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因此创业成功的青年人层出不穷。虽然国情不同、文化各异,但这些成功经验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政府有关部门要争取尽快对我国青少年创业教育进行提前规划、全盘考虑。
2、加大投入、形成合力
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大力倡导创业创新,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创业,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完善开办企业、企业扩张、劳动雇佣合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风险承担以及破产保护等制度框架;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开辟创业园区,在园区内实行税收、工商等政策优惠,扶持有创业创意的年轻人;加大创业小额贷款力度,从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帮助学生创业,对做得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租金等方面的减免以资奖励;成立创业评估机构,对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加以评估、指导、审批,减少盲目性;设立创业基金,对创业有成的学生给予奖励;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投入资金建立创业者公共实践基地,为创业者搭建实践平台,支持高校成立创业学院。
(二)学校层面
1、转变观念,确实重视创业实践
在思想意识上,各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改变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的现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要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包括教学、就业、科研、团委等部门参加的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技能培养,实现学校第二课堂与社会的有效对接,把创业教育建设成一种专业化、系统化、社会化的开放的素质教育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引入一些课程,进行一些零星的创业活动,满足于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是要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大力支持创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应努力打通实践瓶颈,改善创业教育现状,尽快促进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2、拓宽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实践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业实践渠道十分有限,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教师也无能为力。为改善这种状况,各高校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资源拓宽渠道,为创业实践提供最大的平台。可以整合、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甚至公益团体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创业基金,建设创业基地;也可以邀请高成长性公司的创立人、风险投资家、法律专业人士、财会专业人士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咨询,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利用外部资源,与企业合作,进行校企搭桥 ,即在进行可行性评估后,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牵线搭桥,帮学生寻求合作伙伴,让学生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