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要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倡导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亟需变革。在丰富的课改实践中,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我们逐渐探索出了语文课堂的“自主创新”四步教学模式。现将这一心得介绍如下,就教于大家。
一、质疑释疑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结合资料给课文的生字注音释义,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对那些经过预习,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中予以标记,带到课堂中讨论。问题的解决,也应力求通过小组或班级合作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某中意义上来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思维过程由教师牢牢的控制着,学生只是机械的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思维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调动。况且,教师的提问,有时也不是学生最迫切的疑问,说不定学生早已明白了。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发展。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学生们自己解决,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激荡,思维的火花相互猛烈碰撞,尤其是问题最终顺利的解决,学生们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思维、合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日渐长进。当然,在此教学环节,教师要面对着很大的课堂不确定性,因为教者很难完全预知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能巧妙灵活的依据课堂进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机动处理。
二、整体感知
质疑释疑部分,只是停留在释词释句上,是对文章局部的重点探讨。教师应在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站在一个高度“俯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体会文章的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一篇文章支解的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美。就仿佛欣赏一幅油画,从远处整体上来欣赏,我们常会不自觉的陶醉于美的境界之中。但是,当我们从近处仔细的分析时,我们看到的是大块大块的杂乱的颜料,没有丝毫美丽可言。学生欣赏不到文章的美,对语文的學习兴趣,当然就大大折扣。本来充满智慧、激情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灵的屠宰场。而更为可悲的是,教师们还不知道自己就是刽子手。整体把握课文,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的要点,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设计 1-2 个统揽全文的问题,课堂教学就紧紧的围绕这类问题展开。设计问题时,切忌琐碎零乱面面俱到。例如教学《男生贾里》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贾里想做一个伟大的人,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这些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程度。
三、研赏课文
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对选文中的重点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讨。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的就是在此环节得到实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可强求一致。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大有裨益,同时还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在学习《爱莲说》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本文除了写莲花之外,还写了哪些花,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此环节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4种。第1种,专题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指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题能力训练。如《春》的教学。在课文赏读之后,安排这样一个练习: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作一段 150字左右的文字。这个练习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借鉴《春》的写景方法进行写景,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第2种形式,比较阅读。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学习课外的与课文相关联的文章,对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蝉》一诗的教学。第3种形式,积累练习。如在《夏》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交流了解的或收集的有关夏天的诗文、词语。课文为“点”,以次带动了课外的一大片,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第 4 种形式,专题研究。如《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了解了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特点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松鼠是否应该猎捕”辩论。此举意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保护动物的意识。总之,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课程,应打破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实现与课外的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教师要精心的设计连接点,巧妙的实现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
“自主创新”四步教学法,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的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我们相信,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一、质疑释疑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结合资料给课文的生字注音释义,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对那些经过预习,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中予以标记,带到课堂中讨论。问题的解决,也应力求通过小组或班级合作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某中意义上来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思维过程由教师牢牢的控制着,学生只是机械的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思维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调动。况且,教师的提问,有时也不是学生最迫切的疑问,说不定学生早已明白了。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发展。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学生们自己解决,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激荡,思维的火花相互猛烈碰撞,尤其是问题最终顺利的解决,学生们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思维、合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日渐长进。当然,在此教学环节,教师要面对着很大的课堂不确定性,因为教者很难完全预知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能巧妙灵活的依据课堂进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机动处理。
二、整体感知
质疑释疑部分,只是停留在释词释句上,是对文章局部的重点探讨。教师应在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站在一个高度“俯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体会文章的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一篇文章支解的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美。就仿佛欣赏一幅油画,从远处整体上来欣赏,我们常会不自觉的陶醉于美的境界之中。但是,当我们从近处仔细的分析时,我们看到的是大块大块的杂乱的颜料,没有丝毫美丽可言。学生欣赏不到文章的美,对语文的學习兴趣,当然就大大折扣。本来充满智慧、激情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灵的屠宰场。而更为可悲的是,教师们还不知道自己就是刽子手。整体把握课文,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的要点,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设计 1-2 个统揽全文的问题,课堂教学就紧紧的围绕这类问题展开。设计问题时,切忌琐碎零乱面面俱到。例如教学《男生贾里》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贾里想做一个伟大的人,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这些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程度。
三、研赏课文
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对选文中的重点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讨。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的就是在此环节得到实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可强求一致。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大有裨益,同时还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在学习《爱莲说》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本文除了写莲花之外,还写了哪些花,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此环节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4种。第1种,专题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指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题能力训练。如《春》的教学。在课文赏读之后,安排这样一个练习: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作一段 150字左右的文字。这个练习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借鉴《春》的写景方法进行写景,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第2种形式,比较阅读。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学习课外的与课文相关联的文章,对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蝉》一诗的教学。第3种形式,积累练习。如在《夏》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交流了解的或收集的有关夏天的诗文、词语。课文为“点”,以次带动了课外的一大片,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第 4 种形式,专题研究。如《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了解了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特点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松鼠是否应该猎捕”辩论。此举意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保护动物的意识。总之,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课程,应打破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实现与课外的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教师要精心的设计连接点,巧妙的实现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
“自主创新”四步教学法,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的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我们相信,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