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为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管理模式与这种发展性变化之间的适应性明显不足。介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管理模式,分析当前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本思路。
[关 键 词]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04-02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行业更替日益频繁,各种新兴行业大量涌现,为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就业选择。与此同时,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人们适应社会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继续教育也因此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当下社会发展背景下,突出强调个体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因而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相对社会继续教育机构,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强大的教育背景,但其管理模式僵化,职能界限不够清晰。教育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想要在新形势下做好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必须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管理模式
从不同角度入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根据不同职能,可以划分为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和以办学为主导的两种管理模式。根据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直接型、间接型以及附带型三种管理模式,以组织架构为依据,可以划分为一级、二级和混同管理三种模式[1]。后两种划分方式在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类型的两个不同表现方式,接下来以最后一种划分形式为例,展开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介绍。
(一)一级管理模式
一级管理模式是在高校的部署领导下,继续教育学院实现办学权与管理权的高度统一,根据学校的整体要求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可以在招生、教学等环节进行特色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在教育和管理两方面权力比较完整集中,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教育学院除了能够负责部分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以外,具体教学工作需要得到其他学院的高度支持,但是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无法形成高效互助的办学氛围,所以高校的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很难在规模和质量上取得突破。
(二)二级管理模式
二级管理实际上是办学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虽然继续教育学院依然具有办学地位,但主要以管理主体的形式发挥作用。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级管理单位,对整个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起到引导、协调以及管理、监督的作用,主要负责宏观工作的把控。各个学院系部作为二级办学单位,负责具体的办学工作,在继续教育中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办学实体。二级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能够在发挥继续教育学院管理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过在这种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与其他学院虽然存在管理关系,但是在高校中处于行政平级地位,权力存在牵制与交叉,容易发生分歧,进而影响日常工作的运转。
(三)独立管理模式
独立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育实体从高校的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的,除了办学和管理以外,在人事、财务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也就是说,继续教育学院需要与培训市场充分对接,在激烈的竞争下寻求自身发展,独立享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风险自负。这种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与高校只是简单的隶属关系,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模式能够直面市场,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有更高的适应性和协调性,有利于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发展[2]。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容易使继续教育学院成为单纯的盈利机构,对教育追求和学术尊严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需要高校继续教育为此提供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全新人才。丰富的教育資源和传统的教育背景为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具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但是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日渐僵化,管理职能的权责划分不够清晰准确,也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投入明显不足。这些弊端不仅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形成阻力,也无法进一步适应社会的教育要求,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力度不足
实践过程中,高校继续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面管理不足,教育效果欠佳。高校没有从思想上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继续教育只是一个阶段性过程,没有必要为此进行过多投入。这种错误意识的引导下,教学资源的配置很难得到保障,“教”与“学”成为形式主义,学校缺乏对继续教育质量的把控和监督,师生的课堂行为甚至出勤情况变得既与教育教学无关,也不会纳入奖惩评价体系,外部牵引作用基本丧失。尤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课程目标的制定者和教育效果的评价者都由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所以考核评价缺乏外部监督,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管理职能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管理模式方面还处于进一步探索的阶段,没有达成统一认识,也没有形成固定选择,所以职能定位比较模糊,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权责不清的局面。一个是管理范围问题,究竟将管理权与办学权划归一处,还是选择分而治之,尚未形成定论,即使采用二级管理的院校,有些管理权限也比较模糊,如学生管理处于继续教育的微观部分,不适合负责宏观控制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直接管理,但又不属任何二级学院,管理边界明显不清。另一个是管理权的使用问题,继续教育学院与其他学院属于同等级别,所以存在职能交叉、多部门管理的情况,容易带来权责模糊的不良后果。 (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难以切实发挥管理作用。首先,制度化建设陈旧。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权限中包含了独立的制度建设,但是学院通常照搬照抄学校的整体规章制度,对学院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充分,而且不会根据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制度管理[3]。其次,绩效机制落后。继续教育的办学过程需要得到二级学院的积极支持,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当前比较模糊的职能定位只是将管理权限进行了划分,没有给出对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无法进一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逐渐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各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缺点,认清当前自身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转变传统的继续教育观念,积极寻求改革探索的切入点,充分发挥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基础优势,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
高校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应当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教育引领作用,所以要突出强调自身的教育功能。高校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坚守传统的学术尊严,面对继续教育工作应当重新审视“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发展教育”这两个重要课题,在遵循基本教育原则的同时,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除了坚守教育底线以外,高校还应当做好继续教育的质量把控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师生展开同步考查,让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教育效果反馈机制,通过社会、企业等多方评价补充“教”与“学”的评定效果,使继续教育为了个体的持续发展而存在。
(二)强化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
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与其故步自封、甘于现状的管理模式具有直接关系,所以高校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做好自我调控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之下,社会对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明显上升,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也要在坚守教育目标的情况下迎合市场需及时作出调整。除此以外,继续教育的受众群体与普通大学生不同,有明显的低时间自由和高职业导向特征,需要更加灵活的课程形式作为支撑[4]。所以高校应当利用网络技术做好线上课程的资源开发,然后加强线下课程的专业性和引导性,以此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开展多方合作的新模式
继续教育是为了针对性地提高个体能力,使其具备新的竞争优势,适应社会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要寻求多方合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继续教育的优秀经验,采用分散式管理,各学院依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和能力水平,在学院内展开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率的同时,保证继续教育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開展专门化的继续教育。高校应当与工业界、商业界保持紧密联系,与知名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为不同企业的员工提供特有的专业化培训课程,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体来看,继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普通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支撑力量,虽然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高校继续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整体发展的前景比较明朗。所以通过切实有力的针对性改革,高校继续教育会在迎来突破提升的同时,为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才智,2018(21).
[2]陈其晖,田甜.国外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研究[J]. 成人教育,2017,37(6):88-90.
[3]梁志平.关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才智,2014(29).
[4]汤丹阳.论新时期继续教育创新、管理模式转变与质量管理[J].继续教育,2015(9):10-12.
编辑 武生智
[关 键 词]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04-02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行业更替日益频繁,各种新兴行业大量涌现,为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就业选择。与此同时,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人们适应社会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继续教育也因此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当下社会发展背景下,突出强调个体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因而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相对社会继续教育机构,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强大的教育背景,但其管理模式僵化,职能界限不够清晰。教育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想要在新形势下做好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必须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管理模式
从不同角度入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根据不同职能,可以划分为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和以办学为主导的两种管理模式。根据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直接型、间接型以及附带型三种管理模式,以组织架构为依据,可以划分为一级、二级和混同管理三种模式[1]。后两种划分方式在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类型的两个不同表现方式,接下来以最后一种划分形式为例,展开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介绍。
(一)一级管理模式
一级管理模式是在高校的部署领导下,继续教育学院实现办学权与管理权的高度统一,根据学校的整体要求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可以在招生、教学等环节进行特色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在教育和管理两方面权力比较完整集中,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教育学院除了能够负责部分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以外,具体教学工作需要得到其他学院的高度支持,但是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无法形成高效互助的办学氛围,所以高校的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很难在规模和质量上取得突破。
(二)二级管理模式
二级管理实际上是办学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虽然继续教育学院依然具有办学地位,但主要以管理主体的形式发挥作用。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级管理单位,对整个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起到引导、协调以及管理、监督的作用,主要负责宏观工作的把控。各个学院系部作为二级办学单位,负责具体的办学工作,在继续教育中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办学实体。二级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能够在发挥继续教育学院管理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过在这种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与其他学院虽然存在管理关系,但是在高校中处于行政平级地位,权力存在牵制与交叉,容易发生分歧,进而影响日常工作的运转。
(三)独立管理模式
独立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育实体从高校的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的,除了办学和管理以外,在人事、财务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也就是说,继续教育学院需要与培训市场充分对接,在激烈的竞争下寻求自身发展,独立享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风险自负。这种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与高校只是简单的隶属关系,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模式能够直面市场,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有更高的适应性和协调性,有利于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发展[2]。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容易使继续教育学院成为单纯的盈利机构,对教育追求和学术尊严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需要高校继续教育为此提供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全新人才。丰富的教育資源和传统的教育背景为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具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但是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日渐僵化,管理职能的权责划分不够清晰准确,也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投入明显不足。这些弊端不仅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形成阻力,也无法进一步适应社会的教育要求,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力度不足
实践过程中,高校继续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面管理不足,教育效果欠佳。高校没有从思想上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继续教育只是一个阶段性过程,没有必要为此进行过多投入。这种错误意识的引导下,教学资源的配置很难得到保障,“教”与“学”成为形式主义,学校缺乏对继续教育质量的把控和监督,师生的课堂行为甚至出勤情况变得既与教育教学无关,也不会纳入奖惩评价体系,外部牵引作用基本丧失。尤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课程目标的制定者和教育效果的评价者都由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所以考核评价缺乏外部监督,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管理职能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管理模式方面还处于进一步探索的阶段,没有达成统一认识,也没有形成固定选择,所以职能定位比较模糊,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权责不清的局面。一个是管理范围问题,究竟将管理权与办学权划归一处,还是选择分而治之,尚未形成定论,即使采用二级管理的院校,有些管理权限也比较模糊,如学生管理处于继续教育的微观部分,不适合负责宏观控制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直接管理,但又不属任何二级学院,管理边界明显不清。另一个是管理权的使用问题,继续教育学院与其他学院属于同等级别,所以存在职能交叉、多部门管理的情况,容易带来权责模糊的不良后果。 (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难以切实发挥管理作用。首先,制度化建设陈旧。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权限中包含了独立的制度建设,但是学院通常照搬照抄学校的整体规章制度,对学院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充分,而且不会根据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制度管理[3]。其次,绩效机制落后。继续教育的办学过程需要得到二级学院的积极支持,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当前比较模糊的职能定位只是将管理权限进行了划分,没有给出对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无法进一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逐渐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各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缺点,认清当前自身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转变传统的继续教育观念,积极寻求改革探索的切入点,充分发挥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基础优势,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
高校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应当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教育引领作用,所以要突出强调自身的教育功能。高校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坚守传统的学术尊严,面对继续教育工作应当重新审视“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发展教育”这两个重要课题,在遵循基本教育原则的同时,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除了坚守教育底线以外,高校还应当做好继续教育的质量把控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师生展开同步考查,让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教育效果反馈机制,通过社会、企业等多方评价补充“教”与“学”的评定效果,使继续教育为了个体的持续发展而存在。
(二)强化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
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与其故步自封、甘于现状的管理模式具有直接关系,所以高校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做好自我调控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之下,社会对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明显上升,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也要在坚守教育目标的情况下迎合市场需及时作出调整。除此以外,继续教育的受众群体与普通大学生不同,有明显的低时间自由和高职业导向特征,需要更加灵活的课程形式作为支撑[4]。所以高校应当利用网络技术做好线上课程的资源开发,然后加强线下课程的专业性和引导性,以此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开展多方合作的新模式
继续教育是为了针对性地提高个体能力,使其具备新的竞争优势,适应社会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要寻求多方合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继续教育的优秀经验,采用分散式管理,各学院依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和能力水平,在学院内展开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率的同时,保证继续教育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開展专门化的继续教育。高校应当与工业界、商业界保持紧密联系,与知名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为不同企业的员工提供特有的专业化培训课程,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体来看,继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普通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支撑力量,虽然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高校继续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整体发展的前景比较明朗。所以通过切实有力的针对性改革,高校继续教育会在迎来突破提升的同时,为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才智,2018(21).
[2]陈其晖,田甜.国外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研究[J]. 成人教育,2017,37(6):88-90.
[3]梁志平.关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才智,2014(29).
[4]汤丹阳.论新时期继续教育创新、管理模式转变与质量管理[J].继续教育,2015(9):10-12.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