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034-01从教工作已15载,从事管理工作6年,从中层干部到副校长,从中心热点学校到偏远农村学校,在不同的岗位历练中逐渐成长,在反思中不断进步。更是让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在管理中的内涵。
管理故事一:两节研讨课
2008年,我担任教科室主任一职,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一次语文教研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计划安排,低语教研活动由王老师围绕研究主题执教一节研讨课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老师在上课前一周就精心设计了教学案例,我也和她就个别环节的处理交换了意见,预想效果应该不错。
为了促进教师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听课,融入到课堂,我们教科室设计了课堂观测表,每次研讨课例之前由教研组长发放到每位老师的手中。当天下午,低语教研组所有老师来到一年六班教室,由于王老师准备很充分,所以上起课来很快就进入角色。再来看看听课的老师们,他们埋着头,样子是那么的匆忙,一会儿在发放的课堂观测表上刷刷地写着,一会儿又在携带的听课卡上匆匆地复制观测表中填写的内容,因为课例结束之后,老师们要立即进行研讨并上交课堂观测表给教研组长。同时教务处每学期要检查各位老师的听课节数,为了完成任务,做到两不误,所以整个课堂观测就像一场听写竞赛,听课老师与上课教师没有神情的交流,情感的互动,所以王老师后来也有点松懈。
没有全身投入,又缺乏必要的反思,随后无关痛痒的研讨也在情理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教科室成员立即进行了沟通协调,达成了共识。并及时向各位老师传达,只要上交了课堂观测表就当作一次听课。当这一消息传出后,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当第二次课例研讨的时候,还是王老师执教,她准备得依旧还是很充分,这次还有明珠小学的语文老师们来参加,可情况发生了变化,匆忙记笔记的情形消失了,听课的老师们静静地坐着,一脸的轻松,显得非常的安心,他们仔细地聆听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及学习的效果。时而点头,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发出听课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声,王老师越上越带劲,很多环节很出彩。
在接下来的研讨活动中,听课的老师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一改往日按序轮流发言的作派,有一种不吐不快的迫切,精彩、到位的点评,诚恳、务实的建议,得到了明珠小学副校长的高度评价,本次教研活动圆满成功。
通过两节研讨课,反思我们教研活动,第一节研讨课例中,我发现存在机械的抄写、重复等无效的劳动,这违背了管理的初衷,我们立即调整了我们管理的思路,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新考量教师的劳动,让教师从事的工作有实效。作为管理工作者,从日常管理工作的细节中去发现问题,寻找对教师更加有效的策略,这样的管理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同和欢迎,这样的管理也才有成效。
管理故事二:值勤有感
2010年,我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教师值勤的安排是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在参考其他学校经验的基础上,我按时段、分地段安排了教师值勤,可执行下来,并没有取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抱怨值勤频繁,很累;二是教师值勤不作为,敷衍塞责。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没有在值勤岗位上认真履职。明明在办公室,在食堂,你督促他,他却振振有词说:“刚巡视完,进办公室喝口水也不行吗?”让你无言以对。但是,校门口值勤教师的表现较好,基本能按时上岗,履行岗位职责。我想:为什么在校门口值勤的老师能按照岗位要求做到呢?仅仅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吗?我想不全是,因为校门口值勤的教师时刻处于监督之下,他的一举一动,大家非常清楚,所以值勤教师也不敢怠慢。而其他地段没有,同时值勤的重点放在校门口,行政值勤领导也主要集中在此。所以其他地段的履职情况完全靠值勤教师的个人觉悟及责任心。
针对值勤出现的问题,我们也采取过一些措施,让值勤教师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反馈值勤情况,以此来督促值勤教师认真履职。可大家都不愿意反馈,围绕谁来反馈“你谦我让”,最后演变成行政值勤人员的反馈。
鉴于值勤中出现的种种情况,我们调整了思路,由于我校教师少,教师间隔两周值勤一次也是客观事实,教师负担确实较重,所以首先我们从减少教师值勤次数,加强值勤教师责任入手。由原来每周3人变为1人,这1人重点在校门口值勤,协助安保人员负责进进出外来人员的登记、咨询、接待工作,负责学生进出、上下楼梯的安全教育。详细记录值勤情况,并将值勤纳入学期绩效考核。其他地段改为由值周行政人员进行巡视。这样做,既减轻了教师的值勤负担,同时又可以保证值勤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管理故事三:“三改”路队
2012年我到南津关小学任职,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主要来自“三村一社区”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住得分散,较偏僻,家长忙于生计,到校接送孩子的家长更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放学还有两个时间段(下午4:00、4:30),所以放学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可现实是刚排好的路队一出校门就一哄而散,大家你插我抢,让值勤的教师头疼、恼火,他们满腹抱怨,责怪学生没规矩、习惯太差。
作为主抓学校安全的责任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消除安全隐患。通过观察,我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放学的模式,针对我校学生数少的特点,我号召班主任先对各班级学生的回家方式进行摸底,根据摸底,学生回家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乘坐公汽10—1、巴士(胡金滩)、自行回家,于是我对放学路队进行了重新设计,按照学生乘坐的车次、步行回家的方向及是否过马路分成三大队,每大队又按年级站队,然后由值勤教师分别护送乘坐车辆的同学上车,护送要横穿马路自行回家的同学过马路,其余自行回家的同学则由值勤教师送出校门后自行回家。
针对设计,我们在放学前进行了三次演练,这样,放学路队基本成型。经过几天试行,有所改观,但发现自行回家人数最多,情况复杂,路队比较混乱,主要原因是出校门后,有的学生要沿着马路上行,有的下行,还有的要乘坐10路公汽。因为公汽每隔三十分钟才有一趟,有的同学担心误车,走出校门后就有插队、小跑、超赶的现象。我们反思:造成这个状况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方便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不够周到细致,路线没细化,路队设计不够合理,还需再设计。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自行回家的路队重新调整,分成三小队,坐公汽、下行、上行,同时,坐公汽的同学优先站路队,人员落实后先走,这样就可避免插队、小跑、超赶的现象。经过几次放学,路队有明显改观,队伍成型了,良好的路队规范习惯已经在逐步养成。
后来在值勤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站队、值勤教师清点人数、落实未到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同时也影响了部分同学乘车,诱发了他们的急躁情绪,又造成队伍的乱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老师提议让学生来做老师的事,每个小队推荐一名路队长,由他对本小队进行管理,向值勤老师报告人数到位情况及临时调换路队原因等等,值勤老师只需做好详细记载即可,这样做,既减轻了值勤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路队长的责任感,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放学路队经过“三改”,学生良好的路队规范习惯已经养成。每天放学后,各路队排着整齐的队伍,由老师护送到指定地点,井然有序、行为规范,走出了一条“家长放心之路”。成为我们南津关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管理故事一:两节研讨课
2008年,我担任教科室主任一职,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一次语文教研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计划安排,低语教研活动由王老师围绕研究主题执教一节研讨课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老师在上课前一周就精心设计了教学案例,我也和她就个别环节的处理交换了意见,预想效果应该不错。
为了促进教师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听课,融入到课堂,我们教科室设计了课堂观测表,每次研讨课例之前由教研组长发放到每位老师的手中。当天下午,低语教研组所有老师来到一年六班教室,由于王老师准备很充分,所以上起课来很快就进入角色。再来看看听课的老师们,他们埋着头,样子是那么的匆忙,一会儿在发放的课堂观测表上刷刷地写着,一会儿又在携带的听课卡上匆匆地复制观测表中填写的内容,因为课例结束之后,老师们要立即进行研讨并上交课堂观测表给教研组长。同时教务处每学期要检查各位老师的听课节数,为了完成任务,做到两不误,所以整个课堂观测就像一场听写竞赛,听课老师与上课教师没有神情的交流,情感的互动,所以王老师后来也有点松懈。
没有全身投入,又缺乏必要的反思,随后无关痛痒的研讨也在情理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教科室成员立即进行了沟通协调,达成了共识。并及时向各位老师传达,只要上交了课堂观测表就当作一次听课。当这一消息传出后,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当第二次课例研讨的时候,还是王老师执教,她准备得依旧还是很充分,这次还有明珠小学的语文老师们来参加,可情况发生了变化,匆忙记笔记的情形消失了,听课的老师们静静地坐着,一脸的轻松,显得非常的安心,他们仔细地聆听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及学习的效果。时而点头,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发出听课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声,王老师越上越带劲,很多环节很出彩。
在接下来的研讨活动中,听课的老师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一改往日按序轮流发言的作派,有一种不吐不快的迫切,精彩、到位的点评,诚恳、务实的建议,得到了明珠小学副校长的高度评价,本次教研活动圆满成功。
通过两节研讨课,反思我们教研活动,第一节研讨课例中,我发现存在机械的抄写、重复等无效的劳动,这违背了管理的初衷,我们立即调整了我们管理的思路,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新考量教师的劳动,让教师从事的工作有实效。作为管理工作者,从日常管理工作的细节中去发现问题,寻找对教师更加有效的策略,这样的管理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同和欢迎,这样的管理也才有成效。
管理故事二:值勤有感
2010年,我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教师值勤的安排是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在参考其他学校经验的基础上,我按时段、分地段安排了教师值勤,可执行下来,并没有取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抱怨值勤频繁,很累;二是教师值勤不作为,敷衍塞责。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没有在值勤岗位上认真履职。明明在办公室,在食堂,你督促他,他却振振有词说:“刚巡视完,进办公室喝口水也不行吗?”让你无言以对。但是,校门口值勤教师的表现较好,基本能按时上岗,履行岗位职责。我想:为什么在校门口值勤的老师能按照岗位要求做到呢?仅仅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吗?我想不全是,因为校门口值勤的教师时刻处于监督之下,他的一举一动,大家非常清楚,所以值勤教师也不敢怠慢。而其他地段没有,同时值勤的重点放在校门口,行政值勤领导也主要集中在此。所以其他地段的履职情况完全靠值勤教师的个人觉悟及责任心。
针对值勤出现的问题,我们也采取过一些措施,让值勤教师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反馈值勤情况,以此来督促值勤教师认真履职。可大家都不愿意反馈,围绕谁来反馈“你谦我让”,最后演变成行政值勤人员的反馈。
鉴于值勤中出现的种种情况,我们调整了思路,由于我校教师少,教师间隔两周值勤一次也是客观事实,教师负担确实较重,所以首先我们从减少教师值勤次数,加强值勤教师责任入手。由原来每周3人变为1人,这1人重点在校门口值勤,协助安保人员负责进进出外来人员的登记、咨询、接待工作,负责学生进出、上下楼梯的安全教育。详细记录值勤情况,并将值勤纳入学期绩效考核。其他地段改为由值周行政人员进行巡视。这样做,既减轻了教师的值勤负担,同时又可以保证值勤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管理故事三:“三改”路队
2012年我到南津关小学任职,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主要来自“三村一社区”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住得分散,较偏僻,家长忙于生计,到校接送孩子的家长更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放学还有两个时间段(下午4:00、4:30),所以放学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可现实是刚排好的路队一出校门就一哄而散,大家你插我抢,让值勤的教师头疼、恼火,他们满腹抱怨,责怪学生没规矩、习惯太差。
作为主抓学校安全的责任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消除安全隐患。通过观察,我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放学的模式,针对我校学生数少的特点,我号召班主任先对各班级学生的回家方式进行摸底,根据摸底,学生回家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乘坐公汽10—1、巴士(胡金滩)、自行回家,于是我对放学路队进行了重新设计,按照学生乘坐的车次、步行回家的方向及是否过马路分成三大队,每大队又按年级站队,然后由值勤教师分别护送乘坐车辆的同学上车,护送要横穿马路自行回家的同学过马路,其余自行回家的同学则由值勤教师送出校门后自行回家。
针对设计,我们在放学前进行了三次演练,这样,放学路队基本成型。经过几天试行,有所改观,但发现自行回家人数最多,情况复杂,路队比较混乱,主要原因是出校门后,有的学生要沿着马路上行,有的下行,还有的要乘坐10路公汽。因为公汽每隔三十分钟才有一趟,有的同学担心误车,走出校门后就有插队、小跑、超赶的现象。我们反思:造成这个状况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方便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不够周到细致,路线没细化,路队设计不够合理,还需再设计。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自行回家的路队重新调整,分成三小队,坐公汽、下行、上行,同时,坐公汽的同学优先站路队,人员落实后先走,这样就可避免插队、小跑、超赶的现象。经过几次放学,路队有明显改观,队伍成型了,良好的路队规范习惯已经在逐步养成。
后来在值勤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站队、值勤教师清点人数、落实未到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同时也影响了部分同学乘车,诱发了他们的急躁情绪,又造成队伍的乱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老师提议让学生来做老师的事,每个小队推荐一名路队长,由他对本小队进行管理,向值勤老师报告人数到位情况及临时调换路队原因等等,值勤老师只需做好详细记载即可,这样做,既减轻了值勤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路队长的责任感,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放学路队经过“三改”,学生良好的路队规范习惯已经养成。每天放学后,各路队排着整齐的队伍,由老师护送到指定地点,井然有序、行为规范,走出了一条“家长放心之路”。成为我们南津关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