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强化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编演课本剧的语文教学探索能绽放师生智慧的火花,充分彰显语文的活力和魅力。笔者经过“激趣引导”“精选文本”“细致品读”“巧妙改编”“认真排演”“及时评价”等环节的课本剧教学实施探索,让语文学习洋溢着盎然的生趣。
关键词:课本剧;编演;教学探索
课本剧是戏剧百花园中一朵清芬独特的小花,是适合学生欣赏、接受和表演的特殊剧种,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一种样式。一方面,它依据课文内容而编写,以课本故事为情节,辅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另一方面,它还能紧密结合语文教学,有力地补充和延伸课堂授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因此也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在课本剧教学中,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探索意义
首先,课本剧内容有趣,形式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其学语文的热情,为死气沉沉的常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它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性。课本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全程参与、组织、指导,践行了新课程标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降低了知识传授的难度。
其次,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形象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洗礼。课本剧的内容和主题丰富多彩,真善美分明,假丑恶昭然。学生通过剧情和文本可以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在剧本编演过程中,角色的分配,各组的分工,彼此的配合……都可以使帮助学生树立互相协作的团队观念。
再次,编演课本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本剧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愉悦地编演。在此过程中,阅读、分析、归纳、判断、识记、表达等方面的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因此,课本剧编演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课本剧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课本剧是一门集文字、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综合艺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感受美、品鉴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在表演训练的过程中,演员的形体仪态、谈吐举止、语言表達都要严格要求,反复揣摩,历经锤炼,才能贴近角色,力求鲜活。因此,训练过程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实施过程
(1)激趣引导
课本剧形式活泼,但其编演过程要经历改编、排练、上演等环节,受时间、空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大,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学生产生容易畏难退缩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鼓动宣传,燃气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演热情。通常,笔者总是下载一些编演较成功的课本剧视频,或者播放往期学生的演出光碟,通过展示成功的范例作品,激起学生编演戏剧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范例作品的成功之处,交流创编想法,给学生提供创编方法和思路的启迪,进而,为课本剧编演活动的顺利开展扫清思想障碍,打下情感基础。
(2)精选文本
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编排课本剧前,老师同学们要具备“慧眼”和“匠心”,精心选择那些贴近生活,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题材、体裁多样,有一定的情节或意境的作品,对之进行优化。通常,具有曲折完整的情节,故事性较强、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的记叙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童话类等课文较为容易上手,往往会首先成为学生锁定的“目标”。另外,对于那些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意蕴深厚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吟诵的形式,以“另类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演绎,来强化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
初步锁定目标后,师生们再进一步甄别考虑此类文本的格调是否高雅,是否具有可观赏性,是否方便表演等因素,确定文本。篇幅较长的,也可以截取精彩的部分进行创编。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文本的选择范围,寻找一些典型的优秀课外读物,为编排课本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细致品读
进行剧本改编前,“编剧”首先要有一定的戏剧常识储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查找资料或讲解等方式,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如:戏剧的舞台性要求其情节发展迅速、结构高度紧凑,矛盾冲突集中,语言要个性化、戏剧化等特点以及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使学生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
深入理解作品是创编成功的关键。只有熟悉文本,才能将课本剧编演得更为精彩合理。因此,教师要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细致地反复阅读,品评文本。如:熟悉故事背景和故事内容,梳理其脉络;理解故事主题,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等。通过再三品读,我们会对文本理解得更准确、透彻,全面,才能在戏剧常识的指导下,在脑海中转变为一幕幕的剧情。
(4)巧妙改编
教师指导学生改编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在充分考虑到时间和场景变换的基础上,依据主题、剧情及人物性格的需要,提炼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较为集中的情节。我们改编时要注意时间、场景、情节相对集中,力求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简洁生动的对话和动作,大刀阔斧地砍去无关紧要的叙述性语句,通过适当增删,来突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丰满形象。编者也可以跳出教材的禁锢,根据主题和表演的需要增添人物,增删情节,补充资料,如续编故事等。
(5)认真排演
剧本改编妥当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配角色。一台课本剧的成功有否需要团体合作,明确分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做好合理分工。学生最好能分小组表演,人人能够参与,人人得到实践。
在排演时,演员们要再度深入文本揣摩角色,根据剧本,合理想象,设计适合舞台演出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若想传神贴切,都需要精心打磨。其中,人物对白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限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正式演出时,还要创设氛围,调度各种资源,确保演出成功。
(6)及时评价
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对课本剧演出的肯定和总结,也会为下一次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因此,尽量要采用多元的方式,吸引学生总结反思。在我的教学尝试中,我们会拍下整个演出过程回放,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此外,还设置最佳导演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造型奖、最佳剧务奖、最有人气奖和文明观众奖等奖项,并作适当奖励。最后,教师就整个活动作出评价与点拨,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在彼此欣赏中良性互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自我认识的潜能得以培养,审美能力也逐渐提升。
三、实施效果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编排、表演课本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以改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拓展课堂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实现人格内涵与教学资源的真正“碰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若能通过开放、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组织教学,定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变枯燥的文字为动态的生成课本剧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之一,为学生创设了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使语文学习洋溢着盎然生趣,流淌着欢声笑语。
总之,这样的课本剧正符合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东.提倡课本剧[J].语文学习,2015,3.
[2]傅念飞.课本剧:语文学科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语文课本剧教学改革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JSJYLX-070)
关键词:课本剧;编演;教学探索
课本剧是戏剧百花园中一朵清芬独特的小花,是适合学生欣赏、接受和表演的特殊剧种,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一种样式。一方面,它依据课文内容而编写,以课本故事为情节,辅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另一方面,它还能紧密结合语文教学,有力地补充和延伸课堂授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因此也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在课本剧教学中,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探索意义
首先,课本剧内容有趣,形式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其学语文的热情,为死气沉沉的常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它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性。课本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全程参与、组织、指导,践行了新课程标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降低了知识传授的难度。
其次,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形象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洗礼。课本剧的内容和主题丰富多彩,真善美分明,假丑恶昭然。学生通过剧情和文本可以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在剧本编演过程中,角色的分配,各组的分工,彼此的配合……都可以使帮助学生树立互相协作的团队观念。
再次,编演课本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本剧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愉悦地编演。在此过程中,阅读、分析、归纳、判断、识记、表达等方面的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因此,课本剧编演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课本剧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课本剧是一门集文字、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综合艺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感受美、品鉴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在表演训练的过程中,演员的形体仪态、谈吐举止、语言表達都要严格要求,反复揣摩,历经锤炼,才能贴近角色,力求鲜活。因此,训练过程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实施过程
(1)激趣引导
课本剧形式活泼,但其编演过程要经历改编、排练、上演等环节,受时间、空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大,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学生产生容易畏难退缩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鼓动宣传,燃气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演热情。通常,笔者总是下载一些编演较成功的课本剧视频,或者播放往期学生的演出光碟,通过展示成功的范例作品,激起学生编演戏剧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范例作品的成功之处,交流创编想法,给学生提供创编方法和思路的启迪,进而,为课本剧编演活动的顺利开展扫清思想障碍,打下情感基础。
(2)精选文本
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编排课本剧前,老师同学们要具备“慧眼”和“匠心”,精心选择那些贴近生活,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题材、体裁多样,有一定的情节或意境的作品,对之进行优化。通常,具有曲折完整的情节,故事性较强、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的记叙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童话类等课文较为容易上手,往往会首先成为学生锁定的“目标”。另外,对于那些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意蕴深厚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吟诵的形式,以“另类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演绎,来强化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
初步锁定目标后,师生们再进一步甄别考虑此类文本的格调是否高雅,是否具有可观赏性,是否方便表演等因素,确定文本。篇幅较长的,也可以截取精彩的部分进行创编。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文本的选择范围,寻找一些典型的优秀课外读物,为编排课本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细致品读
进行剧本改编前,“编剧”首先要有一定的戏剧常识储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查找资料或讲解等方式,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如:戏剧的舞台性要求其情节发展迅速、结构高度紧凑,矛盾冲突集中,语言要个性化、戏剧化等特点以及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使学生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
深入理解作品是创编成功的关键。只有熟悉文本,才能将课本剧编演得更为精彩合理。因此,教师要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细致地反复阅读,品评文本。如:熟悉故事背景和故事内容,梳理其脉络;理解故事主题,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等。通过再三品读,我们会对文本理解得更准确、透彻,全面,才能在戏剧常识的指导下,在脑海中转变为一幕幕的剧情。
(4)巧妙改编
教师指导学生改编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在充分考虑到时间和场景变换的基础上,依据主题、剧情及人物性格的需要,提炼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较为集中的情节。我们改编时要注意时间、场景、情节相对集中,力求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简洁生动的对话和动作,大刀阔斧地砍去无关紧要的叙述性语句,通过适当增删,来突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丰满形象。编者也可以跳出教材的禁锢,根据主题和表演的需要增添人物,增删情节,补充资料,如续编故事等。
(5)认真排演
剧本改编妥当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配角色。一台课本剧的成功有否需要团体合作,明确分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做好合理分工。学生最好能分小组表演,人人能够参与,人人得到实践。
在排演时,演员们要再度深入文本揣摩角色,根据剧本,合理想象,设计适合舞台演出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若想传神贴切,都需要精心打磨。其中,人物对白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限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正式演出时,还要创设氛围,调度各种资源,确保演出成功。
(6)及时评价
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对课本剧演出的肯定和总结,也会为下一次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因此,尽量要采用多元的方式,吸引学生总结反思。在我的教学尝试中,我们会拍下整个演出过程回放,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此外,还设置最佳导演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造型奖、最佳剧务奖、最有人气奖和文明观众奖等奖项,并作适当奖励。最后,教师就整个活动作出评价与点拨,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在彼此欣赏中良性互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自我认识的潜能得以培养,审美能力也逐渐提升。
三、实施效果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编排、表演课本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以改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拓展课堂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实现人格内涵与教学资源的真正“碰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若能通过开放、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组织教学,定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变枯燥的文字为动态的生成课本剧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之一,为学生创设了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使语文学习洋溢着盎然生趣,流淌着欢声笑语。
总之,这样的课本剧正符合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东.提倡课本剧[J].语文学习,2015,3.
[2]傅念飞.课本剧:语文学科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语文课本剧教学改革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JSJYLX-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