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文化交流的故事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恰克图”盘子
  做边贸起家的刘明秀如今已是黑河的名人了。这不仅因为他是收藏家、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座俄罗斯艺术馆。在他的艺术馆中,收藏着很多珍贵的俄罗斯艺术珍品。看到自己国家珍贵的艺术品在这里保存的如此完好,让很多的俄罗斯人为之感动。
  刘明秀认为,十几年来最大的财富,不是藏品有多么丰富,而是俄罗斯友人对他的深情厚谊。在他的记忆中一直保存着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刚刚解体,很多俄罗斯人生活非常艰难,刘明秀去俄罗斯搞收藏时经常借住在一位叫萨沙的俄罗斯老大妈家里。老太太珍藏着一对在俄罗斯叫“恰克图”的盘子,类似中国的景泰蓝,上面有两条中国龙的造型,这让刘明秀眼前一亮,非常喜爱。他试着问老人:“这对盘子我能不能拿什么东西换或者把它卖给我?”老人家说,这是她结婚时丈夫的奶奶送给他们的,现在丈夫没有了,也没有儿女,这对盘子已成为自己感情和生命的寄托。听到萨沙大妈这样讲,刘明秀打消了收藏的念头。看到老人生活艰难,刘明秀每次去俄罗斯都不忘把换不完的一部分商品留给她贴补家用。就这样,刘明秀与萨沙相处了一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刘明秀经海关回国,正在排队等待过境时,有一个人在喊:刘明秀!刘明秀!回头一看正是萨沙大妈。她在人堆里吃力地挤了过来。当时,刘明秀还以为老太太是专程叮嘱自己下次过境时给她捎点什么中国货呢。结果老人来到他跟前,却从怀里掏出了这对盘子说:刘明秀,送给你。这让刘明秀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心想下次去她家一定多给老人准备一些礼物。一个月后,当刘明秀再去敲门的时候,邻居出来告诉他:萨沙已经不在了……
  与萨沙大妈的这段诚挚交往一直珍藏在刘明秀的心里,他说,这件事儿一直激励着自己去做更多的中俄文化交流的事情。


  用镜头寻找中俄自然之美
  一次偶然的机会,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阿穆尔州广播电视协会主席、阿穆尔州记者协会主席拉西莫夫在边城黑河市的文化广场上看到了黑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于宝钢拍摄的反映中国五大连池火山的作品《大地之光》,勃勃生机的绿色大地托起一座万仞翠拔的火山,而火山特有的灵气、大地母亲的无声情怀和古老国度的神秘力量无不让这位俄罗斯朋友为之折服。他当场邀请于宝钢到俄罗斯举办摄影作品展,一切费用由他承担。他希望让更多的俄罗斯人从于宝钢的摄影作品里了解中国。
  1999年1月21日,“中国黑河青年艺术家摄影·根雕作品展”在布市美术馆开幕。于宝钢精心挑选了60幅作品和刘明秀的40件根雕作品与俄罗斯观众见面。于宝钢的摄影作品,让很多俄罗斯人对开放的中国有了较深的了解。一时间,影展成为当地俄罗斯人谈论的热点。这次活动给于宝钢的启发很大,他决心用相机这个特殊的眼睛去记录和感受自然,让俄罗斯的朋友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俄罗斯。
  1999年7月至8月间,于宝钢借考察黑河开辟北冰洋旅游线路之机,一路北上,一路拍摄,创作出大量的俄罗斯风光及人文民俗的摄影作品。在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之际,他带上拍摄俄罗斯的60幅作品来到布市进行展出。于宝钢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俄罗斯境内北冰洋罕见的美景、俄罗斯古老的建筑和爱斯基摩人古朴原始的生活。很多俄罗斯人为这位中国摄影家以东方人独特的视角展现出的自然风光和北冰洋人文景观所惊奇。阿穆尔州摄影家协会主席、曾给普京总统拍过照片的基姆前科在展出留言中写道:我想向于宝钢表达深深的谢意,他把他的摄影作品奉献给了俄罗斯和她的人民。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吃惊地发现,我们对自己的祖国了解得那样少,还有那么美好、优秀的东西我们没有看到,于宝钢的作品使我们透过他的镜头更加了解我们的俄罗斯。
  于宝钢来自北极的摄影作品都是在俄罗斯人民画家季霍米洛夫的陪同下完成的。为了完成这次艰苦的创作,季霍米洛夫和于宝钢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艺术上合作的同时加深了兄弟般的友情。在于寶钢的办公室里,一幅幅版画作品都来自季霍米洛夫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季霍米洛夫的作品在市场上价格不菲,可是对于朋友他从不吝惜,他认为自己的艺术成长和中国朋友的友情是分不开的。季霍米洛夫说:“最好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作品能在自己好朋友家中挂着,当你到他家做客时,看到自己的作品,会勾起很多美好的回忆。”
  请朋友到家里做客,是俄罗斯人招待好朋友的最高礼节。同样如此,每次来到于宝钢家,季霍米洛夫的妻子列娜总忘不了去浇花。因为有一盆秋海棠,是几年前列娜由俄罗斯带来送给于宝钢夫妇的。看到如今枝繁叶茂,列娜非常欣慰,她说:这盆花就是我们两家友谊的象征。(作者供图)
其他文献
德国阿尔弗莱德·克诺普夫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他在中国和非洲都生活过很多年,对双方的了解,奠定了该书的写作基础。该书研究了在非的百万中国移民给这个“全球自然储存
2009年,一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由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和妻子多丽丝·奈斯比特撰写的《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以独特的视角、前瞻性的观点和翔实的案例,给读者了解中国社会、预测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新书出版不到一周20万册全部售罄,迄今已多次加印。  《中国大趋势》写于天津,其中十余处使用到天津的案例,成为推介天津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很
“一切新闻都是科技新闻。”在新媒体专线创建之初的头脑风暴会上,我们把果壳网主编“拇姬”的这句口头禅转述给正在渴求“创新”的同事们,很多人眼中都出现了闪光。  的确,两会报道是每年例行的常规战役性报道,要创新出彩是难上加难。  但如果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新闻,而并非仅仅是以新的科技手段去发布新闻,这样的创新才符合同时面向多形式终端用户的新媒体专线的定位。  在全民科学素养只有千分之零点几的中国
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拓展中华文化和武汉地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武汉市委宣传部国际交流传播中心于2012年9月中旬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旧金山举办“中国武汉民间工艺展”,让汉派民间艺术奇葩在大洋彼岸绚丽绽放。  9月13日和19日,“中国武汉民间工艺展 ”先后在旧金山和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开幕,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文化参赞王燕生、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郭辉辉、联合国管理部官员纳斯·纳吉、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社長顾震
目的了解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是否存在隐喻理解障碍,并探讨帕金森病患者隐喻理解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设计隐喻理解检查软件对42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及3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隐
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与此同时,有关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文章试图对目前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
一、当前西方中国观的几种形态  皮尤研究中心今年7月发布的国际民调显示,全球公众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海外中国观越来越倾向于正面。①然而,回顾20世纪,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国经历多次社会转型,海外的中国观也在变化中不断地调整,形成了多种观点的叠加。21世纪以来,中国崛起成为了海外观察中国的核心问题,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中国观。因此,认识和了解海外中国观的前世今生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的探讨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青壮年颅内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类人群罹患本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例具有强烈嗜血管性的颅内海绵窦一眶尖曲霉菌感染的免疫
8月22日,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在京举行颁奖仪式,代表国际翻译家联盟授予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中先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已进入“风险社会”。相对于城市而言,缺乏社会保护机制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由于抗风险能力脆弱而陷于困境。出于对城乡社会稳定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