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政府、企业不去大力支持,长此以往,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将会大幅萎缩。到那时候,受伤的就不只是果农,还有企业们。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正在呈几何式放量增长,酿酒企业数量也在高速膨胀。葡萄酒行业向来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对企业而言,葡萄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支撑企业的根基。可是,近几年葡萄变得会咬手了,收不到葡萄痛得企业直跳脚。与此同时,不少葡萄种植农户却遭遇销售难题,认为无利可图而频频毁苗。
农户的无奈
12月初的一天,天气有些清冷。河北涿鹿县矾山镇的老袁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去自己家的田头转悠一圈。今天的他,有些心绪不宁。昨天晚上,邻居告诉他,同省的昌黎县,已经有农户因为收成不好,砍了葡萄树改种其它。邻居的这番话让老袁有些矛盾,一晚上他辗转反侧了好几次。
矾山镇处于世界葡萄栽培的“黄金地带”河北省怀涿盆地,桑洋河谷南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灌溉条件充分,各类污染少,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使这里成为颇有名气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不过,近年,葡萄种植户挖苗毁园像瘟疫一样从怀来、昌黎等地向外蔓延,让矾山镇的农民有些动摇。个别农户不仅砍掉了葡萄藤,而且低价卖掉了架设葡萄秧的水泥桩,不想再干了。为什么要毁园?有人告诉记者:种葡萄费工多、风险大、利润低。
据了解,河北葡萄在近3年中遭遇了两次冻害。特别是去年11月份的那场暴雪,不仅把葡萄树地上部枝蔓冻伤、芽眼冻死,甚至部分地区的葡萄根系也受冻害。据昌黎果树研究所调研数据显示,怀来、涿鹿地区葡萄根系冻害严重。以怀来土木乡的赤霞珠葡萄为例,地下20cm内,粗0.3cm以下的冻死率达70%,粗0.3cm以上根系的受冻较轻。枝蔓冻伤的,可以将枯枝剪掉,等着根部发出新芽,明年也许有所收获;但是根部冻伤甚至冻死的,只能连根刨了,重新栽培。今年春季的气温较低,葡萄的物候期一般延迟7—10天,而在葡萄成熟期雨水较多导致葡萄病害严重。矾山镇党委书记林建忠表示:“今年是这几年产量最低的一年,平均每亩减产约1/3。葡萄的质量也差,平均糖度大多在18—19度之间,很少有太高的。”据介绍,今年当地的葡萄收购价格平均在1.6元/斤,“最初长城定的收购价是1.45元/斤,他一出价,别人就跟着1.5元、1.6元地涨。后来涨到1.8元/斤的时候,就没有人收了,然后又降到了1.4—1.5元/斤。”
老袁有8亩干红酿酒葡萄,去年是大丰收的好年景。本想有个好收入,结果竟然遭遇卖葡萄难。几家葡萄酒厂均以未达到收购标准拒收,他只好托关系找人,最后才以很低的价格卖出,比预想的收入少了不少。“厂家收购价格是随着市场变化的。葡萄价格低了,收的多点儿;价格高了,收的少点儿,或者干脆从外国进口。今年,厂家一看葡萄的收购价格高了,就不收了。对此,农民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林建忠告诉记者,问题是,现在葡萄的种植成本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人工费、水电费、化肥、农药等的价格都涨了。以人工为例,我们这里摘葡萄的时节,需要从其他地方雇人。价格涨了三倍,还得管一顿饭,涨得多厉害啊。”种植成本上涨、卖葡萄难、减产,这些无异于雪上加霜,让种植户的心凉透了。
林建忠告诉记者,现在镇上种葡萄的农民大多是在45岁以上年纪较大的人,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愿意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打工多赚钱啊,小工一天能挣100多元,大工高的能挣到150多元钱呢。”他说,“村里人有的出去打工,把地租给别人种,如果是玉米地或白地(什么都没种的田地)一亩对方给租金200元钱,如果是葡萄地就没有人敢要了,嫌费工、不挣钱。”
产业病根
根据葡萄树的生命周期,一般酿酒葡萄栽种3年之后挂果,10年后才能进入黄金生长期。实际上,农民辛辛苦苦种了那么多年,也不舍得挖苗毁园。“一两年价格低,收入少,只能暂时投入少点儿。我们真不想轻易砍掉。”老袁望着光秃秃的葡萄藤无奈地说。
国家葡萄酒评委、酿酒工程师孙春辉介绍,面对冻害、病虫害等,如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避免葡萄受灾大量减产的。比如,针对根系受冻较重的葡萄园,暂时不要浇水,以免降低土温;而对于根系受冻较轻的葡萄园,出土后萌芽前,可进行葡萄园浇水,切忌大水漫灌。而在施肥方面,根系受冻较重的出土后可施用生物菌肥,受冻较轻的在芽眼萌发时追施速效性化肥并配合部分磷肥,以增强根系活动。此外,葡萄的糖度控制也是可以通过限产等种植技术来实现的。
既然可以有效规避自然灾害、病虫等带来的损失,既然可以通过技术提高产品的品质,为什么老袁等农户们依旧受到这么大的损失?中国葡萄学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德美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酿酒葡萄种植的模式。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绝大多数土地掌握在农民手中。在种植中,农民片面追求高产,按照鲜食葡萄的栽培模式来种植酿酒葡萄,结果则是亩产量上去了,葡萄的品质却不达标。并且,一旦遇到冻害等灾害,往往因农民的技术指导跟不上而不能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导致葡萄减产。
就国产葡萄酒行业而言,原酒或者说原料不足,尤其是品质较高的原材料匮乏阻挠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葡萄酒酿酒商贺双柱告诉记者,国产葡萄酒原酒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多厂商向我订货,但是我们却拿不出来更多的原酒。不是生产能力的问题,而是原材料缺乏。”他说,自己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收购,“每年的葡萄收购都让人头痛。不仅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收购量不好控制,全看老百姓愿不愿意卖。”
早在几年前,葡萄酒种植行业曾推出“公司+农户”的模式,即果农种植酿酒葡萄,与企业签订种植合同,公司为农户有偿提供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无偿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农户按照公司的技术规范种植,公司对农户生产的葡萄按合同规定的价格回收。这样既有效解决了农户缺技术、缺信息、缺市场的问题,保障了农民收入,公司也有了比较稳定、可靠的原材料来源。事实上,这一模式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贺双柱曾经也与农民签过类似的合同,但是一旦有厂家出的价格比自己高,农民就卖给其他收购的人了,“你去找农民说理,让他们遵守合同根本说不清。”对此,老袁说:“企业虽然与我们签订了收购协议,但是如果今年葡萄的市场价格比协议低很多,企业也不会按照协议价收购,而是说糖度不够啊什么的,找很多理由不收你的。”结果则是,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自建基地是王道
于是,葡萄种植户的积极性因此受挫,挖苗毁园的事件接连发生。有业内人士不免担忧,就葡萄种植而言,如果政府、企业不去大力支持,长此以往,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将会大幅萎缩。到那时候,受伤的就不只是果农,还有企业们。
林建忠表示,从政府角度而言,是希望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的,但是政府只能统一规划葡萄种植基地、配水、修田间路等方面做文章。他认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市场调剂对农民种植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李德美认为,目前酿酒葡萄种植与收购的矛盾,不是简单地依靠供求关系就可以调节,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土地的所有形式。“如果将酿酒葡萄种植的土地使用权进行集中,或者利用集体所有的荒滩地(在西北地区多是这种方式),鼓励发展种植大户或者种植企业,或许是当前酿酒企业与种植环节之间矛盾解决的有效方式。”
华夏五千年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孟雷也认为,目前国内葡萄种植与酿造脱节太严重,如果企业能够把土地集中,返租或雇佣老百姓按照企业要求种植管理葡萄,这样是能够种出来高品质的葡萄。有高质量的产品为依托,企业肯定会全部收购。目前,红酒庄园朗格斯、波龙堡、红叶等都在发展种植基地,自己种葡萄,“只有在自己自主的葡萄园里,才能让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企业能够收购到需要的葡萄。”
与孟雷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是,目前张裕等大国产葡萄酒巨头开始大力发展有自主话语权的葡萄种植基地。自去年1亿元收购了新疆天珠酒业后,今年张裕股份总经理周洪江宣布将计划以5倍的资金,用于新疆石河子市的土地购置和陕西咸阳的酒庄项目等。威龙也已在甘肃投资3亿元建立起4万亩优质葡萄基地。而在今年的葡萄收购大战中,张裕、王朝是胜利者。张裕能够制胜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新疆天珠4.8万亩的生产基地,王朝则依靠对原料基地的“自主经营”管理和“农场式”管理两种模式,确保了优质葡萄的收购和量的供应。
张裕总工程师李记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声明:“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唯一出路是自建葡萄种植的原料基地。”虽然自建葡萄种植基地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过高的成本投入却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酿酒葡萄种下3年后才挂果,这就意味着前3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有多少企业愿意等?更何况,葡萄的种植需要雇佣人员管理,人工管理成本多高啊!如果农民种葡萄,生产1斤葡萄的成本在1.5元左右,那么企业投资建葡萄园3元钱能产1斤就很不错了。”因此,目前自建基地更多的应用于酒庄酒等高端产品上。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直接收购葡萄或者买原酒远远比自己种葡萄酿酒更划算。
如此看来,解决葡萄原料难题,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正在呈几何式放量增长,酿酒企业数量也在高速膨胀。葡萄酒行业向来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对企业而言,葡萄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支撑企业的根基。可是,近几年葡萄变得会咬手了,收不到葡萄痛得企业直跳脚。与此同时,不少葡萄种植农户却遭遇销售难题,认为无利可图而频频毁苗。
农户的无奈
12月初的一天,天气有些清冷。河北涿鹿县矾山镇的老袁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去自己家的田头转悠一圈。今天的他,有些心绪不宁。昨天晚上,邻居告诉他,同省的昌黎县,已经有农户因为收成不好,砍了葡萄树改种其它。邻居的这番话让老袁有些矛盾,一晚上他辗转反侧了好几次。
矾山镇处于世界葡萄栽培的“黄金地带”河北省怀涿盆地,桑洋河谷南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灌溉条件充分,各类污染少,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使这里成为颇有名气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不过,近年,葡萄种植户挖苗毁园像瘟疫一样从怀来、昌黎等地向外蔓延,让矾山镇的农民有些动摇。个别农户不仅砍掉了葡萄藤,而且低价卖掉了架设葡萄秧的水泥桩,不想再干了。为什么要毁园?有人告诉记者:种葡萄费工多、风险大、利润低。
据了解,河北葡萄在近3年中遭遇了两次冻害。特别是去年11月份的那场暴雪,不仅把葡萄树地上部枝蔓冻伤、芽眼冻死,甚至部分地区的葡萄根系也受冻害。据昌黎果树研究所调研数据显示,怀来、涿鹿地区葡萄根系冻害严重。以怀来土木乡的赤霞珠葡萄为例,地下20cm内,粗0.3cm以下的冻死率达70%,粗0.3cm以上根系的受冻较轻。枝蔓冻伤的,可以将枯枝剪掉,等着根部发出新芽,明年也许有所收获;但是根部冻伤甚至冻死的,只能连根刨了,重新栽培。今年春季的气温较低,葡萄的物候期一般延迟7—10天,而在葡萄成熟期雨水较多导致葡萄病害严重。矾山镇党委书记林建忠表示:“今年是这几年产量最低的一年,平均每亩减产约1/3。葡萄的质量也差,平均糖度大多在18—19度之间,很少有太高的。”据介绍,今年当地的葡萄收购价格平均在1.6元/斤,“最初长城定的收购价是1.45元/斤,他一出价,别人就跟着1.5元、1.6元地涨。后来涨到1.8元/斤的时候,就没有人收了,然后又降到了1.4—1.5元/斤。”
老袁有8亩干红酿酒葡萄,去年是大丰收的好年景。本想有个好收入,结果竟然遭遇卖葡萄难。几家葡萄酒厂均以未达到收购标准拒收,他只好托关系找人,最后才以很低的价格卖出,比预想的收入少了不少。“厂家收购价格是随着市场变化的。葡萄价格低了,收的多点儿;价格高了,收的少点儿,或者干脆从外国进口。今年,厂家一看葡萄的收购价格高了,就不收了。对此,农民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林建忠告诉记者,问题是,现在葡萄的种植成本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人工费、水电费、化肥、农药等的价格都涨了。以人工为例,我们这里摘葡萄的时节,需要从其他地方雇人。价格涨了三倍,还得管一顿饭,涨得多厉害啊。”种植成本上涨、卖葡萄难、减产,这些无异于雪上加霜,让种植户的心凉透了。
林建忠告诉记者,现在镇上种葡萄的农民大多是在45岁以上年纪较大的人,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愿意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打工多赚钱啊,小工一天能挣100多元,大工高的能挣到150多元钱呢。”他说,“村里人有的出去打工,把地租给别人种,如果是玉米地或白地(什么都没种的田地)一亩对方给租金200元钱,如果是葡萄地就没有人敢要了,嫌费工、不挣钱。”
产业病根
根据葡萄树的生命周期,一般酿酒葡萄栽种3年之后挂果,10年后才能进入黄金生长期。实际上,农民辛辛苦苦种了那么多年,也不舍得挖苗毁园。“一两年价格低,收入少,只能暂时投入少点儿。我们真不想轻易砍掉。”老袁望着光秃秃的葡萄藤无奈地说。
国家葡萄酒评委、酿酒工程师孙春辉介绍,面对冻害、病虫害等,如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避免葡萄受灾大量减产的。比如,针对根系受冻较重的葡萄园,暂时不要浇水,以免降低土温;而对于根系受冻较轻的葡萄园,出土后萌芽前,可进行葡萄园浇水,切忌大水漫灌。而在施肥方面,根系受冻较重的出土后可施用生物菌肥,受冻较轻的在芽眼萌发时追施速效性化肥并配合部分磷肥,以增强根系活动。此外,葡萄的糖度控制也是可以通过限产等种植技术来实现的。
既然可以有效规避自然灾害、病虫等带来的损失,既然可以通过技术提高产品的品质,为什么老袁等农户们依旧受到这么大的损失?中国葡萄学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德美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酿酒葡萄种植的模式。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绝大多数土地掌握在农民手中。在种植中,农民片面追求高产,按照鲜食葡萄的栽培模式来种植酿酒葡萄,结果则是亩产量上去了,葡萄的品质却不达标。并且,一旦遇到冻害等灾害,往往因农民的技术指导跟不上而不能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导致葡萄减产。
就国产葡萄酒行业而言,原酒或者说原料不足,尤其是品质较高的原材料匮乏阻挠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葡萄酒酿酒商贺双柱告诉记者,国产葡萄酒原酒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多厂商向我订货,但是我们却拿不出来更多的原酒。不是生产能力的问题,而是原材料缺乏。”他说,自己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收购,“每年的葡萄收购都让人头痛。不仅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收购量不好控制,全看老百姓愿不愿意卖。”
早在几年前,葡萄酒种植行业曾推出“公司+农户”的模式,即果农种植酿酒葡萄,与企业签订种植合同,公司为农户有偿提供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无偿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农户按照公司的技术规范种植,公司对农户生产的葡萄按合同规定的价格回收。这样既有效解决了农户缺技术、缺信息、缺市场的问题,保障了农民收入,公司也有了比较稳定、可靠的原材料来源。事实上,这一模式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贺双柱曾经也与农民签过类似的合同,但是一旦有厂家出的价格比自己高,农民就卖给其他收购的人了,“你去找农民说理,让他们遵守合同根本说不清。”对此,老袁说:“企业虽然与我们签订了收购协议,但是如果今年葡萄的市场价格比协议低很多,企业也不会按照协议价收购,而是说糖度不够啊什么的,找很多理由不收你的。”结果则是,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自建基地是王道
于是,葡萄种植户的积极性因此受挫,挖苗毁园的事件接连发生。有业内人士不免担忧,就葡萄种植而言,如果政府、企业不去大力支持,长此以往,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将会大幅萎缩。到那时候,受伤的就不只是果农,还有企业们。
林建忠表示,从政府角度而言,是希望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的,但是政府只能统一规划葡萄种植基地、配水、修田间路等方面做文章。他认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市场调剂对农民种植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李德美认为,目前酿酒葡萄种植与收购的矛盾,不是简单地依靠供求关系就可以调节,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土地的所有形式。“如果将酿酒葡萄种植的土地使用权进行集中,或者利用集体所有的荒滩地(在西北地区多是这种方式),鼓励发展种植大户或者种植企业,或许是当前酿酒企业与种植环节之间矛盾解决的有效方式。”
华夏五千年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孟雷也认为,目前国内葡萄种植与酿造脱节太严重,如果企业能够把土地集中,返租或雇佣老百姓按照企业要求种植管理葡萄,这样是能够种出来高品质的葡萄。有高质量的产品为依托,企业肯定会全部收购。目前,红酒庄园朗格斯、波龙堡、红叶等都在发展种植基地,自己种葡萄,“只有在自己自主的葡萄园里,才能让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企业能够收购到需要的葡萄。”
与孟雷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是,目前张裕等大国产葡萄酒巨头开始大力发展有自主话语权的葡萄种植基地。自去年1亿元收购了新疆天珠酒业后,今年张裕股份总经理周洪江宣布将计划以5倍的资金,用于新疆石河子市的土地购置和陕西咸阳的酒庄项目等。威龙也已在甘肃投资3亿元建立起4万亩优质葡萄基地。而在今年的葡萄收购大战中,张裕、王朝是胜利者。张裕能够制胜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新疆天珠4.8万亩的生产基地,王朝则依靠对原料基地的“自主经营”管理和“农场式”管理两种模式,确保了优质葡萄的收购和量的供应。
张裕总工程师李记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声明:“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唯一出路是自建葡萄种植的原料基地。”虽然自建葡萄种植基地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过高的成本投入却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酿酒葡萄种下3年后才挂果,这就意味着前3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有多少企业愿意等?更何况,葡萄的种植需要雇佣人员管理,人工管理成本多高啊!如果农民种葡萄,生产1斤葡萄的成本在1.5元左右,那么企业投资建葡萄园3元钱能产1斤就很不错了。”因此,目前自建基地更多的应用于酒庄酒等高端产品上。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直接收购葡萄或者买原酒远远比自己种葡萄酿酒更划算。
如此看来,解决葡萄原料难题,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