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大多用感性的方式学习语文,在学习时形象观察多于抽象演义,情感体验多于理性把握,直觉感悟多于逻辑分析。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上,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本文从反复诵读、推敲品味、创设情境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感的培养作了阐述。
关键词:诵读 品味 情境 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复诵读——落实一个“读”字
夏丏尊说过:“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可见诵读对文义的理解是多么有用,因此,语感的训练要以诵读为主。
(一)“读”中感受情感
读是感受语言情感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自然得获得语感。例如,课文《二泉映月》中有一段话概括了阿炳十几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再让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然后紧紧围绕“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在教学中,教师需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
(二)“思”中领悟内涵
语感训练的着力点应在于“思”。边读边思,才能领悟语言内蕴,使语言快速长进。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读、画、咀嚼来解词析句,通过比较、思辨、领悟,逐步积累语感。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啃食干粮一部分时,我就主要采用“一读,二画,三咀嚼”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默读,让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并用笔画出来。接着思考,李时珍住的是破败的古寺,吃的是难以下咽的干粮,他怎么还笑着问徒弟?再接着指导学生质疑讨论,汇报交流,通过思辨从一个“笑”字中领悟到李时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品质。
(三)“忆”中把握方法
“忆”就是记忆,简单点说就是复述和背诵。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复述和背诵。复述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感。由于经常不断地进行背诵训练,再加上受书面语言的影响,学生就能从书面语言中学得越来越多的语汇,使口头语言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规范化。而当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提高后,他们需要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时,就更能灵活自如地遣词造句,表情达意。
二、推敲品味——突出一个“品”字
品读,就是把读书和品味结合起来,读中品,品中读,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比较——品出规范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词语并不深奥,意思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这时可以用比较、反复推敲、品析挖掘其隐含的意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锤炼学生的语感。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体会“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先分别找出课文中的三句话,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法布尔“着迷”“迷恋”昆虫的词句,品读体会。当学生发现“痴迷”一词时,我让他们说说“着迷”“迷恋”与“痴迷”区别。通过对比由“着迷”到“痴迷”,学生感受到三个词语都是指喜欢,但是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强烈热爱。
(二)调换——品出精华
调换就是把句子中要推敲的字词换一个词语,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当。比如《三顾茅庐》一文第2小节,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教学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句话中的‘嚷道’能否换成‘说道’?”学生通过调换对比,从中感受到张飞的粗鲁无礼。
(三)揣摩——品出中心
好的诗文总有些精妙的字眼,这是作者炼字工夫所在。《春日偶成》的作者是程颢,是他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其中“乐”用得非常精妙,教学时,教师应主要让学生说说作者郊游时看到了哪些美景,再让学生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三、创设情境——注重一个“情”字
情景教学是一种激发儿童相应的情感,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一)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创设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显然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我通过放课文录音和大瀑布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读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情景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二)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情”的作用,要把感情带入课堂,要挖掘文本中的感情因素。教师要用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读,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要自己先动情,将学生带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在情境中领会主旨,感悟课文中心
主旨是课文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主题思想,它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学生不易掌握,由于情景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文本的主题去创设场景,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理解领悟文本内容的内涵,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深层含义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尽情想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所处的环境,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对话、表演,自愿结合扮演文中角色,在演中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可贵品质和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师要在朗读、品悟、情境中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责编 张敬亚)
关键词:诵读 品味 情境 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复诵读——落实一个“读”字
夏丏尊说过:“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可见诵读对文义的理解是多么有用,因此,语感的训练要以诵读为主。
(一)“读”中感受情感
读是感受语言情感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自然得获得语感。例如,课文《二泉映月》中有一段话概括了阿炳十几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再让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然后紧紧围绕“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在教学中,教师需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
(二)“思”中领悟内涵
语感训练的着力点应在于“思”。边读边思,才能领悟语言内蕴,使语言快速长进。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读、画、咀嚼来解词析句,通过比较、思辨、领悟,逐步积累语感。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啃食干粮一部分时,我就主要采用“一读,二画,三咀嚼”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默读,让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并用笔画出来。接着思考,李时珍住的是破败的古寺,吃的是难以下咽的干粮,他怎么还笑着问徒弟?再接着指导学生质疑讨论,汇报交流,通过思辨从一个“笑”字中领悟到李时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品质。
(三)“忆”中把握方法
“忆”就是记忆,简单点说就是复述和背诵。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复述和背诵。复述是构成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感。由于经常不断地进行背诵训练,再加上受书面语言的影响,学生就能从书面语言中学得越来越多的语汇,使口头语言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规范化。而当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提高后,他们需要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时,就更能灵活自如地遣词造句,表情达意。
二、推敲品味——突出一个“品”字
品读,就是把读书和品味结合起来,读中品,品中读,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比较——品出规范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词语并不深奥,意思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这时可以用比较、反复推敲、品析挖掘其隐含的意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锤炼学生的语感。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体会“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先分别找出课文中的三句话,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法布尔“着迷”“迷恋”昆虫的词句,品读体会。当学生发现“痴迷”一词时,我让他们说说“着迷”“迷恋”与“痴迷”区别。通过对比由“着迷”到“痴迷”,学生感受到三个词语都是指喜欢,但是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强烈热爱。
(二)调换——品出精华
调换就是把句子中要推敲的字词换一个词语,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当。比如《三顾茅庐》一文第2小节,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教学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这句话中的‘嚷道’能否换成‘说道’?”学生通过调换对比,从中感受到张飞的粗鲁无礼。
(三)揣摩——品出中心
好的诗文总有些精妙的字眼,这是作者炼字工夫所在。《春日偶成》的作者是程颢,是他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其中“乐”用得非常精妙,教学时,教师应主要让学生说说作者郊游时看到了哪些美景,再让学生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三、创设情境——注重一个“情”字
情景教学是一种激发儿童相应的情感,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一)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创设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显然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我通过放课文录音和大瀑布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再通过朗读读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情景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二)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情”的作用,要把感情带入课堂,要挖掘文本中的感情因素。教师要用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读,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要自己先动情,将学生带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在情境中领会主旨,感悟课文中心
主旨是课文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主题思想,它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学生不易掌握,由于情景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文本的主题去创设场景,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理解领悟文本内容的内涵,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深层含义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尽情想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所处的环境,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对话、表演,自愿结合扮演文中角色,在演中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可贵品质和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师要在朗读、品悟、情境中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