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院校漆艺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u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漆艺作为一门课程,走进高等艺术院校时间不长,相比本科艺术院校,高职艺术专业的漆艺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非遗活态传承,深化产教融合”是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由于漆艺课程的特殊性,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漆艺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改善教学质量出发,提出调整课程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结构、树立正确媒材观; 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谋求校企合作的教改方案,使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作为漆艺教学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
  【关键词】 漆艺教学;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术专业学校就开设了漆器课程,首开高等艺术院校漆艺教学的先河。1956年李芝卿先生申请成立“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获批准,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今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开设了相关漆艺课程,这在福州乃至中国漆艺界,都具有非凡的意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高校的教学课程一再调整,漆艺专业在各大艺术院校间陆续设立,影响较大的有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近年来,很多高职艺术院校将漆艺设置为装饰艺术专业或产品设计专业中的必修课,漆艺课程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高职漆艺课程还是一种年轻的事物,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开设这门课程,将漆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产教融合、传承创新,是高职院校漆艺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漆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漆艺课时有限,课程实践教学重技法轻创作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成立于2005年,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其漆艺设计与运用两门课程获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漆艺牵头,辐射带动包含包装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陶瓷设计与工艺、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服装与服饰设计及茶艺与茶叶营销等共同建设文化创意设计特色专业群,以漆艺设计为主导的“创意设计艺术专业实训基地”成为全国20个高等艺术职业院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中的一员。2017年,学校“非遗活态传承,产教深度融合——艺术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加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联盟。截至2019年,学校作为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院校,举办了19期非遗研培班,其中41件作品入选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2件作品入选“2017中国(厦门)漆画展”、1件入选“华彩漆韵——全国高校漆艺创意实验展”等。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学校“主动适应福建省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效对接,构建艺术表演、创意设计、广播影视和文化服务专业群为主的办学格局”的办学定位有着紧密关系。但和本科美术学院相比,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学更倾向于手工技能的训练,由于漆艺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耗时耗力,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这使得漆艺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学生对技法“体验”状态中,漆艺课程很多时候成为手工制作课程,导致对漆艺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领悟不够,创作力不足。
  (二)漆画教学中媒材使用不够严谨、界定不清晰,产生对漆艺的误读
  漆画家乔十光说:“漆画只有建构在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基础之上,才能拥有独特的美学品格。”[1]在这里,乔先生明确了将天然“大漆”作為漆艺媒材的观念。漆艺媒材的界定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由于受主客观教学观念与条件的限制,目前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漆画课堂教学中,使用不规范的漆媒材(化学漆)。也就是说,在使用化学漆进行漆艺创作教学的时候,由于天然大漆和化学漆在本质上不同,大漆的技法和特性无法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如对变涂、莳绘等大漆传统工艺,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与此同时,化学漆的刺鼻特性与有害物质也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创作热情。漆艺的立身之本是其材料语言和工艺特点,放弃了这些,作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聚氨酯化学漆和化学稀释剂,就会使学生对传统漆艺产生误读,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漆艺术的传承是十分不利的。
  (三)漆艺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缺乏联系
  在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热潮方兴未艾。中国大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今天的漆艺广泛应用于公共艺术、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等跨行业跨领域的创作实践中。相比于其他课程,漆艺有更多应用美术的特征,如何有效地将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是高职院校漆艺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当前的高职艺术专业漆艺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了传统的艺术教育,课程包括课堂上的讲授和工作室的实践。大多数时候,课堂所讲授的技法和知识与生产实践有一定距离,这造成理论、技法与应用的割裂,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在相关工作岗位无法尽快适应,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
  二、高职艺术院校漆艺教学对策建议
  针对高职艺术院校教学中漆艺课时不够、漆艺媒材界定不明晰、漆艺的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结构,共享漆文化资源
  继承传统与创新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漆艺教学。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在传统漆艺的教学课程中,参照清华工艺美院的做法,按照传统技法所规定的程序,将材料配比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操作,制作出整齐划一的技法样板,包括镶嵌、描绘、髹涂、刻填、变涂、堆塑等,这也是目前各个地区高校漆艺技法课常用的教学手段。“做漆”是直接运用传统漆艺装饰技法,强调在画稿初期(以往称为“漆艺设计”)先掌握传统技法,再将技法组装到漆艺造型当中,这种作品从表面特征上看具有“专业性”,但往往容易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影响学生创作时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初学漆画创作的学生,使他们从最初对漆画专业的“无知”到“有知”,要让他们了解漆艺本身的美,强调漆本身材质的各种丰富表达性,以及材质在当代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将他们引入到专业创作的状态。高职艺术院校开设漆艺课程,不能仅以传授漆工艺技法为目的,要训练学生熟练运用漆艺技法进行社会生产和创作的能力。传统漆艺技法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涵盖了构图、审美、色彩、立意、技法、材料等方面,是一个可供多专业共享的漆文化资源。课时不足的问题,可以从整体教学体系入手。高校的专业教学以及公共课的教学应当是一个整体,要通过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内容;除了让学生完成漆材料、漆技法、漆画创作等专业课程之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如绘画的造型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要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外艺术史的脉络,通过对艺术史的了解和学习,明晰个人创作方向,借鉴汲取其他画种的创作经验。如果能在课程先后顺序的排列上有意识地将漆艺置于相关基础性课程之后,在相关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入与漆艺相关的内容如“地域文化研究”,这将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高职漆艺课程中学生创作能力欠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获得满意效果。   (二)树立正确漆艺媒材观念,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我们知道,天然的漆材料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状态,颜色的还原也相对需要一定时间。造就一个职业的漆艺家艰辛而复杂,有的创作者在初期还需要克服漆酶对人体皮肤的过敏反应。因此,驾驭漆的材料、掌握漆的特性需要漆艺家长期的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工艺实践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规范地使用实验室设备,以保障正常教学秩序。漆工艺实践课程看似平凡而普通,但是作为高校的教学体系,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要从点滴做起,要通过平凡的劳作来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在这些教学内容当中,对精制漆的提炼、漆工具的使用及如何制作制漆工具等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这些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漆艺教学课程。我们在提倡天然漆的优势时,除了漆的环保作用以及材料耐久,更重要的是天然漆所呈现的视觉审美感受,这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腰果漆作为漆画的重要媒材之一,在教学中可以成为大漆的替代品。腰果漆不需要荫室,创作条件相对简单,在技法、审美趣味和品格上与大漆较为接近。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一种开放式教学,在坚持提倡使用天然漆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其他材料,当然这要在不丧失漆画本体语言的前提下进行。
  (三)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积极谋求校企合作
  与本科艺术院校培养专业创作型人才有所区别的是,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服务生产的实践性人才。由于漆艺课程独特的實践性,漆艺这一门专业课的特色是需要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符合校企合作的思路。在福州这类漆工业发达的地区,可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有完备的生产条件、成熟的工人,年轻学生的活力和审美创新思维在企业里可以更好地发挥,使校企双方受益。为助力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非遗传承、产教融合”的特色建设,漆艺专业不断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围绕非遗文化提取设计元素,将传统进行创新,这种设计手法从基础课、专题设计延续到毕业设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组织上,着眼于具有实践应用意义的课题和项目,结合地域文化来探索艺术设计教学,为学生增加《福建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分析》课程,根据不同的职业需要,向学生传授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技能,使学生的作品接地气,更好地融入当地生产实践。
  结 语
  谈漆论艺,始终离不开工艺美术的概念。漆艺与工艺美术有没有区分的必要,要不要走综合艺术的道路?这涉及对漆艺语言本质的理解。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对传统漆文化简单地进行否定与肯定有失偏颇,客观的构建漆艺语言,是时代审美的需要,是漆艺术发展的必然。高职艺术教育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大量的人才培养任务。作为身处漆艺重要产地的艺术院校,更肩负着培养漆艺术后备力量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组织中应以地方特色为基础,在课程改革中寻求突破,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9年1月,由福建省艺术馆组织申报的中国农民漆画获得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廣项目立项资助,农民漆画优秀作品将于今年下半年赴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三个国家的福建海外文化驿站交流巡展,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名片。本期特刊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期刊
【摘要】 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22-23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主题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议题涉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等。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2019年的两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认真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
期刊
吴卫东 1981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2002年进修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木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水彩畫会常务理事,浦城县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武夷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期刊
漆畫《大海的女儿》
期刊
【摘要】 游戏品类化、市场化、IP等概念出现,中国网络游戏在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发生着同质化、通俗化的走向。伴随“中国故事”概念的不断深入,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特别是在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等方面也有了新的定位,但更多的可能性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深入挖掘、思考。本文以“中国故事”为线索,从当下国内网络游戏的现状出发,并结合当下较为流行的网络游戏进行分析,继而探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游戏发
期刊
【摘要】 中国电影对外国文学的改编浪潮最早出现在无声电影时期。在这波浪潮中,立足本土的“归化”策略成为电影制作者的共同选择。本文以无声电影《一剪梅》为症候性文本,重审其对莎士比亚剧本《维洛那二绅士》的改编及意义。与莎剧相比,电影《一剪梅》在保留原剧主体情节基础上,在人物定位、剧情风格、文化改译上融入中国元素和现代质素,呈现自觉归化取向。作为中国早期电影归化式改编的经典个案,其改编得失对华语电影的跨
期刊
【摘要】 艺术档案是历史的记忆和知识的宝库,管理好宝库中的艺术资源不仅是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更是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经典艺术、推动文化产品延伸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围绕上海文化建设,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模式中,成为全国艺术档案行业管理的先锋,是追求探索创新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践行者。  【关键词】 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更适合中国人审美的体育舞蹈成为一种趋势与必然,让体育舞蹈“中国化”成为很多院校和舞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2016年8月举办的第十一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为例,着重分析青年组第一场的24个节目,以此探究体育舞蹈艺术“中国化”的现状。  【关键词】 体育舞蹈艺术;中国元素;桃李杯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前,舞蹈就已经出现了。它从
期刊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蔡楚生、孙瑜、袁牧之、吴永刚、费穆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导演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为当时的中国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基本奠定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群优秀的电影家中,费穆显得既合群又“另类”,他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大传统之下,又不同于当时大多数电影家所选择的批判现实主义原则,而是更多地转向对人性的关注,转向探求人物的心理状态,在批判现实主义
期刊
【摘要】 宫斗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一种特有类型,在拥有巨大受众市场的同时也因过度同质化、价值迷失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如何改变宫斗剧的固有模式、实现良性健康发展成为影视创作者与研究者的焦点所在。2018年由流潋紫编剧、汪俊执导的《如懿传》以“一代帝王夫妻的婚姻围城”为旗帜,试图突破以往宫斗剧的陈旧藩篱,进行宫斗剧的“更新”与“嬗变”。本文通过对《如懿传》之“更新”与“嬗变”的深入分析,厘清其利弊得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