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干部不是‘青年官’,与其说给青年听,不如干给青年看。”洛桑灵智多杰1993年卸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时,撰文总结在团中央工作8年的收获,“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曾不止一次说:作为团干部,一要做人,二要做事,最后才是当领导。”
1993年5月的团十三大上,李克强接掌团中央一把手,此后5年,他的执政风格初显轮廓。
李克强所作的团十三大报告,视野开阔,回溯改革开放15年,眺望7年后的新世纪。
1993年末,李克强在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曾在团系统内口耳相传。
谈到当年令不少人失落沮丧的奥运会申办失利,他说:“占领下一个世纪的制高点,不能指望别人的恩赐,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
改革开放之初,特别是“南方谈话”以后,各级团组织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不知所措。针对此,李克强在报告中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光荣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这一代青年的探索和实践。”
而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也让共青团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党政部门同样遭遇。新经济环境中的新经验、新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团十三大闭幕十来天后,由团中央书记处直接组织的“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调研”启动,在书记处7名书记的带领下,团中央机关调集一半以上的业务干部,105人急赴全国29个省市区。
调研队伍出发之前,李克强要求:调研不能就团论团,要跳出团的圈子,放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不要带框框,不是去找论据,一切结论要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事实上,这也是他本人的调研方式。曾有记者随李克强到山东某地考察,目睹他在休息时间很自然地走上街头,随意推开小商铺的门,跟“小老板”聊聊生意经。
《中国青年》杂志当时的报道说,调研队伍沉入基层1个月,团中央的干部向被调查对象提出了“没有任何外包装”的问题。
调研归来,在大兴县举行了一个团内高级别的务虚会,为期3天。与会者说:本以为务虚会是个半休息、半工作的会议,可李克强要求,凡已形成文字的调研情况,发言时略去;讨论要跳出部门的圈子、跳出团的圈子;放开说,可以各抒己见,也可各执一端。
直接调动干部下沉一线的“大动作”,后来几乎成为李克强遭逢难题时的必然选项。比如在河南2003年SARS蔓延时,为了劝止麦收时节农民工返乡但又不误农时,动员干部下乡收麦;比如4万干部下访;比如厅级干部带头,拉网式筛查艾滋病患者状况。
而不套框框、直切问题的调研方式,在他日后的执政生涯中,也是助力决策的杀手锏。
至于不讲套话、不走形式、只亮“干货”的讨论式会议,在十八大后中央倡导的务实会风被称作“新会风”,突然间让一些官员“不适应”。
那次务虚会最后,李克强总结发言,果断推出若干措施:团的组织结构注意覆盖新的经济生长带;集中优势打整体战,扎扎实实办几件影响全局的大事;按市场规范,办好团的实体,增强团的实力。
所谓“影响全局的大事”,就是4个月后亮相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这两大工程影响延续至今,特别是其中的“青年志愿者”,早已化为民间自觉。
卸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之前,李克强曾撰文总结1995 年启动的“服务万村行动”。这一行动旨在针对农民需求,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政策服务、资金服务,由此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他在总结中概括了两条经验:第一是抓服务,要达到教育青年的目的,根本途径是服务,团的领导机关必须眼睛向下,深入调查研究,不能仅仅靠下指示、发号召来开展工作;第二是抓具体,宁肯少说一点,也要多做一点,哪怕所做的面窄一点,也不要光说空话不做。
当李克强告别15年的团中央生涯后,有团干部这样总结团系统工作风格的变化:从团本位到青年本位;从运动青年、指挥青年到服务于青年;由行政指令到宏观调控、中观指导、微观搞活。
而此时的李克强,正待在更广阔而复杂的平台上,展开他从政之路的下一个15年。
1993年5月的团十三大上,李克强接掌团中央一把手,此后5年,他的执政风格初显轮廓。
李克强所作的团十三大报告,视野开阔,回溯改革开放15年,眺望7年后的新世纪。
1993年末,李克强在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曾在团系统内口耳相传。
谈到当年令不少人失落沮丧的奥运会申办失利,他说:“占领下一个世纪的制高点,不能指望别人的恩赐,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
改革开放之初,特别是“南方谈话”以后,各级团组织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不知所措。针对此,李克强在报告中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光荣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这一代青年的探索和实践。”
而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也让共青团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党政部门同样遭遇。新经济环境中的新经验、新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团十三大闭幕十来天后,由团中央书记处直接组织的“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调研”启动,在书记处7名书记的带领下,团中央机关调集一半以上的业务干部,105人急赴全国29个省市区。
调研队伍出发之前,李克强要求:调研不能就团论团,要跳出团的圈子,放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不要带框框,不是去找论据,一切结论要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事实上,这也是他本人的调研方式。曾有记者随李克强到山东某地考察,目睹他在休息时间很自然地走上街头,随意推开小商铺的门,跟“小老板”聊聊生意经。
《中国青年》杂志当时的报道说,调研队伍沉入基层1个月,团中央的干部向被调查对象提出了“没有任何外包装”的问题。
调研归来,在大兴县举行了一个团内高级别的务虚会,为期3天。与会者说:本以为务虚会是个半休息、半工作的会议,可李克强要求,凡已形成文字的调研情况,发言时略去;讨论要跳出部门的圈子、跳出团的圈子;放开说,可以各抒己见,也可各执一端。
直接调动干部下沉一线的“大动作”,后来几乎成为李克强遭逢难题时的必然选项。比如在河南2003年SARS蔓延时,为了劝止麦收时节农民工返乡但又不误农时,动员干部下乡收麦;比如4万干部下访;比如厅级干部带头,拉网式筛查艾滋病患者状况。
而不套框框、直切问题的调研方式,在他日后的执政生涯中,也是助力决策的杀手锏。
至于不讲套话、不走形式、只亮“干货”的讨论式会议,在十八大后中央倡导的务实会风被称作“新会风”,突然间让一些官员“不适应”。
那次务虚会最后,李克强总结发言,果断推出若干措施:团的组织结构注意覆盖新的经济生长带;集中优势打整体战,扎扎实实办几件影响全局的大事;按市场规范,办好团的实体,增强团的实力。
所谓“影响全局的大事”,就是4个月后亮相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这两大工程影响延续至今,特别是其中的“青年志愿者”,早已化为民间自觉。
卸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之前,李克强曾撰文总结1995 年启动的“服务万村行动”。这一行动旨在针对农民需求,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政策服务、资金服务,由此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他在总结中概括了两条经验:第一是抓服务,要达到教育青年的目的,根本途径是服务,团的领导机关必须眼睛向下,深入调查研究,不能仅仅靠下指示、发号召来开展工作;第二是抓具体,宁肯少说一点,也要多做一点,哪怕所做的面窄一点,也不要光说空话不做。
当李克强告别15年的团中央生涯后,有团干部这样总结团系统工作风格的变化:从团本位到青年本位;从运动青年、指挥青年到服务于青年;由行政指令到宏观调控、中观指导、微观搞活。
而此时的李克强,正待在更广阔而复杂的平台上,展开他从政之路的下一个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