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理之我见
地理学科之所以这样称呼是有一定道理的。字面上我们把它分为地和理:地要求一个广度,代表着文科的学习方向;理要求一个深度,代表着理科的学习方向。
从地方面讲,初中教材的四本书,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高中的必修下册都属于“地”这个字。它要求学生有很广的知识面,明白各个地方的自然人文知识,主要考查背功,相当于人的肉体和血液。
从理方面讲,以高中的必修上册为核心,是用来解释“地”的依据,在地理中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因为理科思维比较强,所以教材的那些字面东西只能应对会考,主要是理解和运用。因此,它的地位相当于人的大脑。
由地与理的结合产生的选修2(国土整治)就是把地理综合运用到实际的地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听上去很难,但是教材全是答案,所以基本上归于人文地理。只要把书反复理解性记忆几遍,重要的知识点如原因、特点、治理方法等主要是靠理解加记忆。
最后一项,就是地理的骨骼,它反映的是思维的框架和体系。如自然区位因素(位地气水土生资)、人文区位因素(市资交劳科工农政综历)、气候分析要素(光热水风压)、形成气候的因素(纬大下人)等。
二、地理学习的安排
从高一到高考的地理学习时间安排,我觉得分为6个阶段比较科学。
第一个是刚学地理的时段,即高一上期。大家在当时可能都没怎么认真听。
第二个是高一下期到会考。当时主要是学高一上册,应该基本理解书上的原理,认真完成会考的那本书。
第三个阶段是会考到高二下期。这是学习地理的黄金时期,主要学必修下,中国和世界地理。第一次接触到高中地理最核心的2本东西,一是笔记,二是五三导与练。
第四个阶段是暑假补课至高三上期。①题海(量到最大,质到最难。)②笔记(以前没整理好的还有这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机会补过,以前整理过的在一轮复习时大量添加知识点)。③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以前学得太没效率,因为你会大量反复记忆,在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记住以前学习的总和。
第五个阶段是高三下期到二诊。注意两个方面:套题(什么省的都做,最近几年的多做,教育发达地区和四川重庆的先做,各省诊断题一出来就马上做,够偏够怪够多够难也做,定时地做,打分地做,反复看错题地做,总结经验地做,反复提问地做);背(巩固笔记地背,同选修二必修一册一起要好几遍地背,新学的选修一蓝色符号后的字和图才背。)
最后一个阶段是临考前在家复习的阶段。笔记能背的你都背了,题该做的也做了。然而最不轻松就是这段时间,因为不知道看什么,不看就慌,看着嫌烦——浮躁啊。所以可以做以下几件事:①定时做套题,发现做错的,把知识点找出来,把与它相关的重新背一遍,再联系类似的。②回归教材,一个字都不要放过地看或背。我大概背了4遍(3次诊断各一遍,高考前一遍)。③把笔记中生疏的圈出来,把书上生疏的圈出来,题里不熟悉的圈出来,要大书化小书,小书化条条,最后心中只剩下地理两个字。
三、最需要好好利用的几本书
1.教材
必修上册,没用,这是最难的,所以教材基本应付不了。
必修下册,背,要巧背。如水稻种植业特点(除日本外)三低一高一小一大,那几个农业地域类型什么特点,区位因素。都是五点(个别四点的自己加一点),这样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背完没有,有没有漏掉的,补充一下,答题框架在这里部分有用。总而言之,就是不要漏,这册书最怕漏“点”。
选修1册,蓝色字体和图才背。
选修2册,国土整治,每一个都按照原因、特点、治理方法、意义等框架来背。
初中4本,讲得较肤浅。所以我直接把它有挑选性的抄了一遍到笔记本上,再补充老师在课堂上讲的。
2.笔记
我的笔记比老师教案还生动,它是彩色的。因为我的绘图能力比较好,所以笔记融合了教材、参考书、地图册、个人心得。
怎么做笔记呢。①上课赶快记,全面记,特别是一些不经意的总结,这要相当注意,一般同学很容易听着一下子就过去了,一定要一直马不停蹄地记。②课下补充记,主要是做错的题,就在相关知识点上添上这个知识点你弄错的地方。③变着花样记,在难背的知识点旁边编编口诀。
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我记了很久,我一想,伊拉克在那个平原上,美国为什么要打它呢,人家说了嘛,没说不打你呀(美索不达米亚),你一定记住了。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怎么记呢?取3个河中的一个字就成了“毕业了”。
3.练习题
认真做各类套题,别抄答案,一定要对答案,看错题。多做诊断题,自己去网上下载,建议到收费的天星教育网。
四、把出题当成一种乐趣
我自己出了许多题,终极目的就是考倒同学,杀对方锐气长自己威风。到了后来,大家互相出题,一是了解了自己还不清楚的,二是娱乐大众,减少压力。
但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勤劳的基础上的,没有量的提高,哪会有质的提高?一个勤劳的农民会很好地理地,一个勤劳的学生才有很好的地理。▲
作者简介:重庆一中2008届毕业生,现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高考总分641分,文科综合255分。
地理学科之所以这样称呼是有一定道理的。字面上我们把它分为地和理:地要求一个广度,代表着文科的学习方向;理要求一个深度,代表着理科的学习方向。
从地方面讲,初中教材的四本书,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高中的必修下册都属于“地”这个字。它要求学生有很广的知识面,明白各个地方的自然人文知识,主要考查背功,相当于人的肉体和血液。
从理方面讲,以高中的必修上册为核心,是用来解释“地”的依据,在地理中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因为理科思维比较强,所以教材的那些字面东西只能应对会考,主要是理解和运用。因此,它的地位相当于人的大脑。
由地与理的结合产生的选修2(国土整治)就是把地理综合运用到实际的地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听上去很难,但是教材全是答案,所以基本上归于人文地理。只要把书反复理解性记忆几遍,重要的知识点如原因、特点、治理方法等主要是靠理解加记忆。
最后一项,就是地理的骨骼,它反映的是思维的框架和体系。如自然区位因素(位地气水土生资)、人文区位因素(市资交劳科工农政综历)、气候分析要素(光热水风压)、形成气候的因素(纬大下人)等。
二、地理学习的安排
从高一到高考的地理学习时间安排,我觉得分为6个阶段比较科学。
第一个是刚学地理的时段,即高一上期。大家在当时可能都没怎么认真听。
第二个是高一下期到会考。当时主要是学高一上册,应该基本理解书上的原理,认真完成会考的那本书。
第三个阶段是会考到高二下期。这是学习地理的黄金时期,主要学必修下,中国和世界地理。第一次接触到高中地理最核心的2本东西,一是笔记,二是五三导与练。
第四个阶段是暑假补课至高三上期。①题海(量到最大,质到最难。)②笔记(以前没整理好的还有这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机会补过,以前整理过的在一轮复习时大量添加知识点)。③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以前学得太没效率,因为你会大量反复记忆,在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记住以前学习的总和。
第五个阶段是高三下期到二诊。注意两个方面:套题(什么省的都做,最近几年的多做,教育发达地区和四川重庆的先做,各省诊断题一出来就马上做,够偏够怪够多够难也做,定时地做,打分地做,反复看错题地做,总结经验地做,反复提问地做);背(巩固笔记地背,同选修二必修一册一起要好几遍地背,新学的选修一蓝色符号后的字和图才背。)
最后一个阶段是临考前在家复习的阶段。笔记能背的你都背了,题该做的也做了。然而最不轻松就是这段时间,因为不知道看什么,不看就慌,看着嫌烦——浮躁啊。所以可以做以下几件事:①定时做套题,发现做错的,把知识点找出来,把与它相关的重新背一遍,再联系类似的。②回归教材,一个字都不要放过地看或背。我大概背了4遍(3次诊断各一遍,高考前一遍)。③把笔记中生疏的圈出来,把书上生疏的圈出来,题里不熟悉的圈出来,要大书化小书,小书化条条,最后心中只剩下地理两个字。
三、最需要好好利用的几本书
1.教材
必修上册,没用,这是最难的,所以教材基本应付不了。
必修下册,背,要巧背。如水稻种植业特点(除日本外)三低一高一小一大,那几个农业地域类型什么特点,区位因素。都是五点(个别四点的自己加一点),这样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背完没有,有没有漏掉的,补充一下,答题框架在这里部分有用。总而言之,就是不要漏,这册书最怕漏“点”。
选修1册,蓝色字体和图才背。
选修2册,国土整治,每一个都按照原因、特点、治理方法、意义等框架来背。
初中4本,讲得较肤浅。所以我直接把它有挑选性的抄了一遍到笔记本上,再补充老师在课堂上讲的。
2.笔记
我的笔记比老师教案还生动,它是彩色的。因为我的绘图能力比较好,所以笔记融合了教材、参考书、地图册、个人心得。
怎么做笔记呢。①上课赶快记,全面记,特别是一些不经意的总结,这要相当注意,一般同学很容易听着一下子就过去了,一定要一直马不停蹄地记。②课下补充记,主要是做错的题,就在相关知识点上添上这个知识点你弄错的地方。③变着花样记,在难背的知识点旁边编编口诀。
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我记了很久,我一想,伊拉克在那个平原上,美国为什么要打它呢,人家说了嘛,没说不打你呀(美索不达米亚),你一定记住了。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怎么记呢?取3个河中的一个字就成了“毕业了”。
3.练习题
认真做各类套题,别抄答案,一定要对答案,看错题。多做诊断题,自己去网上下载,建议到收费的天星教育网。
四、把出题当成一种乐趣
我自己出了许多题,终极目的就是考倒同学,杀对方锐气长自己威风。到了后来,大家互相出题,一是了解了自己还不清楚的,二是娱乐大众,减少压力。
但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勤劳的基础上的,没有量的提高,哪会有质的提高?一个勤劳的农民会很好地理地,一个勤劳的学生才有很好的地理。▲
作者简介:重庆一中2008届毕业生,现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高考总分641分,文科综合2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