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治未病思想源于《皇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研究和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出了分层预防的学术思想。这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治未病 体育教学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其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第二章《四气调神论》中首先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重要学术思想,成为现代生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理论。2007年,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200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论坛。“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一、“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概述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后通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完善,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中将“治未病”思想进一步完善,成为后人研究“治未病”思想的基础。形成目前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即分为三个层次的内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人体正气在抵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首先应当提高身体抵抗能力,“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指出“未病先防”的基本原则是:注意“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精神内守“无犯王法,禽兽灾伤”,避免“金刃,虫兽”的伤害;“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幸甘”,“不宜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尊重运动养生,若“四肢才觉重滞,及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提出了“未病先防”理念。
《皇帝内经》指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内经·素问》中《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里治皮毛,强调及早治疗,疾病尚处于萌芽阶段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浅,祛邪易于速去。《金匮要略》预防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理念。
《素问·热论》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热病虽减,但还有余热蕴藏在内,此时勉强多进食则助长了热邪。说明疾病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应当注意调理,以使完全康复。体现了古代医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瘥后防复”的重要性。
二、体育教学的目标制定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其目标必须在学校体育目标的大框架下来制定。学校体育作为增进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尤为重要。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学校体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加强政府统筹,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在健康的前提下,满足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
(一)以強身健体、增强身体抵抗力为目的的目标制定
学校体育明确提出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目标。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特点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学的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身体活动,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特点和伤病发生的规律,做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以体育康复为目的的目标制定
学校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环境,伤、病时有发生,还有部分先天因素导致身体不适。目前我们大部分学校对这些学生所采取的措施就是见习或免修《体育与健康》课程。然而这些学生他们是真正不愿意从事体育锻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遇见了不少办理了免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生想上体育课。一方面,我们提出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人人参与,人人享受我国体育发展进步的成果,同时现代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适量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治疗疾病,达到康复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却人为的设置了体育活动的界限,把一些同学挡在了体育活动的大门外,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至少是可以参加康复体育活动的人。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还应当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设置不同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其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进行准确的健康分组之后,把需要参加康复体育的学生进行单独编组,由专业的体育康复教师进行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使其尽快恢复健康,防止向更加严重的方法发展或恶化病情。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运动技术本身的特殊要求和人体解剖生理结构的特点,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有时难以避免。如果在此过程中不能正确急救,会导致严重后果,影响体育活动参加者或学生以后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对运动伤害事故的急救能力,把伤害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防止伤病的恶化和传变。 (三)以适量体育锻炼为原则、防止疾病复发为目的的目标制定
对通过前期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疾病痊愈的患者,疾病刚刚好转或初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一方面疾病新愈,身体各方面机能还未恢复到原有水平,对运动负荷的刺激还不适应,往往容易带来更大的危险。比如运动应激综合征有时就发生在因伤病长时间中断训练后时期。另一方面疾病初愈,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状体,抵抗力下降,机体容易导致疾病的反复,所以这个时期重在调理,对于体育活动的安排也是以身体调养为目的。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未病先防
首先以健康促進为目标,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热爱体育课,从运动促进健康的角度享受体育课,在体育课堂上得到适量的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其次是掌握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从而减少疾病和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首先是树立体育运动可以治疗疾病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理念,掌握医疗体育和康复体育的原理和方法,把一部分过去被挡在体育活动大门外的学生,请入课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康复锻炼,从而尽快恢复健康,避免向恶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掌握必要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方法,懂得常见运动损伤的简易应急处理,做到“既病防变”,使伤病恶化得到有效遏制,能够在现场进行及时、准确的急救,把受伤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为后期的治疗赢得时间,甚至赢得生命。从而避免了疾病的恶化,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损失。
(三)瘥后防复
对于疾病或损伤已经发生的患者在恢复期,尤其需要注意其身体机能特点。在这个时期,伤者由于机能状况还很差,教师和伤者应当运用“瘥后防复”的观念来指导恢复期的体育活动,一方面,要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使其伤病尽快康复;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又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损伤加重或重复受伤,伤者应当在医务监督的条件下进行锻炼,服从安排,进行一些恢复性的练习,以尽快得到痊愈;同时进行心理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伤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之尽快走出伤病的阴影。
综上所述,人们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全面、准确。其宝贵财富不断得到挖掘,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分层预防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更大发展,也必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治未病 体育教学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其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第二章《四气调神论》中首先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重要学术思想,成为现代生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理论。2007年,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200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论坛。“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一、“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概述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后通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完善,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中将“治未病”思想进一步完善,成为后人研究“治未病”思想的基础。形成目前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即分为三个层次的内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人体正气在抵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首先应当提高身体抵抗能力,“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指出“未病先防”的基本原则是:注意“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精神内守“无犯王法,禽兽灾伤”,避免“金刃,虫兽”的伤害;“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幸甘”,“不宜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尊重运动养生,若“四肢才觉重滞,及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提出了“未病先防”理念。
《皇帝内经》指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内经·素问》中《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里治皮毛,强调及早治疗,疾病尚处于萌芽阶段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浅,祛邪易于速去。《金匮要略》预防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理念。
《素问·热论》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热病虽减,但还有余热蕴藏在内,此时勉强多进食则助长了热邪。说明疾病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应当注意调理,以使完全康复。体现了古代医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瘥后防复”的重要性。
二、体育教学的目标制定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其目标必须在学校体育目标的大框架下来制定。学校体育作为增进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尤为重要。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学校体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加强政府统筹,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在健康的前提下,满足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
(一)以強身健体、增强身体抵抗力为目的的目标制定
学校体育明确提出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目标。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特点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学的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身体活动,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特点和伤病发生的规律,做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以体育康复为目的的目标制定
学校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环境,伤、病时有发生,还有部分先天因素导致身体不适。目前我们大部分学校对这些学生所采取的措施就是见习或免修《体育与健康》课程。然而这些学生他们是真正不愿意从事体育锻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遇见了不少办理了免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生想上体育课。一方面,我们提出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人人参与,人人享受我国体育发展进步的成果,同时现代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适量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治疗疾病,达到康复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却人为的设置了体育活动的界限,把一些同学挡在了体育活动的大门外,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至少是可以参加康复体育活动的人。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还应当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设置不同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其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进行准确的健康分组之后,把需要参加康复体育的学生进行单独编组,由专业的体育康复教师进行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使其尽快恢复健康,防止向更加严重的方法发展或恶化病情。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运动技术本身的特殊要求和人体解剖生理结构的特点,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有时难以避免。如果在此过程中不能正确急救,会导致严重后果,影响体育活动参加者或学生以后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对运动伤害事故的急救能力,把伤害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防止伤病的恶化和传变。 (三)以适量体育锻炼为原则、防止疾病复发为目的的目标制定
对通过前期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疾病痊愈的患者,疾病刚刚好转或初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一方面疾病新愈,身体各方面机能还未恢复到原有水平,对运动负荷的刺激还不适应,往往容易带来更大的危险。比如运动应激综合征有时就发生在因伤病长时间中断训练后时期。另一方面疾病初愈,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状体,抵抗力下降,机体容易导致疾病的反复,所以这个时期重在调理,对于体育活动的安排也是以身体调养为目的。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未病先防
首先以健康促進为目标,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热爱体育课,从运动促进健康的角度享受体育课,在体育课堂上得到适量的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其次是掌握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从而减少疾病和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首先是树立体育运动可以治疗疾病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理念,掌握医疗体育和康复体育的原理和方法,把一部分过去被挡在体育活动大门外的学生,请入课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康复锻炼,从而尽快恢复健康,避免向恶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掌握必要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方法,懂得常见运动损伤的简易应急处理,做到“既病防变”,使伤病恶化得到有效遏制,能够在现场进行及时、准确的急救,把受伤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为后期的治疗赢得时间,甚至赢得生命。从而避免了疾病的恶化,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损失。
(三)瘥后防复
对于疾病或损伤已经发生的患者在恢复期,尤其需要注意其身体机能特点。在这个时期,伤者由于机能状况还很差,教师和伤者应当运用“瘥后防复”的观念来指导恢复期的体育活动,一方面,要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使其伤病尽快康复;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又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损伤加重或重复受伤,伤者应当在医务监督的条件下进行锻炼,服从安排,进行一些恢复性的练习,以尽快得到痊愈;同时进行心理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伤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之尽快走出伤病的阴影。
综上所述,人们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全面、准确。其宝贵财富不断得到挖掘,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分层预防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更大发展,也必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