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按新课程标准执行教育教学工作,或者是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物理知识,而不去把生活、物理、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会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效地联系到一起,使学生学有所用,而且对所学知识能更好理解,更好的运用,是当前新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心得,与各位老师共勉。
关键字:新课程 物理 生活 社会
一、重视课堂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生活中的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學。新教材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例如讲平面镜时我们可以用“日常生活中梳妆用的镜子”代替“平面镜”这样学生更好接受。又如讲物体变化时可以这样提问:湿衣服和冰冻的衣服变干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回答。还可以让学生课下利用身边的器材,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讲液体沸腾时可与学生共同做如下实验:用一个火柴盒,盛满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水虽然沸腾很长时间,可是纸盒却不燃烧。这个实验不仅有力地说明了水沸腾时的特点,而且带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的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从而得到良好地教学效果。
二、通过物理知识合理整合,让学生把物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社会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多方面、多学科。受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要注意将物理问题进行有机整合,对于相关学科的细节问题不要深究,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再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热点问题。如(1)为什么白炽灯炮制成鸭梨形状?(2)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白气”是如何形成的?(3)为什么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4)为什么常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5)小鸟为什么会撞毁飞机?(6)电话、节能灯、声控灯、饮水机的工作原理?等等此类问题不胜枚举。当学生意识到物理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此密切,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就不言而喻了。再如:在《凸透镜成像》一节我是这样提问的:“谁都可以把一瓶没喝完的矿泉水扔掉,但是我们在旅游时却不能随手把他扔到森林里,然后问学生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灾难?”当学生学完凸透镜后就会想到加了水的矿泉水瓶子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起到汇聚作用,会带来什么灾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第一时间发布给学生有趣的物理新闻
我们常说“今日物理、明日科技”,每时每刻关注周围的新闻媒体,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选出和物理教学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公布解释,他们一定很感兴趣,而且更会促使学生形成物理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价值观,真切感受到“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最终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深刻启迪。比如:(1)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了2000年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他的形成原因及日食的种类。(2)奥运场馆水立方,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是一种轻质新型材料,具有有效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游泳中心内部环境的侵蚀。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一个破洞,不必更换,只需打上一块补丁,它便会自行愈合,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貌!在这里面涉及到的热学、光学等物理知识可以给学生们展开一一介绍,这就需要老师们提前掌握关于它的一些介绍和相关原理及数据。在讲课的同时交叉介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生活中的物理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从生活走向物理就是要求物理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践基础上,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中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存在,认识到物理规律的必然。教学时要切中学生的生活脉搏,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走近物理学的殿堂。如让学生亲自调查生活区周围的污染情况,这儿是指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等。我看过我的一个学生王继写过的一篇调查报告,全篇字里行间凝聚了中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活动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重要思想;科学、社会、技术的教育意义等,还可帮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知识学活用活,做到学有所用。同时要多组织物理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来源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教学大纲。它可以从各方面向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特点,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初中物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还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课程标准》中给出了很多物理实践活动的参考题。例:调查当地水污染情况并分析其利害;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等等。在选择这些课题时学生可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志向。物理实践活动必将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起重大作用。
总之,细心观察生活,密切联系社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既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又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避免了不入门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自己学习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改变和指导生活的个人能力”。从而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应该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物理相伴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
关键字:新课程 物理 生活 社会
一、重视课堂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生活中的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學。新教材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例如讲平面镜时我们可以用“日常生活中梳妆用的镜子”代替“平面镜”这样学生更好接受。又如讲物体变化时可以这样提问:湿衣服和冰冻的衣服变干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回答。还可以让学生课下利用身边的器材,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讲液体沸腾时可与学生共同做如下实验:用一个火柴盒,盛满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水虽然沸腾很长时间,可是纸盒却不燃烧。这个实验不仅有力地说明了水沸腾时的特点,而且带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的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从而得到良好地教学效果。
二、通过物理知识合理整合,让学生把物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社会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多方面、多学科。受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要注意将物理问题进行有机整合,对于相关学科的细节问题不要深究,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再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热点问题。如(1)为什么白炽灯炮制成鸭梨形状?(2)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白气”是如何形成的?(3)为什么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4)为什么常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5)小鸟为什么会撞毁飞机?(6)电话、节能灯、声控灯、饮水机的工作原理?等等此类问题不胜枚举。当学生意识到物理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此密切,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就不言而喻了。再如:在《凸透镜成像》一节我是这样提问的:“谁都可以把一瓶没喝完的矿泉水扔掉,但是我们在旅游时却不能随手把他扔到森林里,然后问学生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灾难?”当学生学完凸透镜后就会想到加了水的矿泉水瓶子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起到汇聚作用,会带来什么灾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第一时间发布给学生有趣的物理新闻
我们常说“今日物理、明日科技”,每时每刻关注周围的新闻媒体,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选出和物理教学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公布解释,他们一定很感兴趣,而且更会促使学生形成物理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价值观,真切感受到“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最终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深刻启迪。比如:(1)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了2000年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他的形成原因及日食的种类。(2)奥运场馆水立方,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是一种轻质新型材料,具有有效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游泳中心内部环境的侵蚀。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一个破洞,不必更换,只需打上一块补丁,它便会自行愈合,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貌!在这里面涉及到的热学、光学等物理知识可以给学生们展开一一介绍,这就需要老师们提前掌握关于它的一些介绍和相关原理及数据。在讲课的同时交叉介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生活中的物理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从生活走向物理就是要求物理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践基础上,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中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存在,认识到物理规律的必然。教学时要切中学生的生活脉搏,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走近物理学的殿堂。如让学生亲自调查生活区周围的污染情况,这儿是指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等。我看过我的一个学生王继写过的一篇调查报告,全篇字里行间凝聚了中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活动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重要思想;科学、社会、技术的教育意义等,还可帮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知识学活用活,做到学有所用。同时要多组织物理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来源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教学大纲。它可以从各方面向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特点,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初中物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还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课程标准》中给出了很多物理实践活动的参考题。例:调查当地水污染情况并分析其利害;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等等。在选择这些课题时学生可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志向。物理实践活动必将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起重大作用。
总之,细心观察生活,密切联系社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既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又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避免了不入门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自己学习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改变和指导生活的个人能力”。从而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应该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物理相伴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