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语文教学情感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文章体裁有别,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因素必然存在差异。学生认知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圆熟地把握理性,穿透事物的本质。教师只有认识到书面文字不只是记录符号,而且“还原”富有情感的口头语言,帮助学生把握本质时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才能有声有色,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和美感上的满足。新课标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科、又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语文不仅应该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满腔的热情和激情。如果语文老师一味着力于知识的掌握,强调感知、理解、记忆、判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情感、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搞得精疲力尽,无半点学习语文的乐趣,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对周围事物进行情感评价的能力,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本质特征,忽视了教学的情感因素不无关联。
  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着极其鲜明的情感色彩。从课本选文看,从必修课的五个模块到选修课的五个系列,大多是文学艺术类,其次是论述类和实用类,几乎涉及人文科学的各方面。这一课程内容决定了其课程性质: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结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各种艺术形象的构思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都是具有感情的东西。如课文中“祥林嫂”、“翠翠”与“水生嫂”等人物形象,都会激起读者情感的浪花。因此,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没有倾注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必然导致学生学而生厌,感情贫乏、冷漠、窒息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闪耀着个性、情感光芒的创造性劳动,决不只是教材的简单的复述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机械搬用,一堂成功的课,实在不亚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创作。在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感情色彩尤为强烈,艺术因素最丰富。因此,精心设计每一个四十五分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一课一得,学得饶有兴味,正如古人所说:“如坐春风,如沾化雨。”这是语文教师备课时须得下番苦心深思熟虑的。
  语文课程目标突出强调感受鉴赏。
  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这一目标决定了对教材的价值取向。
  要想把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思维,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传神的,课堂语言要像文学作品一样生动而富有情感,富于感染力,对教材中那些佳作的优美词语,动听的语句,应尽量灵活自如地应用,将其揉合到自己的课堂语言中去。如果说得干干巴巴的,缺乏充沛的感情,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将会大为逊色,学生提不起精神,听课无兴趣,甚至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缺乏生命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语文课堂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海洋。正如赞科夫说:“由活的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感情,这里有交谈者的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儿又好象在怀疑所作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起的眼睛,还有手势……”我们不能想象教师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从始至终用着同一腔调,学生不会乐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跟着他走入知识的新领域。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要传授语言文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更少不了用形象感染学生,潜移默化,进行美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应带着强烈的感情上课,要善于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用富于表情的眼神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拓宽思路,带领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作品的美。我在讲朱自清那些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耐看的散文时,对学生说:“朱自清的文章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绚丽的图画。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暖风悠悠,细雨绵绵的万物复苏的春景,怎能不激起我们对美好的春光的热爱与珍惜?那飞珠携玉的梅雨潭,那平铺着、厚积着、不浓不淡、不明不暗的一潭潭绿水,又是多么令人神往!还有那流水般的、薄雾似的月光下的田田的荷叶和散发出缕缕清香的、点缀在一片碧叶中的荷花,又是多么迷人!所有这些,都是诗情与画意最完美的结合。”这是朱自清文章意境的优美,语言的优美,加上我浓浓的情感,让学生深受美的感染,激起学习的浓厚兴趣,引起深层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
  课堂语言切忌冷漠、阴沉,不要让自己毫无表情的面孔,缺乏抑扬顿挫的语调,而致使充满美感的教材黯然失色,索然无味。
  新课标强调“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因此我在教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时,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古代民歌的语言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铺陈排比,音韵和谐。然后从刘兰芝、焦仲卿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中,感受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心灵,从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中,去感受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理想追求,去鉴赏凄美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这样的教学目标,价值取向,正是人文之光的闪现,正是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具体显现。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语文教师应当带着充沛强烈的感情上课,才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促其创新。
其他文献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社会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成长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培养好学生,在教学上,恐怕都有一种感受,即作文难教,其操作性较语文知识的教学弱得多。对于初执教鞭的教师来说,有的简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正如有些老师总结的那样,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 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状态,刚踏进中学校门的学生更是如此。我
期刊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及实践,需要完成区别于旧课程理念的四大转变:第一,完成由单纯传授知识向信息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英语教育观的转变;第二,完成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三,完成由研究英语教法为主向研究英语学法为主的转变;第四,完成以考查知识为主向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评价系统的转变。在这四种转变的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为应对这样的挑战,英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和协调能力?我发表以
期刊
数学素养是指在个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等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观念等的一种综合修养。我们也称之为数学品质。数学素养当然也包括与数学有关的人文修养。   一、加强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本身,即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
期刊
参加语文教学理论培训,收获还是很大的,觉得自己过去的一些教学上的做法,是没有深刻领会语文教学的实质,也没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不断学习,不断地为自己补充新鲜血液是很必要的。在这次培训中,我对以下几个观点的阐述尤为深有感触。  第一,什么是语文素养?我原来在写计划和总结的时候,总是宣称自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我自己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像我那样,单纯的把目标定为提高语文能力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 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
期刊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重视对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考查的同时,并未完全放弃对语言形式的考查。而且在后的高考中,将会继续保留这类题目。但是这类题目的综合性和情景性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因此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有必要加强语法专项练习,特别是部分倒装,一定要认真研读相关的高考题目,了解高考题目的立意方向和设问风格,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此,我将倒装用法做了一个系统的小结。  所谓部分倒装就是只把谓语的一部
期刊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
期刊
【摘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与计算机交朋友。只有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在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计算机等科技成果的情感时,不能忽视计算机普及所带来的有关社会问题,应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合作与友爱;在丰富学生情感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道
期刊
初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坚持有用性原则,加强针对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品德、文化素质,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生活服务。  一、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培养  《课标》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
期刊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辨别区分事物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我们所说的社会适应并不是随波逐流、随声附和,而是一种坚持正义的社会适应,是既不失做人准则又能在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综合能力。因此,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对促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