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和基础,且小学生正处于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时期,缺乏独立的思维意识,学习能力强,是灌输知识的最佳时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着改革的境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为核心内容,实现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和创新,以求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创新
一、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一门辅助性课程,学不学习都一个样。教育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都应用于语、数、外三门课程上,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高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思想和认知上的不成熟,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很少,一般一周只有一个课时,可见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当低,是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未做好表率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行为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现阶段是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其行为或语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不具有独立的思维。但是,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师未做好表率作用,言语、行为都有失规范性,甚至还出现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是思想品德缺失的表现,会对小学生的心灵和精神造成影响,会效仿教师的行为,进而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三)教学方式存在滞后性
对思想品德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教学方式。在现代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滞后性,依旧保持着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已构不成吸引力,致使教学效率大大下降。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记忆知识点,小学生对有的知识根本不理解,并未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来优化课堂结构。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课堂实践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学生课堂实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品德意识的提升。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置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小学生可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完善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
(二)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内容生活化的体现,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更具高效性和高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生活情境来启发小学生,激起小学生的正义感,当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或雷同的场景时,小学生能懂得如何应对,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人们最为关注的“扶不扶”问题,成为现代社会最具争议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演出马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让小学生进行小品的创新,让小学生融入此情境之中,对“扶不扶”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待到表演完毕后,教师可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并提炼出有用的观点,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小学生要保持助人为乐的态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在互动的过程中就实现对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紧紧抓住与学生互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对思想品德观点的灌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他人,请每个同学都表述一下。”然后学生们都众说纷纭,然后教师把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述,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应强调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取长补短,都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随之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表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每个观点,并将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并对做此行为的小学生进行表扬,以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三、小结
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且思想意识正在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正确选择。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積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优化课程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俊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小学时代,2014,(04):47.
[2]杨继红.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78.
[3]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28-88.
[4]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01):207.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创新
一、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一门辅助性课程,学不学习都一个样。教育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都应用于语、数、外三门课程上,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高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思想和认知上的不成熟,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很少,一般一周只有一个课时,可见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当低,是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未做好表率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行为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现阶段是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其行为或语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不具有独立的思维。但是,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师未做好表率作用,言语、行为都有失规范性,甚至还出现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是思想品德缺失的表现,会对小学生的心灵和精神造成影响,会效仿教师的行为,进而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三)教学方式存在滞后性
对思想品德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教学方式。在现代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滞后性,依旧保持着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已构不成吸引力,致使教学效率大大下降。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记忆知识点,小学生对有的知识根本不理解,并未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来优化课堂结构。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课堂实践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学生课堂实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品德意识的提升。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置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小学生可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完善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
(二)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内容生活化的体现,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更具高效性和高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生活情境来启发小学生,激起小学生的正义感,当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或雷同的场景时,小学生能懂得如何应对,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人们最为关注的“扶不扶”问题,成为现代社会最具争议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演出马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让小学生进行小品的创新,让小学生融入此情境之中,对“扶不扶”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待到表演完毕后,教师可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并提炼出有用的观点,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小学生要保持助人为乐的态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在互动的过程中就实现对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紧紧抓住与学生互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对思想品德观点的灌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他人,请每个同学都表述一下。”然后学生们都众说纷纭,然后教师把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述,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应强调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取长补短,都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随之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表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每个观点,并将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并对做此行为的小学生进行表扬,以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三、小结
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且思想意识正在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正确选择。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積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优化课程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俊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小学时代,2014,(04):47.
[2]杨继红.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78.
[3]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28-88.
[4]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