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思想的经济学原理与实践应用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古至今,粮食问题一直事关国计民生,尤其在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农业振兴则朝代繁荣,农业衰败则政权垂危。而在诸多粮食问题中,粮食价格的稳定又尤为突出,历朝历代统治者和人臣都为粮价稳定付出过心血。对常平仓制度的经济学原理研究,学术界著文浩繁,观点甚多。李维林(2008)从政治经济学观点出发,比较分析了范蠡的平粜法和李悝的平籴法之异同,认为范蠡和李悝都从感性层面认知到了“价值规律”的存在,但范蠡承认“价值波动”,而李悝则更强调粮价促“平”——政府干预;朱国宏(1995)利用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原理,分析了赵卞的“准予粮食加价售出”举措中蕴含的供给定理。
  关键词:粮食 常平仓制度
  1 常平仓思想理论渊源
  1.1 范蠡的平粜法
  范蠡在越国推崇平粜法,他提出的平粜法主要是: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1]。”。由于粮食的价格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会随着农业的增收与歉收而波动。当粮食的价格低于每石二十钱时,就会损害农民利益。当粮食的价格高于每石九十钱时,就会损害商人利益。如果农民利益受损,农田就会没人愿意种,就会变得荒芜,农业产量就会下降。如果商人的利益到损害,货物将会难以流通。如果粮食价格被控制在每石三十至八十钱之间,农民和商人的利益都会得到保障。
  1.2 李悝的平籴法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他认为籴的价格过高会伤害市民的利益,价格过低会伤害农民的利益[2]。不论粮食的价格过高还是过低,它对国家的破坏都是相同的。要想成为一个治理国家的能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李悝认为,丰收之年,粮价过低,就会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入不敷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影响农业生产,来年可能就会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缴纳赋税,从而使政府变得非常的贫穷。当遭遇灾荒时,粮食价格就会变得非常的高,因为城镇居民不生产粮食,由于粮价非常高,他们就会买不起粮食,导致生活变得非常困难,人心就会离散。因此,粮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经济发展。这种盈余补不足的办法既不伤害农民的利益,又不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不但稳定了经济,而且巩固了社会。
  1.3 常平仓的正式提出和实施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3]。”当时担任大司农中丞的耿寿昌主张在边疆地区修建粮仓,当粮食价格过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并储存粮食,用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当粮价过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粮食,从而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这种粮食储备制度称为常平仓。
  范蠡的平粜法和李悝的平籴法促进了常平仓制度的产生。常平仓有平粜法和平籴法的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价、保护农民和平民老百姓利益的作用外,还有建立了国家战略粮食储备制度、维护边疆稳定的功能。耿寿昌建立的常平仓制度,成为之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的对象。常平仓制度不仅在中国有较深的影响,而且影响到了国外。
  2 常平仓思想的经济学原理
  2.1 供求原理
  供给原理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随着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那么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那么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需求定理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随着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如果该商品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当风调雨顺时,农业增收,由于供给弹性,市场上粮食供应增加,相应的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农民入不敷出,这时市场上就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相反,当遭遇旱灾等自然灾害时,粮食就会减产,市场上供应的粮食就会减少,这时由于供求定理起作用,市场上的粮食供应减少,相应的粮食的价格就会提高,老百姓就会买不起市场上的粮食,就会出现“谷贵伤民”的现象。所以,常平仓的主要功能就是运用供求定理来平衡市场上的粮食的价格。当市场上的商品价格过低时,就以高于市场价格回购商品,从而在减少市场供应的同时,让商品价格恢复升高,恢复到正常水平;当市场的商品价格过高时,就将已经存储的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增大市场供应的同时,降低商品价格。
  2.2 政府干预理论
  追溯到常平仓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范蠡的平粜法、李悝的平籴法,还是西汉时期的常平仓,它们都遵从着一个基本原则,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要想市场平稳发展,国家必须要实施宏观调控,但是这个调控不能以破坏市场为代价。另外一个共同点是它們运用市场上的经济手段,即粮食的供求关系来起到控制粮价的目标,而不是运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
  这说明当时的设计者们已经认识到市场对经济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采用宏观经济手段来调控经济,但这种宏观调控手段不能否认市场的作用。这种认识即便是放到现在,仍然是正确的,社会资源由市场分配仍然是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自身的问题,比如说市场失灵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宏观调控要想平稳的运行就要求政府必须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更好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3 “常平仓”思想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应用
  3.1 华莱士《农业调整法》
  在1929-1933年美国大危机期间,当时担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偶然读到了一篇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而这篇论文的作者是一名中国人,名字叫陈焕章。他在这篇博士论文提到了中国的“常平仓”,于是华莱士认识到这篇论文将会对美国经济起到复苏作用,所以华莱士就把常平仓制度引入了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帮助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华莱士的《农业调整法》的内容如下:农业稳定是制定农业法律的前提,美国农场主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都很重要。要想同时保护双方的利益,常平仓制度就要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美国式的常平仓体系功能健全,而这个功能可以同时保护美国农场主和消费者的利益。常平仓制度实施一开始,华莱士就把保障美国的粮食供应摆在了第一位,而且他还优先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例如,美国政府会根据当时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来制定农产品的供给量,由于农产品的需求量是和农场主生产力是互相适应的,所以农场主会根据当时农产品的需求量来制定本农场的生产数量。这样,市场上的供给量才会匹配需求量,生产过剩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政府愿意为那些按照政府规划进行生产的农场提供常平仓贷款,这会让农场主愿意按照政府规定的限额进行生产。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农场主就会执行政府的常平仓计划,从而能够保证常平仓制度的顺利实施。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农业调整法》的核心是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这种制度也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从1929年开始,常平仓思想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国家干预的形式,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使其供给量与需求量相匹配。稳定的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2 新冠疫情之下的中储粮
  中储粮,中国储备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成立于2000年。中储粮以粮油存储,而且还对中央储备粮、储备油实施监控,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常平仓”。2020年新冠疫情对整个湖北省的经济冲击很大,尤其是在农产品供应方面。但是顺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储粮在全国布局了980多个直属粮库和分库,还有1万多个委托收储库点,库存充裕,成为确保粮油供应安全的坚固防线。其中,集团公司在湖北省内布局了16个中储粮直属库和800多个政策性粮库,其保管的中央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可以确保全湖北6000多万人口半年以上的供应。作为承担粮食应急保供重要任务的中央企业,中储粮集团公司发挥垂直管理体系全国布局、政令畅通、高效协同、迅速响应的优势,从集团到所属企业做好应急保供预案。疫情面前,各地直属企业做到疫情期间销售价格与春节前保持一致,坚决不涨价,带头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为进一步解决南方部分地区饲料加工用粮紧张问题,2月7日至11日,国家下达了296万吨一次性储备玉米销售计划,中储粮集团公司积极发挥全国布局的调控网络优势,就近就便确定销售库点,避免了跨区域运输造成的物流困难,为饲料加工企业快速提供粮源,充分体现了中储粮集团公司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中储粮集团公司加大政策性粮食投放和中央储备粮轮出销售,从1月底至2月24日,累计销售原粮350多万吨,及时为各地加工企业提供原粮保障,积极履行“大国粮仓”的责任担当。
  中储粮集团公司稳定市场的任务还包括向主要饲料加工企业供应原料。
  中储粮集团公司作为新时代的“常平仓”,在整个新冠疫情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疫情期间的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产品价格就会上升,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中储粮就会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农产品,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在粮食收购方面,主动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帮助农民提高种粮积极性,稳定农产品的供给。由此可以看出,中储粮集团公司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现代常平仓[5]。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118.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24-1125,1141.
  [3] 李維林.范蠡平粜法与李悝平籴法比较的经济学分析[J].东岳论丛,2008(3):123-126.
  [4] 罗斯福.罗斯福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白宇飞.中储粮集团资金管控体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张庆贺:(1996.02—),男,汉,河南商丘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财税史。
其他文献
充分利用蝎野生特性,根据黄土高原丘陵地区气温、湿度等条件,人工制造适宜蝎生长、繁殖、冬眠的环境,并对蝎天敌进行人工干涉,投喂饲虫,提高产量,探索养蝎新方法,以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思路。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联合研制的期刊评价报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简称《WJCI报告》)发布。《眼科新进展》杂志已被《WJCI报告》收录。《WJCI报告》基于引证数据的“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WAJCI)”和基于网络使用数据的“网络影响力指数(WI)”构建了新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全面反映了期刊质量、信息量、办刊历史及其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学术活动的影响力。该报告构建了新的期刊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综合地评价了科技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也为全世界所有被压迫民族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解放之路。陈独秀、李大钊等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是《每周评论》的创始人和主要撰稿人,他们对十月革命的认知经历了从疑惧、关注、总结再到实践的演变过程,这既反映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知俄国十月革命价值之过程中的曲折性,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择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为提高我国科研实力、引导高校内涵式发展,文章运用K-Means聚类方法研究我国“双一流”高校整体的科研成果质量水平,并建立Logistic模型探究科研资源投入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我国“双一流”高校的整体科研成果质量水平呈金字塔形结构,杰出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投入、团队合作力和科研队伍建设可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质量的提升,地区经济实力与科研成果质量无显著关系。该研究结果为“双一流”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甲辰大赦(1904年)后开放戊戌党禁,蜇伏上海商界多时的张元济北上赴京任职,但因慈禧太后对"戊戌党人"仍抱有成见,他被投闲置散后断然南返.宣统即位,他寻机再返政坛参与清末教育新政,通过中央教育会的召开,再度亲历晚清政坛的腐败混乱,故就此打消继续参政的念头.然而他终将庞大的高端政、学资源引入教育与实业的融合发展之中,迅速在晚清民国出版领域开出一方广阔天地,立下了在民国政学商界纵横裨阖的安身立命之基.
为解决信息系统集成中集成与功能矛盾且发展有失平衡性的问题,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本文以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及软件开发为对象进行研究,提出信息系统集成设计目标及现存问题并简单分析具体的集成技术与开发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为了探明养殖场粪污处理工艺对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去除效果,选取天津市不同畜种且具有典型处理工艺的养殖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养殖场粪便和污水样品中5类13种ARGs和intI1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目标ARGs和intI1在畜禽粪便和污水中普遍存在(10-7~10-1),猪、鸡和牛3种养殖场粪便中喹诺酮类ARGs的相对丰度最低(10-7~10-5),四环素类和磺胺类ARGs的相对丰度较高,分别
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主要围绕高水平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模式,从实训中心功能定位和方案布局、具体实施途径、预期建成目标等3个方面阐述,探索创新实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信息化平台、实施高水平应用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建成与之匹配即“产、学、研、培、赛、证、创”七位一体的智能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建筑业因流动性大、聚集性强等特点易受突发事件影响,因此对突发事件对建筑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十分必要。首先,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建筑企业综合影响评价体系,进行压力-状态-响应层指标的确定;其次,建立物元评价体系和经典域及节域物元,确定评价体系中各影响等级之间的关联度,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得出综合影响程度;最后,以安徽省建筑业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筑业2020年度受突发疫情影响程度为一般级。经论证模型具备合理性,可为研究建筑企业受突发事件的具体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康有为提及的北宋人物不一而足,对周敦颐却格外关照,以至于将其奉为宋学的开山.事实上,康有为不仅提升周氏的地位,而且从不同维度解读、诠释其思想.正是这个原因,康有为对周敦颐思想的解读影响了其自身思想的建构,却直观呈现了周氏思想的近代视界.从思想来源、传承谱系和传承影响等维度入手,揭示康有为对周敦颐思想的多维诠释,既可展现周敦颐在近代哲学中的命运,也有助于体悟康有为的国学理念及其对宋明理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