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六年。在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存在许多困惑,这些促使我对教学实践不断地思考。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要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
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例如:过去我们语文课搞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以前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有了明确的学生观,我在教学中,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单纯的文学课,而是在首先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中,充满激情地学习语言,学好语言。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然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我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思想上犯了错误、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能洞悉这一切,并且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教训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赐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诚、尊重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和帮助、知识的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解。
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时代发展对每个教师提出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再把语文教学仅仅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将之视为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这是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师已经明确了的。以人教人,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愿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追求。
(作者单位:843304新疆阿拉尔市十三团红桥中学)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要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
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例如:过去我们语文课搞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以前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有了明确的学生观,我在教学中,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单纯的文学课,而是在首先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中,充满激情地学习语言,学好语言。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然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我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思想上犯了错误、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能洞悉这一切,并且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教训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赐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诚、尊重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和帮助、知识的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解。
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时代发展对每个教师提出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再把语文教学仅仅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将之视为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这是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师已经明确了的。以人教人,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愿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追求。
(作者单位:843304新疆阿拉尔市十三团红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