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拉克正在经历一个多事之冬。2011年12月18日,最后一批驻伊美军离开伊拉克——团聚,是美国政府和大兵送给亲人们最好的圣诞礼物。美军欢天喜地地回家“过年”,伊拉克人的好日子却并未开始。
而且,美国人前脚刚走,伊拉克的政治争斗就展开了。
教派争斗如故
旗帜降下、行李打包、美军基地关闭。12月18日,500名美军从伊拉克撤出,进入科威特境内。饱受战争创伤的伊拉克民众如释重负,他们兴高采烈地走上街头,欢庆美军离去。
一个旧的伊拉克毁灭了,然而,一个新的世界并未建立起来。巴格达隆隆的炮声告诉人们,欢庆为时过早,期待中的那个“自由、民主”的新世界,远未来到。
10万伊拉克人、4500名美军士兵的生命代价没改变什么,伊拉克依然是恐怖袭击、政治争斗和民生凋敝的调调,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盈余残破不堪。
美军撤军的第2天,伊拉克司法部门就对逊尼派领导人、伊拉克副总统哈希米发出了逮捕令。而什叶派穆斯林领导人、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对此表示支持。这令什叶派和逊尼派领导之间的争端浮出水面。
根据伊拉克内政部的消息,逮捕令的名义是涉嫌参与恐怖活动。
内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出示了3名恐怖嫌疑人的供词,其中两人为哈希米手下保安人员。供词说,哈希米事前获悉或指使嫌疑人实施数起恐怖活动,包括路边炸弹袭击和针对安全部队人员的袭击。
哈希米将马利基比作萨达姆,他表示,“萨达姆的许多行为如今正不幸地由马利基来执行。”哈希米说,虽然伊拉克是一个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组成的联合政府,但马利基的什叶派几乎控制了政府内所有的重要部门,而且得到了伊朗和美国双方的支持。
教派和政治势力争斗是伊拉克的“传统”,驻扎在此的美国人,九年间可说是培养了一群听话的人,但并没有消散这些人争权夺利的欲望,也没能培养出讲民主的政治家。
副总统哈希米和总理马利基内斗之际,巴格达于12月23日发生了15起连环爆炸袭击案,伊拉克官方统计表明,当天的连环爆炸至少造成6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死伤者大部分都是什叶派穆斯林。
尽管案件还在调查中,但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一场有计划、目的明确、来自伊拉克内部而非“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行动。自觉什叶派穆斯林饱受伤害的总理马利基,干脆直接说,这场袭击带有“政治动机”。矛头直指被自己“迫害”的逊尼派。
萨达姆执政期间,伊拉克什叶派一直备受打击和迫害,其主要领导人被迫长期流亡伊朗,受到伊朗的庇护。战后,特别是萨达姆被处死之后,什叶派回国参政,并通过积极参加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首次多党议会选举,一举成为伊议会和政府中的主导力量。
9年伊战,没起到调和教会以及民族矛盾的作用,反而让争斗在如今变得更为激烈。
政府只会喊口号
巴格达坎迪医院的年轻女医生卢布纳?纳吉经历过伊拉克教派冲突最严重的时期,她说,2006和2007年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当时纳吉在巴格达大学学医,学校里的许多教授都莫名其妙地被人杀死,只因他们和凶手属于不同的宗教派系。
“我这么说可能会有点超现实的感觉——每天上学,然后安全地回家竟然成了一个挑战,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可能连学业都完成不了。”
毕业后,纳吉幸运地找到了工作。在当下的伊拉克,政府是最大的雇主,它吸收了40%的劳动力,纳吉就属于为政府工作的“幸运儿”。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驻巴格达办事处的彼得?巴切勒称,很多伊拉克年轻人很清楚战争、暴力和经济制裁的含义,在这种背景下,就业机会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所以不少年轻人愿意给政府效力,因为这至少是一个安全的所在。
伊拉克政府曾多次表示,将大力发展私营部门扩大就业。在美军撤出伊拉克前后,总理马利基还曾要求相关部门官员,除了保证国家安全之外,还要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力度,以期盘活经 济发展,但这个要求,就像是“画饼充饥”。
彼得.巴切勒认为,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在美军撤离后成了伊拉克政府的一个“定时炸弹”。在他看来,留在伊拉克的年轻人们要么选择加入武装组织,要么进入政府机关,只有两条路。
而对那些想离开伊拉克的年轻人来说,政府的行政效能低下和管理失策,实在让他们不能忍受。
不少抱怨都集中在了公共服务上,比如因为电力短缺,伊拉克人一天只有几个小时能使用电力;数百万人缺乏干净的饮用水;30万人从没进过学校学习;普通医院设施简陋。
纳吉说:“政府无能,不关注我们的利益。我们每天都在和药品短缺做斗争。”
另外,有数十万的伊拉克人为躲避战火离开了他们祖辈生活的城市,在国内各处,甚至国外流浪,美军撤走后,乡愁令他们渴望回到故乡。
但政府只会让他们安居在难民营,目前伊拉克有将近50万人住在难民营里。一位名叫贾巴尔的难民有点愤怒地说,他们屡次想回到家乡,政府也给了承诺,帮助他们建造被毁的房屋,却一直没见实际行动。“美军一走了之,而政府只会喊口号”。
人民对未来一无所知
联合国一项数据调查显示,每3个年轻人当中就有1人想离开祖国,不过很多接受采访的伊拉克人却说,这一数字太过保守。
伊拉克人都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原因是,在这个根本谈不上什么“中东民主标杆”的国家,他们对未来一无所知,看不到希望。
穆罕默德?贾布里是一名25岁的建筑设计师,是伊拉克的中上层阶级。贾布里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过着比一般人相对舒适的生活,却依然迫切希望能够离开伊拉克,到其他国家去谋生。
两年前,完成他在约旦大学的学业后,贾布里返回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并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
他的公司赢得了巴格达最大酒店拉士德酒店的重建合同招标,“钱景”可期。这一度让贾布里十分满意。他经常开着崭新的运动轿车和新婚妻子兜风,还计划到外国度蜜月。
但最近他考虑得最多的事,是彻底离开伊拉克。在他看来,伊拉克脆弱的政治媾和,在美军走后面临崩溃的危险。“我认为很快就会有内战了,”他坦率地讲,“我想走,想回到约旦。”
和贾布里一样,马西尔?拉希德也有类似的想法。从南部城市巴士拉来到巴格达求学后,他发现,最近几年伊拉克年轻人的担心出现了变化,从最初害怕美军扩大战争,发展到质疑伊拉克政府内部出现新的争端。马利基和哈希米的政治内斗,就是鲜明的例子。
“我们厌倦战争,希望前进和重建,但是政府不给我们机会。”贾布里失望地表示说,这是他和不少年轻人考虑离开祖国的重要原因。
“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对未知的恐惧是最可怕的事情。”贾布里这么认为。
美军长达9年的驻留,也没能改变伊拉克的经济状况,反而令经济走到了更困难的时期。
25%的伊拉克人生活在每天2美元的贫困线以下。19岁的巴格达地摊摊主阿里?哈桑说,美军撤走后的局势可能会比以前安全,“但是我却不能在安全的环境里养家糊口。”
而且,美国人前脚刚走,伊拉克的政治争斗就展开了。
教派争斗如故
旗帜降下、行李打包、美军基地关闭。12月18日,500名美军从伊拉克撤出,进入科威特境内。饱受战争创伤的伊拉克民众如释重负,他们兴高采烈地走上街头,欢庆美军离去。
一个旧的伊拉克毁灭了,然而,一个新的世界并未建立起来。巴格达隆隆的炮声告诉人们,欢庆为时过早,期待中的那个“自由、民主”的新世界,远未来到。
10万伊拉克人、4500名美军士兵的生命代价没改变什么,伊拉克依然是恐怖袭击、政治争斗和民生凋敝的调调,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盈余残破不堪。
美军撤军的第2天,伊拉克司法部门就对逊尼派领导人、伊拉克副总统哈希米发出了逮捕令。而什叶派穆斯林领导人、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对此表示支持。这令什叶派和逊尼派领导之间的争端浮出水面。
根据伊拉克内政部的消息,逮捕令的名义是涉嫌参与恐怖活动。
内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出示了3名恐怖嫌疑人的供词,其中两人为哈希米手下保安人员。供词说,哈希米事前获悉或指使嫌疑人实施数起恐怖活动,包括路边炸弹袭击和针对安全部队人员的袭击。
哈希米将马利基比作萨达姆,他表示,“萨达姆的许多行为如今正不幸地由马利基来执行。”哈希米说,虽然伊拉克是一个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组成的联合政府,但马利基的什叶派几乎控制了政府内所有的重要部门,而且得到了伊朗和美国双方的支持。
教派和政治势力争斗是伊拉克的“传统”,驻扎在此的美国人,九年间可说是培养了一群听话的人,但并没有消散这些人争权夺利的欲望,也没能培养出讲民主的政治家。
副总统哈希米和总理马利基内斗之际,巴格达于12月23日发生了15起连环爆炸袭击案,伊拉克官方统计表明,当天的连环爆炸至少造成6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死伤者大部分都是什叶派穆斯林。
尽管案件还在调查中,但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一场有计划、目的明确、来自伊拉克内部而非“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行动。自觉什叶派穆斯林饱受伤害的总理马利基,干脆直接说,这场袭击带有“政治动机”。矛头直指被自己“迫害”的逊尼派。
萨达姆执政期间,伊拉克什叶派一直备受打击和迫害,其主要领导人被迫长期流亡伊朗,受到伊朗的庇护。战后,特别是萨达姆被处死之后,什叶派回国参政,并通过积极参加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首次多党议会选举,一举成为伊议会和政府中的主导力量。
9年伊战,没起到调和教会以及民族矛盾的作用,反而让争斗在如今变得更为激烈。
政府只会喊口号
巴格达坎迪医院的年轻女医生卢布纳?纳吉经历过伊拉克教派冲突最严重的时期,她说,2006和2007年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当时纳吉在巴格达大学学医,学校里的许多教授都莫名其妙地被人杀死,只因他们和凶手属于不同的宗教派系。
“我这么说可能会有点超现实的感觉——每天上学,然后安全地回家竟然成了一个挑战,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可能连学业都完成不了。”
毕业后,纳吉幸运地找到了工作。在当下的伊拉克,政府是最大的雇主,它吸收了40%的劳动力,纳吉就属于为政府工作的“幸运儿”。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驻巴格达办事处的彼得?巴切勒称,很多伊拉克年轻人很清楚战争、暴力和经济制裁的含义,在这种背景下,就业机会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所以不少年轻人愿意给政府效力,因为这至少是一个安全的所在。
伊拉克政府曾多次表示,将大力发展私营部门扩大就业。在美军撤出伊拉克前后,总理马利基还曾要求相关部门官员,除了保证国家安全之外,还要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力度,以期盘活经 济发展,但这个要求,就像是“画饼充饥”。
彼得.巴切勒认为,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在美军撤离后成了伊拉克政府的一个“定时炸弹”。在他看来,留在伊拉克的年轻人们要么选择加入武装组织,要么进入政府机关,只有两条路。
而对那些想离开伊拉克的年轻人来说,政府的行政效能低下和管理失策,实在让他们不能忍受。
不少抱怨都集中在了公共服务上,比如因为电力短缺,伊拉克人一天只有几个小时能使用电力;数百万人缺乏干净的饮用水;30万人从没进过学校学习;普通医院设施简陋。
纳吉说:“政府无能,不关注我们的利益。我们每天都在和药品短缺做斗争。”
另外,有数十万的伊拉克人为躲避战火离开了他们祖辈生活的城市,在国内各处,甚至国外流浪,美军撤走后,乡愁令他们渴望回到故乡。
但政府只会让他们安居在难民营,目前伊拉克有将近50万人住在难民营里。一位名叫贾巴尔的难民有点愤怒地说,他们屡次想回到家乡,政府也给了承诺,帮助他们建造被毁的房屋,却一直没见实际行动。“美军一走了之,而政府只会喊口号”。
人民对未来一无所知
联合国一项数据调查显示,每3个年轻人当中就有1人想离开祖国,不过很多接受采访的伊拉克人却说,这一数字太过保守。
伊拉克人都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原因是,在这个根本谈不上什么“中东民主标杆”的国家,他们对未来一无所知,看不到希望。
穆罕默德?贾布里是一名25岁的建筑设计师,是伊拉克的中上层阶级。贾布里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过着比一般人相对舒适的生活,却依然迫切希望能够离开伊拉克,到其他国家去谋生。
两年前,完成他在约旦大学的学业后,贾布里返回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并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
他的公司赢得了巴格达最大酒店拉士德酒店的重建合同招标,“钱景”可期。这一度让贾布里十分满意。他经常开着崭新的运动轿车和新婚妻子兜风,还计划到外国度蜜月。
但最近他考虑得最多的事,是彻底离开伊拉克。在他看来,伊拉克脆弱的政治媾和,在美军走后面临崩溃的危险。“我认为很快就会有内战了,”他坦率地讲,“我想走,想回到约旦。”
和贾布里一样,马西尔?拉希德也有类似的想法。从南部城市巴士拉来到巴格达求学后,他发现,最近几年伊拉克年轻人的担心出现了变化,从最初害怕美军扩大战争,发展到质疑伊拉克政府内部出现新的争端。马利基和哈希米的政治内斗,就是鲜明的例子。
“我们厌倦战争,希望前进和重建,但是政府不给我们机会。”贾布里失望地表示说,这是他和不少年轻人考虑离开祖国的重要原因。
“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对未知的恐惧是最可怕的事情。”贾布里这么认为。
美军长达9年的驻留,也没能改变伊拉克的经济状况,反而令经济走到了更困难的时期。
25%的伊拉克人生活在每天2美元的贫困线以下。19岁的巴格达地摊摊主阿里?哈桑说,美军撤走后的局势可能会比以前安全,“但是我却不能在安全的环境里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