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民社 百里弦歌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标题,原原本本抄录四百多年前的牌坊题名,明嘉靖十年(1531),龙溪知县俞琏于县署前左右立两座牌坊,东坊名“一方民社”,西坊名“百里弦歌”。至清初,“一方名社”坊改名“清漳首邑”,“百里弦歌”坊沿用。现在,两座牌坊均已不存,但“百里弦歌”成为当地的地名。这一迷人的名称,洋溢浪漫意味,不知令多少多愁善感的男女为之神往?其实,这八个字,主要包含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及典故,并无多少浪漫成分。
  坊里乡社民所居
  “昔先王之建国也,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国制乃立。今郡县为制,内而称坊、称厢、称隅,外而称乡、称都、称里。”(见《大明漳州府志·户纪》。分封制时代,城乡区划已很明晰,彼此呼应,良性互动。到郡县制时代,城乡辖区称谓已趋定型,城内布局也有定制。先说城内建置,城中央是官署,以官署为轴心,辐射纵横干道,直通城门。纵横交错的干道与城墙框出城的局部区域,即称厢或隅。每厢又分割为若干小方块,称方(后写做坊),每个方都有一个名字,如树德坊。封国时代,方的四周高筑围墙,是奴隶集中营,实行军事化管制。到郡县制,方为平民聚居区,管制较前宽松,但仍然四周围墙,正中开门,实行宵禁,这就是坊里制度。方內居民都有土地公庙,称社。社,原意即土地神。到宋代,商业经济大繁荣,势不可挡地冲击封闭的坊里制度。城内主要干道两边的围墙率先被洞开,成为毗邻的铺面,形成商街,便于买卖双方的交易,“街坊”一词由此诞生。“一方民社”所要表达的大概是城中居民井然有序,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牌坊的形成也与坊里制度有关,要了解牌坊,得从谤木说起。谤木,相传是尧所创立的,“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见《后汉书·杨震传》)。先秦时代,国王立木于王宫门前、城门边或十字路口,任人书写政治的缺失,称为“谤木”。原本是当政者用来收集坊间與情的,通常柱头贯穿十字木板,类似现代路岔指示牌,古人称桓表,古音如漳州方言“和表”,俗名交午柱头。原为统治者倾听民情的设置,之后的官府以此作标志物,即在官署前左右各立桓表,标榜治政清明。桓表经历代传承,揉合多种文化元素,演进出多种形制,主要分为单柱和联柱两大类。单柱桓表(和表)逐步演变出华表、望柱、经幢等,虽说构造是单体柱,但在矗立时,都是成偶数对称排列;联柱类即偶数柱联体构造成门洞,或排柱联体构造成门洞和门楼,如乌头门、衡门、棂星门、牌坊、牌楼等。不管发展演化成什么形制,其源头都可追溯到桓表(和表)。从这一点来说,漳州方言将牌坊称作“和表”,是地道的原始名称。
  本文开头言及的知县俞琏在县署前左右立牌坊,正是仿效古制而作的。只是明代所立的桓表(和表)不是单柱,而是双柱加横枋(额枋),俗称乌头门,也叫衡门,雅称绰楔。这种形制秦汉已大量出现,专门作为旌表的标志物,立在被旌表者所居住坊的坊门口。如在额枋上叠架斗拱,承托屋顶,就成为牌坊(亦称牌楼)。随着坊里制的消失,牌坊坊名取代了坊里名称,成为该地段地名,百里弦歌地名的由来正是如此。
  礼乐教化伴弦歌
  百里弦歌,位于闽南师范大学北围墙(原县署与县学之间),现成小胡同,原应为县前横街。明代,有“司牧”坊立于县署门前,嘉靖十年,俞琏撤司牧坊,改立两坊。东坊名“一方民社”,西坊名“百里弦歌”。龙溪人林魁为此写下记文,感叹“君子劳心以治人”。
  百里,古代诸侯封地疆域,后指一县的辖地,成为县的代称。弦歌,指礼乐教化。典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教材。孔子到鲁国武城,听到子游用弦歌之声教化人民,初觉大才小用。子游回话说,以前老师曾说过,君子领悟礼乐精神就会有仁爱之心,爱惜所有人;小人感悟礼乐精神也会明白道理,服从管理。孔子听后,马上收回自己刚刚发出的疑问,当场赞成子游以礼乐教化人民的做法。孔子的表态,并非应景的客套,孔子身处逆境时,也是亲身践行礼乐教化的举措。《孔子家语·在厄》记载:“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止。”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传播周礼制度,被拒之门外,穷途末路之际,甚至到了断粮七日的绝境,孔子依然“慷慨讲诵,弦歌不止”。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礼乐精神,成为儒家入世而为的经典,被奉为施政者的理想境界。由此,弦歌成为出任邑令之典。“百里弦歌”这一典雅的地名,以其独特的魅力延用四百多年,虽历经近五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仍然蕴含令人迷离神往的韵味。


  龙溪县署陈公碑
  清初,在两坊之间,县署大门西偏立“陈公祠”。陈公,即陈世仪,字抑之,出自浙江海宁望族,监生。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任海澄知县,后又兼任龙溪知县,任知县时间长达13年。陈世仪治理能力超强,在当时旗人及武官占强势的环境中,能主持公道,为恢复汉儒文化和保护两县士农工商的生存权益,做了许多好事正事,“励精图治,一时善政、善教,如惠我民者,既周且渥。”(语见碑记)得到官民一致的称颂。康熙四十六年(1707),官民齐心协力,在龙溪县衙大门西侧为陈世仪建生祠,立功德碑。碑文称赞陈公“政简而有体”,海澄、龙溪两县在其治下,“政洽人和,颂声四溢”。陈公功德碑及碑亭幸存至今,亭中陈公功德碑立于康熙四十六年。现龙海境内,已发现另有两通陈世仪功德碑,一在海澄镇树兜社,康熙四十七年,由陈世仪主持修建树兜桥,为此项工程而立的《邑侯加弌级陈公重建树兜桥功德碑》,碑体高大,匠工精致,碑文历历在目。一在海澄埭内村,碑额《邑侯陈公功德碑记》,碑文记录陈世仪修城隍庙、社稷坛、山川坛、寿春宫(东岳庙)等等,最大的功德是,“准免甲内一应杂泛差役,判案永据。”这一善政,给刚刚经历残酷战乱的百姓以休生养息的机会,百姓感恩戴德。《海澄县志》为陈世仪立传,评其“精明强干,锐意兴除。法令修明,民鲜有敢犯者。”并录有一则故事:陈世仪刚上任时,暗访得知,驻扎本地的清军占据浮宫等渡口,向过往平民、商贩强索过路费,百姓苦不堪言。陈知县便带随从,乔装扮成民轿过渡,清军士卒果然蛮横索要,甚至要砸烂轿子,陈世仪从轿中出来,命随从拿下清军士卒,捕送帅府处治,主帅在确凿证据面前,无法辩护,恼怒之下,撤回所有关卡,当地百姓由此摆脱一道沉重负担。陈世仪名声传遍漳南一带,后被列入名宦。陈世仪家世显赫,坊间盛传海宁陈府与清皇室的传奇故事。
  现存的三通陈世仪功德碑,是清初漳州历史的宝贵文献,特别是龙溪县署前陈公碑,更具有重要文化价值。该碑亭和碑,原地幸存至今,实属侥幸。这几乎是龙溪县署现存唯一的原始物证,也是龙溪县治权威性坐标。龙溪县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历史长于漳州的历史。但是,有关龙溪县的文化符号稀少得如凤毛麟角。数以百万计的龙溪籍侨胞、台胞,多年来苦寻龙溪县的遗迹而无果,不胜感慨。陈知县功德碑正是龙溪县的灵魂所在,保护好碑亭及碑,相当于维系了龙溪县的一缕文脉,功德无量。若能于原址重建“一方民社”和“百里弦歌”坊,使之与碑亭相得益彰。届时,人们会惊喜百里弦歌不仅有迷人的好名字,还蕴藏着龙溪县重要文物和文化根脉。

其他文献
摘 要:巴黎作为二战前世界文明中心和艺术发源地而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齐聚于此。日本自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以来,不断有学者和普通民众满怀憧憬与向往奔赴巴黎,一度掀起一股浪潮。而就在人们沉浸耽溺于美好的“巴黎梦”中不愿醒来之时,金子光晴以其冷静而又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欲望都市”为人们创造的虚假表象,揭露并批判了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面具下的丑恶现实,呼吁被欺骗者觉醒。其
1.简洁切题的短语(三要素: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处理结果),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2.题名用词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不使用非公识、非公用、非熟知的符号、简称、缩写、商品名等,题名中的外文人名用原文,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一般不使用标点。
期刊
作者简介:  薛立祥,无锡工艺学院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山水畫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艺术》杂志编委。
期刊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定于2010年10月14~1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值本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召开之际,召开《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编委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的“世说体”文献,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世说新语》《儿世说》等文献,呈现出了各具特色、范围广阔且年代前后相继的少年儿童形象。《世说新语》中的魏晋早慧儿童群像,能言善辩、雅好文才、角色意识强、气质出众且重情修德、富有个性。《儿世说》中后代神童,践行孝道、穷力学经、仁厚诚信。这两类儿童群体由于所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了形象上的显著差异。此外,两部文献本身迥异的创作背景
在郁郁葱葱的芝山山麓,有一幢熠熠生辉的红楼,那就是“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那是1932年的春天,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后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一幢西式砖石结构的小楼,外观是大红的闽南红砖与白色西式木窗,一楼门廊外饰为花岗岩罗马柱,整座以红色为基调的小楼在高大绿色乔木的掩映下更显光彩夺目。  历史不会忘记,1932年4月,中央苏区已经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为了更好地调动敌人展开新的
期刊
本刊采用远程稿件采编系统进行投稿、查稿等,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作者投稿:登录小刊网站下载模版,使用模版编辑稿件,登陆在线投稿系统,按操作提示投稿。原则上不再受理邮寄稿件和Email稿件。
期刊
2021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八点。  屋外,中秋之夜。屋内,独自一人。  从漳州市台商投资区抗疫回来三天,居家隔离。总觉得,有千言万语想说,有千头万绪想捋。只是感触太多,竟不知从何写起。  当我看到网络上《“疫”散终有时,大爱驻人间》《最新!台商区完成两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均为阴性!》等文章与报道时,内心波澜起伏,不禁热泪盈眶。不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有什么风险,而只因那一夜,我踏上那
期刊
漳州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绚丽缤纷。  最早是橙色的炮仗花把春天唤醒了,它们在每一个角落,一串串地把春天点亮。接着,油菜花为乡村的田野披上流光溢彩的金色,成片的桃花和李花把山野装扮成粉白相间的图画,而田间地头那些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白色蟹钳草、紫色藿香蓟、黄色苦菜花、粉色酢浆草,彩色马樱丹,也在春光中缓缓苏醒,继而成群结队地绽开笑颜,在风中快乐地摇曳着,舞蹈着,生机勃勃地昂扬着。一畦畦整齐的草莓
期刊
“民人以食为天”。食物除去果腹之功用,便是对味蕾的牵动。要么是开启对新世界的探索,要么是对童年与故乡的重新抵达。沉洲写《闽味儿》显然是从后者的角度出发,将闽味儿分为“水之鲜”“陆之醇”和“山海之味”,细数其发源和制作方法,重温时光流转中食物被赋予的灵魂和记忆。但这《闽味儿》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路猎奇读下来,脑子里只想着什么时候再去福建。不尝到这些美食,如何算得真正抵达过闽地呢?  在《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