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语文教学学生想象能力如果没有想象,社会生活乃至个人将是黯然无光、枯燥乏味、了无意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浅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
一、导入激趣,引发想象
导入是“点睛”之笔,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导入新课的“寓教于乐”显得尤其重要,最好做到语言风趣,方式新颖,不拘一格,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我播放了五彩池奇异景色的录像,并对画面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使学生耳濡目染,仿佛置身于五彩池神奇的景色中,对五彩池奇异的景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感情朗读,想象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多读少讲。教材中那些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美文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设了情境。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能力。好《小珊迪》一文,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听老师的感情朗读,并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练读、与别人的互读,以及老师的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再次形成内心影像。学生读文的同时,也感受到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也会对小珊迪悲惨遭遇抱以同情。
三、理解词句,展开想象
理解和推敲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借此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去启发儿童的想象,学生对课文词句理解得越深透,其想象的内容就越生动、丰富。如运用《白杨》的构思去让学生练写各种树木;模仿《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写法去称赞你家乡的一种特产,这一过程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训练。
四、创设情境,放飞想象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在黑板用彩色笔勾勒出蓝蓝的天空,接着,一边播放《小小的船》这首儿歌的录音,一边在黑板贴上星星和月儿,多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这样,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引导求异,诱发想象
教学中要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不堵塞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使他们的思路别出心裁。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从逆向去剖析、求证、推理、概括、加深,以此来巩固和扩展对正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因此,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如:在困难问题面前,《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的做法,你赞同吗?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称象》中的曹冲,你佩服吗?如果是你,你还有别的方法称象吗?让学生想出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锤炼学生的思维!
六、利用插图,激起想象
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插图,为教师进行想象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直观形象。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想象,构思故事,展观景物,揭示人物内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再现画面的蕴涵。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图,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由图想象质疑,学生会提出诸个问题,也就产生了浓厚的阅读期待,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愈加强烈。通过图文结合,学生对狐狸和乌鸦本质就会真正认知。这也正是这篇课文作者的目的。
七、鼓励问题,大胆想象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学生活泼天真,脑子里充满了幻想,稀奇古怪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对此,创设适合小学生思维的氛围,优化问题,这很重要。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要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老师不同的想法。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从课题上质疑,从关键词句质疑,从重点难点质疑,从前后内容的联系上,从写作特点上,从作者意图和文章的立意上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等。
八、聆听音乐,尽情想象
音乐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浮想翩翩,教师可借助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文章结构清晰,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阅读描写水、山特点的句段,一边倾听动听的音乐,不知不觉,学生就会陶醉在音乐创设的美景情境中,仿佛亲自游览了桂林山水一般。
九、填补空白,引导补想
教材中有不少名篇佳作,常常留有“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教师可抓住这些情节中的“空白”,引导学生补想。如《赵州桥》一棵,从课文中已看出三种龙的姿态美,学生对赵州桥的美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出课文,展开大胆想象,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对龙的其他姿态进行描述,既补充了课文内容,又丰富了桥魅力的形象。
十、续编结尾,训练想象
语文有些课文结尾悬念叠生,余味无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抓住这些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补续,让学生以文章的终点为起点,构思新情节。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凡卡把信投进邮筒后,故事应怎样的发展下去呢?凡卡是死?是活?死,怎么死的?活,有会活得怎样……
十一、作文训练,激发联想
作文是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体现其创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在训练学生写作表达时,要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可利用看图作文,吸引学生想象画面内容;假想作文,诱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科幻作文特点,满足学生幻想的心理,帮助、促使他们达到那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境界;通过写童话故事,让学生想象在童话的世界里,培养学生善编童话故事的兴趣。
十二、巧拾生活,发挥想象
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并以丰富的感性认知做基础。因此,我们要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感知的重要手段;还鼓励学生广泛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浏览、调查等形式,也就是跳出小课堂到生活精彩的大课堂中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我们要力求做到扎根生活的舞台,秀出语文的精彩,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学生想象能力如果没有想象,社会生活乃至个人将是黯然无光、枯燥乏味、了无意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浅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
一、导入激趣,引发想象
导入是“点睛”之笔,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导入新课的“寓教于乐”显得尤其重要,最好做到语言风趣,方式新颖,不拘一格,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我播放了五彩池奇异景色的录像,并对画面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使学生耳濡目染,仿佛置身于五彩池神奇的景色中,对五彩池奇异的景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感情朗读,想象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多读少讲。教材中那些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美文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设了情境。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能力。好《小珊迪》一文,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听老师的感情朗读,并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练读、与别人的互读,以及老师的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再次形成内心影像。学生读文的同时,也感受到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也会对小珊迪悲惨遭遇抱以同情。
三、理解词句,展开想象
理解和推敲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借此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去启发儿童的想象,学生对课文词句理解得越深透,其想象的内容就越生动、丰富。如运用《白杨》的构思去让学生练写各种树木;模仿《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写法去称赞你家乡的一种特产,这一过程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训练。
四、创设情境,放飞想象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在黑板用彩色笔勾勒出蓝蓝的天空,接着,一边播放《小小的船》这首儿歌的录音,一边在黑板贴上星星和月儿,多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这样,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引导求异,诱发想象
教学中要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不堵塞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使他们的思路别出心裁。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从逆向去剖析、求证、推理、概括、加深,以此来巩固和扩展对正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因此,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如:在困难问题面前,《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的做法,你赞同吗?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称象》中的曹冲,你佩服吗?如果是你,你还有别的方法称象吗?让学生想出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锤炼学生的思维!
六、利用插图,激起想象
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插图,为教师进行想象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直观形象。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想象,构思故事,展观景物,揭示人物内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再现画面的蕴涵。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图,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由图想象质疑,学生会提出诸个问题,也就产生了浓厚的阅读期待,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愈加强烈。通过图文结合,学生对狐狸和乌鸦本质就会真正认知。这也正是这篇课文作者的目的。
七、鼓励问题,大胆想象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学生活泼天真,脑子里充满了幻想,稀奇古怪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对此,创设适合小学生思维的氛围,优化问题,这很重要。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要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老师不同的想法。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从课题上质疑,从关键词句质疑,从重点难点质疑,从前后内容的联系上,从写作特点上,从作者意图和文章的立意上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等。
八、聆听音乐,尽情想象
音乐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浮想翩翩,教师可借助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文章结构清晰,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阅读描写水、山特点的句段,一边倾听动听的音乐,不知不觉,学生就会陶醉在音乐创设的美景情境中,仿佛亲自游览了桂林山水一般。
九、填补空白,引导补想
教材中有不少名篇佳作,常常留有“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教师可抓住这些情节中的“空白”,引导学生补想。如《赵州桥》一棵,从课文中已看出三种龙的姿态美,学生对赵州桥的美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出课文,展开大胆想象,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对龙的其他姿态进行描述,既补充了课文内容,又丰富了桥魅力的形象。
十、续编结尾,训练想象
语文有些课文结尾悬念叠生,余味无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抓住这些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补续,让学生以文章的终点为起点,构思新情节。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凡卡把信投进邮筒后,故事应怎样的发展下去呢?凡卡是死?是活?死,怎么死的?活,有会活得怎样……
十一、作文训练,激发联想
作文是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体现其创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在训练学生写作表达时,要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可利用看图作文,吸引学生想象画面内容;假想作文,诱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科幻作文特点,满足学生幻想的心理,帮助、促使他们达到那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境界;通过写童话故事,让学生想象在童话的世界里,培养学生善编童话故事的兴趣。
十二、巧拾生活,发挥想象
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并以丰富的感性认知做基础。因此,我们要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感知的重要手段;还鼓励学生广泛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浏览、调查等形式,也就是跳出小课堂到生活精彩的大课堂中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我们要力求做到扎根生活的舞台,秀出语文的精彩,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