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张总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今传媒》的采访。1998年,你成立央视三维,开创了中国电影广告先河。2009年,央视三维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广告整合营销当之无愧的领军者。去年10周年应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央视三维有没有进行什么庆祝活动,你有没有奖励给自己点什么?
张庆永:是啊,转眼10年过去了。对于我个人来说,应该是感慨、思考多于喜悦和兴奋。作为一个存在了10年而且是稳步发展的广告公司,在这个时候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公司做得更好,我们的团队如何发展,每个员工的价值如何体现,我们给团队,给行业,给社会带来哪些价值,如何稳健地向20年,甚至100年迈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十周年的时候提出这样的口号:“心无界,行无疆”。 这是我们逐步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是我们的团队要坚持的理念。
我们也做了一些庆祝的活动,比如,去年9月初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全国员工的纪念活动,整个团队团聚一下,让每个人都能了解公司的历史,并且发布我们的企业文化。
记者:回顾过去的10年,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张庆永:就是4个字“信念·实现”。我们对自己、对行业、对团队、对客户都要有信心。记得我们最初创办央视三维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远。但现在我们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好。人们常说“剩者”为王,也就是更执着更坚持才能获得成功,靠的就是一种信念。
实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行动+结果,光有行动没有结果也不行,我们的实现需要实际行动付出的努力,更需要结果,兑现曾经“吹过的牛皮”(笑)。如果说,我们的团队在电影营销领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话,靠的就是这4个字。
记者:记得你的中国第一个贴片广告是在1995年做的。当时是因为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你选择了做电影广告?
张庆永:1995年,当时刚刚进入广告行业,从那个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什么广告能让人坐在那里看,能够达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于是就想到了做电影广告。1995年刚好也是市场发生了变化,电影市场开始复苏,大片开始流行,正好碰到了这样的机遇,我就开始做起了贴片广告。
记者:有人说,央视三维选择了进入市场的一个良好机会。1998年正是中国电影复苏的开始,对于这个市场你是有先见之明还是“摸对了石头”?
张庆永:我相信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的成功都要包括“天时地利人和”,既要有先见之明,也要摸对石头。有时候创业就像一场赌博,你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能是每个人都有一份“电影情结”吧,当时电影市场正在逐步复苏,人们又开始走进了电影院。而我只是结合当时的情况做了最优化的选择。
记者:在央视三维10年时间里经历了哪些转变才得以从单纯的贴片广告发展到全方位的电影广告整合营销?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有没有经历阵痛?
张庆永:我1995年开始做贴片广告,当时的市场机会并不成熟。后来又开始做电影纪念卡,就是随影票附赠的那种,正面是电影海报。这种形式当时很受欢迎,后来满足不了那么多的赞助商,就索性做成了杂志《影迷珍刊》。
1999年,我们开始做电影的整合营销。用电影搭载广告,片商+客户互相借势,直到现在我们也在沿用这些做法。当时在地铁、公交候车厅都铺满了我们的广告,电影画面本身就很好看,弱化了广告的商业气息,效果是很不错的。
2005年恰逢中国电影百年,我们作为电影行业一员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当时我们就想,电影介质怎样成为媒体资源?我们都知道商业上“终端为王”的规律,那我们可能就要把力气发到终端,也就是影院上。
当时我们买断了十几个城市的影院,这就是“银幕矩阵”的雏形。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将几年下来赚的钱可以说是孤注一掷。最终,银幕矩阵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现在想想,很多时候人是被逼出来的,条件使然,环境逼你优化了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路都不敢重走,黎明前的黑暗到底有多久,谁也不知道。
现在,银幕矩巨阵在全国50座城市买断了影片开始前的广告时间,并以双周为周期,媒体覆盖了300多家影院,超过2000个电影银幕,占据超过85%的院线票房人群,影响超过1.5亿人次电影观众。
记者:央视三维做的是中国传统的广告形式,但有很多人仍然认为它是一个“新媒体”,你是如何看待央视三维的定位的?
张庆永:新媒体算是人们给央视三维的一个“昵称”吧,对于整个媒体来说,电影长久以来失去了它的媒体属性,电影在传播方式中可以说是后起之秀,所以有人说它是新媒体。但电影的历史有百年以上了,现在我认为电影的第二个百年,就是传媒的百年。传媒对电影的促进,使影院方面的收入增加了,我们也给了影院新的经营思路,影院也可以不光靠票房收益。
记者:中国的电影产业与欧美相比一直有着极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产业链的延伸开发方面。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张庆永:电影的收益主要来自3方面:广告、票房和后开发产品。票房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广告现在应该说还在试水阶段,而后开发产品也还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的影院硬件可以说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水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以前很多人看不到电影广告对人群的有效锁定和针对性营销,但现在这个市场好多了,业界也都在关注并促进这个产业链的发展。这是最值得欣慰的地方。
其实,我们也可以发现,电影和品牌有时候会面对有些类似的问题,就是盗版。很多人看盗版盘,或是网上下载盗版,而品牌呢,则有假货的困扰。像前一阵说的中国卖菜的都用LV,假货对于品牌来说也是极大的伤害。但是对于会去影院观看电影的人而言,他们不仅尊重版权,也注重个人感受,因此,在购买商品时,他们不仅需要名牌的logo,更需要高品质和自我的满足。一个假的品牌商品是无法给人以自我满足感的。
记者:央视三维也曾经做过《英雄》、《精灵鼠小弟》与企业品牌的整合营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企业品牌与电影传媒的全方位合作并不是很多,是不是企业对于电影之于品牌推广的效果不是很认可呢?
张庆永:其实企业并非不认可,但是这里面有太多制约,主要是关联性和时机的问题。首先产品跟电影之间关联性高,这本身就有难度。还有电影播放的时间经常发生变化,比如事先预计的2月上映,但很有可能拖到7、8月甚至更晚。客户的产品宣传也是有周期的,无法等那么久。其实我们这几年也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但这些大单子其实是比较难的,而且双方风险都大。这种形式更像是公关活动,只能作为补充。
所以当我们有了银幕矩阵以后,我们的媒体化运作就变成一种常态了,客户可以根据产品的宣传周期、市场情况,灵活的选择上刊时间和城市,可以在做年度计划的时候,就将排期和预算都做好。现在国内电影市场很好,月月都有大片上映,甚至经常每个月还有不止一部大片。这样,单一影片上映不确定的因素就不会影响到客户的广告投放了,大不了甲片换乙片,票房一样都有保障,客户的广告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记者:在一些企业看来,影院广告投放没有真正的监测和播放保证。受中国电影发行体制的影响,广告在播放过程环节过多,无法做到很有效执行。央视三维电影传媒会不会也面临这样的尴尬?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企业可以真正认识到电影广告的效果呢?
张庆永:的确,以前一直没有专门的数据去监测我们这个行业。但是,对于央视三维电影传媒来说,我们改变了这一现状。在运作中我们一直遵循第三方信任原则,我们特意邀请了著名的媒体监测机构---央视CTR市场研究作为第三方公司来对我们的广告进行监播。除此之外,客户还可以随时监控我们的广告播放和效果。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监播部门,独立汇报。这样,我们用“三个紧箍咒”来调查、监测我们的广告播放,可以更好地为广告主服务。而且,在多年的市场培养下,“放电影+放广告”已经在院线形成了习惯,电影广告已形成了自己的产业规则,形成了规范的市场。
记者:2005年央视三维整合了全国绝大多数高档影院,成了“银幕矩阵”。这对于贵公司的意义应该是战略性的,你认为它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张庆永:银幕矩阵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电影从介质成为了常态媒体,这点很重要。现在看电影已经成为都市人群不可或缺的日常消遣,尤其是对于有钱有闲的人,电影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曾高度评价银幕矩阵:“在众多媒体还在分散狙击受众的时候,银幕矩阵却利用电影这个时尚的娱乐介质,实现了都市新锐的重聚。”在CMMS的报告中也显示,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仅为26岁,其中20~29岁群体占55%,而就是这群年轻人,平均月收入高于社会总体水平41%。电影观众外向、好交际,愿意把喜爱的品牌主张传播给更多的人,带来口口相传的效果,他们的意见领袖倾向高于社会总体20个百分点。我们拥有十年的业绩沉淀,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坚持的结果。
公司给行业、客户带来的价值是否长久,员工是否专业,公司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需要长期培养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是行业内的唯一,也许我们不是最快的,但我们是最有耐力的,我们进行的是马拉松运动,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信念。市场是开放的,我们也欢迎竞争,因为良性的竞争也会促进自己的发展,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
记者:现在央视三维已经成为分众集团中的一员,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分众传媒作为合作方,分众传媒的董事长江南春先生对于央视三维电影传媒有什么评价与期待?
张庆永:分众成为我们的控股公司,也是因为当我们在找融资的时候,有两个选择,就是风投和分众,后来考虑到分众传媒本身是个出色媒体公司,又有强大的专业能力,日后会对我们的经营有所帮助,就选择了分众。江南春可能也是个有电影情结的人吧,我相信,他肯定是看好这个媒体,看好它的未来才会投资的。
记者:央视三维在今年将会有什么大动作?接下来央视三维的战略谋划是什么?
张庆永:接下来我们将会举办“第二届银帆盛典”活动,这是国内第一个为电影媒体量身打造的盛典,也是第一个给电影媒体的奖项。我们将在全国征集作品,并在10个城市巡演,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鼓励电影媒体,最后,我们会选出最出色的作品和案例,在年底举办盛大的颁奖盛典。
央视三维电影传媒的十周年之时我们做了一个百年的规划。现在我们提出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公司,定位是“时尚公益的主流媒体”。
张庆永:是啊,转眼10年过去了。对于我个人来说,应该是感慨、思考多于喜悦和兴奋。作为一个存在了10年而且是稳步发展的广告公司,在这个时候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公司做得更好,我们的团队如何发展,每个员工的价值如何体现,我们给团队,给行业,给社会带来哪些价值,如何稳健地向20年,甚至100年迈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十周年的时候提出这样的口号:“心无界,行无疆”。 这是我们逐步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是我们的团队要坚持的理念。
我们也做了一些庆祝的活动,比如,去年9月初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全国员工的纪念活动,整个团队团聚一下,让每个人都能了解公司的历史,并且发布我们的企业文化。
记者:回顾过去的10年,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张庆永:就是4个字“信念·实现”。我们对自己、对行业、对团队、对客户都要有信心。记得我们最初创办央视三维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远。但现在我们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好。人们常说“剩者”为王,也就是更执着更坚持才能获得成功,靠的就是一种信念。
实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行动+结果,光有行动没有结果也不行,我们的实现需要实际行动付出的努力,更需要结果,兑现曾经“吹过的牛皮”(笑)。如果说,我们的团队在电影营销领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话,靠的就是这4个字。
记者:记得你的中国第一个贴片广告是在1995年做的。当时是因为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你选择了做电影广告?
张庆永:1995年,当时刚刚进入广告行业,从那个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什么广告能让人坐在那里看,能够达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于是就想到了做电影广告。1995年刚好也是市场发生了变化,电影市场开始复苏,大片开始流行,正好碰到了这样的机遇,我就开始做起了贴片广告。
记者:有人说,央视三维选择了进入市场的一个良好机会。1998年正是中国电影复苏的开始,对于这个市场你是有先见之明还是“摸对了石头”?
张庆永:我相信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的成功都要包括“天时地利人和”,既要有先见之明,也要摸对石头。有时候创业就像一场赌博,你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能是每个人都有一份“电影情结”吧,当时电影市场正在逐步复苏,人们又开始走进了电影院。而我只是结合当时的情况做了最优化的选择。
记者:在央视三维10年时间里经历了哪些转变才得以从单纯的贴片广告发展到全方位的电影广告整合营销?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有没有经历阵痛?
张庆永:我1995年开始做贴片广告,当时的市场机会并不成熟。后来又开始做电影纪念卡,就是随影票附赠的那种,正面是电影海报。这种形式当时很受欢迎,后来满足不了那么多的赞助商,就索性做成了杂志《影迷珍刊》。
1999年,我们开始做电影的整合营销。用电影搭载广告,片商+客户互相借势,直到现在我们也在沿用这些做法。当时在地铁、公交候车厅都铺满了我们的广告,电影画面本身就很好看,弱化了广告的商业气息,效果是很不错的。
2005年恰逢中国电影百年,我们作为电影行业一员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当时我们就想,电影介质怎样成为媒体资源?我们都知道商业上“终端为王”的规律,那我们可能就要把力气发到终端,也就是影院上。
当时我们买断了十几个城市的影院,这就是“银幕矩阵”的雏形。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将几年下来赚的钱可以说是孤注一掷。最终,银幕矩阵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现在想想,很多时候人是被逼出来的,条件使然,环境逼你优化了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路都不敢重走,黎明前的黑暗到底有多久,谁也不知道。
现在,银幕矩巨阵在全国50座城市买断了影片开始前的广告时间,并以双周为周期,媒体覆盖了300多家影院,超过2000个电影银幕,占据超过85%的院线票房人群,影响超过1.5亿人次电影观众。
记者:央视三维做的是中国传统的广告形式,但有很多人仍然认为它是一个“新媒体”,你是如何看待央视三维的定位的?
张庆永:新媒体算是人们给央视三维的一个“昵称”吧,对于整个媒体来说,电影长久以来失去了它的媒体属性,电影在传播方式中可以说是后起之秀,所以有人说它是新媒体。但电影的历史有百年以上了,现在我认为电影的第二个百年,就是传媒的百年。传媒对电影的促进,使影院方面的收入增加了,我们也给了影院新的经营思路,影院也可以不光靠票房收益。
记者:中国的电影产业与欧美相比一直有着极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产业链的延伸开发方面。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张庆永:电影的收益主要来自3方面:广告、票房和后开发产品。票房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广告现在应该说还在试水阶段,而后开发产品也还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的影院硬件可以说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水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以前很多人看不到电影广告对人群的有效锁定和针对性营销,但现在这个市场好多了,业界也都在关注并促进这个产业链的发展。这是最值得欣慰的地方。
其实,我们也可以发现,电影和品牌有时候会面对有些类似的问题,就是盗版。很多人看盗版盘,或是网上下载盗版,而品牌呢,则有假货的困扰。像前一阵说的中国卖菜的都用LV,假货对于品牌来说也是极大的伤害。但是对于会去影院观看电影的人而言,他们不仅尊重版权,也注重个人感受,因此,在购买商品时,他们不仅需要名牌的logo,更需要高品质和自我的满足。一个假的品牌商品是无法给人以自我满足感的。
记者:央视三维也曾经做过《英雄》、《精灵鼠小弟》与企业品牌的整合营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企业品牌与电影传媒的全方位合作并不是很多,是不是企业对于电影之于品牌推广的效果不是很认可呢?
张庆永:其实企业并非不认可,但是这里面有太多制约,主要是关联性和时机的问题。首先产品跟电影之间关联性高,这本身就有难度。还有电影播放的时间经常发生变化,比如事先预计的2月上映,但很有可能拖到7、8月甚至更晚。客户的产品宣传也是有周期的,无法等那么久。其实我们这几年也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但这些大单子其实是比较难的,而且双方风险都大。这种形式更像是公关活动,只能作为补充。
所以当我们有了银幕矩阵以后,我们的媒体化运作就变成一种常态了,客户可以根据产品的宣传周期、市场情况,灵活的选择上刊时间和城市,可以在做年度计划的时候,就将排期和预算都做好。现在国内电影市场很好,月月都有大片上映,甚至经常每个月还有不止一部大片。这样,单一影片上映不确定的因素就不会影响到客户的广告投放了,大不了甲片换乙片,票房一样都有保障,客户的广告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记者:在一些企业看来,影院广告投放没有真正的监测和播放保证。受中国电影发行体制的影响,广告在播放过程环节过多,无法做到很有效执行。央视三维电影传媒会不会也面临这样的尴尬?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企业可以真正认识到电影广告的效果呢?
张庆永:的确,以前一直没有专门的数据去监测我们这个行业。但是,对于央视三维电影传媒来说,我们改变了这一现状。在运作中我们一直遵循第三方信任原则,我们特意邀请了著名的媒体监测机构---央视CTR市场研究作为第三方公司来对我们的广告进行监播。除此之外,客户还可以随时监控我们的广告播放和效果。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监播部门,独立汇报。这样,我们用“三个紧箍咒”来调查、监测我们的广告播放,可以更好地为广告主服务。而且,在多年的市场培养下,“放电影+放广告”已经在院线形成了习惯,电影广告已形成了自己的产业规则,形成了规范的市场。
记者:2005年央视三维整合了全国绝大多数高档影院,成了“银幕矩阵”。这对于贵公司的意义应该是战略性的,你认为它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张庆永:银幕矩阵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电影从介质成为了常态媒体,这点很重要。现在看电影已经成为都市人群不可或缺的日常消遣,尤其是对于有钱有闲的人,电影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曾高度评价银幕矩阵:“在众多媒体还在分散狙击受众的时候,银幕矩阵却利用电影这个时尚的娱乐介质,实现了都市新锐的重聚。”在CMMS的报告中也显示,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仅为26岁,其中20~29岁群体占55%,而就是这群年轻人,平均月收入高于社会总体水平41%。电影观众外向、好交际,愿意把喜爱的品牌主张传播给更多的人,带来口口相传的效果,他们的意见领袖倾向高于社会总体20个百分点。我们拥有十年的业绩沉淀,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坚持的结果。
公司给行业、客户带来的价值是否长久,员工是否专业,公司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需要长期培养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是行业内的唯一,也许我们不是最快的,但我们是最有耐力的,我们进行的是马拉松运动,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信念。市场是开放的,我们也欢迎竞争,因为良性的竞争也会促进自己的发展,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
记者:现在央视三维已经成为分众集团中的一员,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分众传媒作为合作方,分众传媒的董事长江南春先生对于央视三维电影传媒有什么评价与期待?
张庆永:分众成为我们的控股公司,也是因为当我们在找融资的时候,有两个选择,就是风投和分众,后来考虑到分众传媒本身是个出色媒体公司,又有强大的专业能力,日后会对我们的经营有所帮助,就选择了分众。江南春可能也是个有电影情结的人吧,我相信,他肯定是看好这个媒体,看好它的未来才会投资的。
记者:央视三维在今年将会有什么大动作?接下来央视三维的战略谋划是什么?
张庆永:接下来我们将会举办“第二届银帆盛典”活动,这是国内第一个为电影媒体量身打造的盛典,也是第一个给电影媒体的奖项。我们将在全国征集作品,并在10个城市巡演,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鼓励电影媒体,最后,我们会选出最出色的作品和案例,在年底举办盛大的颁奖盛典。
央视三维电影传媒的十周年之时我们做了一个百年的规划。现在我们提出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公司,定位是“时尚公益的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