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校的教育来说,创新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教育实验也是如火如荼。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创新教育的实践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这种状况,虽然促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但是,对于创新教育来说,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则十分有限,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创新教育不只是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的体制问题,建立创新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全面形成创新教育的实践,从而才能最大效率地提高创新教育的效果。因此,建立创新教育体制已迫在眉睫,创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应当注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又要从微观上把握,语文创新教育体制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从五方面着手: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培养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一是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四是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
二、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现代教育学提出:实现教学现代化主要就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则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开发与应用教学软件,将以教学手段改革为基础,引发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三、 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1. 创新的钥匙是质疑
陶行知说:“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创新来自于“质疑”,是人们不迷信于学术权威和传统学术规则,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的过程蕴涵着创新的萌芽和潜在动力。可以说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是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过程,学生提出的疑问是正确的,要及时地加以表扬和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的,也要耐心地加以纠正和指导,万不可一棍子打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大多数学生都感觉疑惑的问题要及时与学生讨论并讲解,让学生从“质疑”中巩固、深化知识,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在讲解完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大家踊跃提问,一个学生问:“壁虎的尾巴断了,干吗要向别人借呢?没有尾巴并不影响它走路呀!”另一个学生问:“壁虎的尾巴为什么那么容易断呢?”还有一个学生问:“壁虎为什么能够在墙上爬行,而掉不下来呢?”等等。这些发问是我在备课时未曾预料到的,尽管有些问题一时也难作准确的回答,但老师还是应该热情鼓励他们。
2. 创新的翅膀是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事实的确如此,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力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我国自古就以诗取才,以诗论才。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驰骋,以此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授《锄禾》时,让同学闭上自己的眼睛,我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来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提示学生尽可能丰富地想象:一位农民伯伯手持农具在烈日下耕作,汗水不断滴入泥土中……让学生体会农民种粮的辛苦,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爱惜粮食,浪费粮食的行为是不对的。这种闭目想象的方法尤其用在写景的诗中最佳,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想象中尽可领略诗中美景,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3. 创新的关键是求异
读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意见截然相左。推而广之,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一千个《红楼梦》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林黛玉。同一本书的主人公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因此,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几种解释并存;对于同一篇文章的分段,可以几种分法都对;概括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采用多种语言形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是没有创造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读死书”。
在课堂上,老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模式而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答案予以否定,而应听取学生不同的见解。如《坐井观天》一文对于青蛙的评价,有的同学认为“青蛙的视野太狭隘”,有的同学认为“不能怨青蛙,井口太高它爬不上去”等等,这一问题被学生多维立体地分解了。固定化的思维被打破,这是个可喜的变化。
4. 创新的雨露是关爱
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生正处于心灵的敏感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发育,“你能行!”“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鼓励会滋润学生的心田。他们是待牵的羔羊,待哺的乳鸭,他们需要老师的呵护!
一、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从五方面着手: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培养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一是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四是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
二、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现代教育学提出:实现教学现代化主要就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则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开发与应用教学软件,将以教学手段改革为基础,引发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三、 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1. 创新的钥匙是质疑
陶行知说:“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创新来自于“质疑”,是人们不迷信于学术权威和传统学术规则,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的过程蕴涵着创新的萌芽和潜在动力。可以说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是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过程,学生提出的疑问是正确的,要及时地加以表扬和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的,也要耐心地加以纠正和指导,万不可一棍子打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大多数学生都感觉疑惑的问题要及时与学生讨论并讲解,让学生从“质疑”中巩固、深化知识,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在讲解完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大家踊跃提问,一个学生问:“壁虎的尾巴断了,干吗要向别人借呢?没有尾巴并不影响它走路呀!”另一个学生问:“壁虎的尾巴为什么那么容易断呢?”还有一个学生问:“壁虎为什么能够在墙上爬行,而掉不下来呢?”等等。这些发问是我在备课时未曾预料到的,尽管有些问题一时也难作准确的回答,但老师还是应该热情鼓励他们。
2. 创新的翅膀是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事实的确如此,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力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我国自古就以诗取才,以诗论才。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驰骋,以此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授《锄禾》时,让同学闭上自己的眼睛,我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来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提示学生尽可能丰富地想象:一位农民伯伯手持农具在烈日下耕作,汗水不断滴入泥土中……让学生体会农民种粮的辛苦,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爱惜粮食,浪费粮食的行为是不对的。这种闭目想象的方法尤其用在写景的诗中最佳,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想象中尽可领略诗中美景,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3. 创新的关键是求异
读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意见截然相左。推而广之,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一千个《红楼梦》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林黛玉。同一本书的主人公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因此,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几种解释并存;对于同一篇文章的分段,可以几种分法都对;概括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采用多种语言形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是没有创造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读死书”。
在课堂上,老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模式而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答案予以否定,而应听取学生不同的见解。如《坐井观天》一文对于青蛙的评价,有的同学认为“青蛙的视野太狭隘”,有的同学认为“不能怨青蛙,井口太高它爬不上去”等等,这一问题被学生多维立体地分解了。固定化的思维被打破,这是个可喜的变化。
4. 创新的雨露是关爱
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生正处于心灵的敏感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发育,“你能行!”“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鼓励会滋润学生的心田。他们是待牵的羔羊,待哺的乳鸭,他们需要老师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