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搜狐新闻中有这样一则报道:某机构在2009年2月底抽样调查08届大学毕业生44.4万人,测定高职院校生就业率达84%。这个数字在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是十分惊人的,不知该机构调查的是哪些学校?资料源自校方还是学生本人?在统计就业率的同时是否关注了就业质量?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择才由“学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更趋于务实,这对高职生就业是有利的。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高职生就业好过研究生的情况。但拨开浮华的表象,我们仍需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611万人,而与此同时,城市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之相互叠加,造成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生“独善其身”不受波及是不大可能的。那么目前高职生常见的就业误区有哪些?校方又该如何指导高职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呢?
一、 高职生常见的就业误区
1.自我定位模糊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层次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它培养的是熟悉一线操作的技能型高级人才。因此一般高职生毕业时已拿到“双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和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技师相提并论,其实践工作经验还远远不够。众多高职生自恃“双证”在手,自我预想、自我定位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在择业时,处于本科生与中专生夹缝中,没有突现出自身在专业应用能力上的优势,极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欠缺诚信
老子曰:“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当今高职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简历“注水”、签约后随意违约等现象,给用人单位造成恶劣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高职生的择业难度。
3.缺乏长远规划
许多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长远规划,稍不如意即“拔腿走人”,频繁跳槽。据英国人力资源资深专家ALVA调查研究表明,那些一年中跳槽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年轻人无一例外会产生“职业目标的迷茫”。由此可见,过于频繁的跳槽会使刚毕业的高职生迷失方向,对用人单位来讲也是不小的损失。
此外,一些高职生由于缺乏长远眼光,在求职时,过分拘泥于工作地域、薪水、公司规模等指标,从而轻易放弃了那些初始条件略逊一筹但上升空间大的工作岗位,这在“僧多粥少”的当前就业市场中,无疑十分可惜。
二、 解决途径——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
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课题。针对上述情况,高职院校亟待建立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具体措施上切实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
1.明确职业指导目标
职业指导的目标是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及职业本身特点的需要三者之间在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和范围内的最佳吻合。高职生就业时的行业信息、自我认知,单靠学生的“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其间院校所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势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更要求学校首先要转变观念,及时了解所设专业的市场最新动向,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身实力,减小期望值与现实间的落差,找到准确定位。
2.将职业指导纳入教程
职业指导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及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涵盖了职业道德、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求职策略及技巧、权利保护等诸多方面。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尚未将其纳入有学时的教程之中。已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院校仍存在教育内容单一、形式方法简单等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学生择业“诚信”问题,不是简单办个讲座或召开个大会就能解决的。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3.全员育人
现代工业核心技术的整体提升,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整体高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有一批专门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的高素质专职教师以发挥职业指导课程主渠道的作用,而且全院校教师均应树立职业指导意识,并将其渗透进学科教学,突出高职特色。学校应当重视专业课的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同理论教学一样,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激励学生,尽量弥补毕业生实践经验的不足。此外,还要强调文化课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凸显高职生更高的文化素养与更新的技术含量,体现其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民.职业生涯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惠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福泉.高职生职业指导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旅游学校)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择才由“学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更趋于务实,这对高职生就业是有利的。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高职生就业好过研究生的情况。但拨开浮华的表象,我们仍需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611万人,而与此同时,城市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之相互叠加,造成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生“独善其身”不受波及是不大可能的。那么目前高职生常见的就业误区有哪些?校方又该如何指导高职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呢?
一、 高职生常见的就业误区
1.自我定位模糊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层次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它培养的是熟悉一线操作的技能型高级人才。因此一般高职生毕业时已拿到“双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和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技师相提并论,其实践工作经验还远远不够。众多高职生自恃“双证”在手,自我预想、自我定位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在择业时,处于本科生与中专生夹缝中,没有突现出自身在专业应用能力上的优势,极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欠缺诚信
老子曰:“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当今高职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简历“注水”、签约后随意违约等现象,给用人单位造成恶劣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高职生的择业难度。
3.缺乏长远规划
许多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长远规划,稍不如意即“拔腿走人”,频繁跳槽。据英国人力资源资深专家ALVA调查研究表明,那些一年中跳槽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年轻人无一例外会产生“职业目标的迷茫”。由此可见,过于频繁的跳槽会使刚毕业的高职生迷失方向,对用人单位来讲也是不小的损失。
此外,一些高职生由于缺乏长远眼光,在求职时,过分拘泥于工作地域、薪水、公司规模等指标,从而轻易放弃了那些初始条件略逊一筹但上升空间大的工作岗位,这在“僧多粥少”的当前就业市场中,无疑十分可惜。
二、 解决途径——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
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课题。针对上述情况,高职院校亟待建立一套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具体措施上切实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
1.明确职业指导目标
职业指导的目标是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及职业本身特点的需要三者之间在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和范围内的最佳吻合。高职生就业时的行业信息、自我认知,单靠学生的“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其间院校所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势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更要求学校首先要转变观念,及时了解所设专业的市场最新动向,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身实力,减小期望值与现实间的落差,找到准确定位。
2.将职业指导纳入教程
职业指导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及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涵盖了职业道德、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求职策略及技巧、权利保护等诸多方面。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尚未将其纳入有学时的教程之中。已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院校仍存在教育内容单一、形式方法简单等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学生择业“诚信”问题,不是简单办个讲座或召开个大会就能解决的。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3.全员育人
现代工业核心技术的整体提升,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整体高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有一批专门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的高素质专职教师以发挥职业指导课程主渠道的作用,而且全院校教师均应树立职业指导意识,并将其渗透进学科教学,突出高职特色。学校应当重视专业课的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同理论教学一样,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激励学生,尽量弥补毕业生实践经验的不足。此外,还要强调文化课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凸显高职生更高的文化素养与更新的技术含量,体现其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民.职业生涯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惠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福泉.高职生职业指导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旅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