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教师应以身作则,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并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为教学开拓新领域新境界。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激励机制
万变不离其宗。学校教育不论如何改革、如何发展,其目的始终是教书育人并取得良好效益,以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教书与育人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书建立在育人的基础之上,育人为教书达到良好效益而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与学习动机净浊,与其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优劣有着直接联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培养重在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它牵引来融合到教书环节很有必要,会为教学开拓新领域新境界。
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话醒目地宣示在北京师范大学门口,佛家评论它是一部《华严经》的高度浓缩,是对教育者的要求,要求教育者自度度人。达到度己化他的境地谈何容易,恐怕是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生生世世的要求。学校教育是师生互相影响的双边活动,要对学生实施教育,首先必须注重教师给学生的良好影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你”是欣赏风景的主体,风景是客体,但“你”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的一个“看景人”在看着。“你”看风景,“你”也是风景,这种相对性是广泛的。同样,教育者“看风景”,同时“也是风景”。这就是“师”,这就是“范“。只有教育者具备并能时时体现出从教兴趣和良好的施教动机,才能激励学生朝着各自的远大目标勇猛前进。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面对大海,春暖花开。高中学生,不仅读过年轻诗人海子的《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引发了美好的愿望,而且学过狄金森的《篱笆那边》,产生过强烈的求知欲。这都是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培植起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激励机制。“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草莓”能吸引学生产生获取的强烈愿望,要获取,还得正确估价自己的获取能力。“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联想到了获取中的困难与挫折。“我,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想象到了未来前景的美好,一定会坚定获取的信念。如果学生面对现实,对未来没有春暖花开的美好愿望和强烈信念,他们将追求什么,将企求获取什么?
(二)心态自然,涵养蕴厚。这是学生求知中必须具备的素养,没有这样的素养,要戒(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和课堂纪律)、要定(聚精贯注,全身心投入求知)、要慧(探索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的高效益),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人生是一场严肃的舞台表演,不仅要有所选择,有所追求,有成熟技法,而且还要面对现实中的不利因素,不嗔恨,不染着,如不动,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就是要有排除干扰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要坚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太阳定能金光普照我身。相传一次苏轼与好友佛印在一起打禅,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像一尊佛!”佛印回答。过了一会,佛印问:“你看我像什么?”苏轼说:“像一泡牛粪。”佛印没说什么,也未表现出不悦之色。苏轼到家高兴地说:“我一直输给佛印,今天赢了他!”苏小妹问明原委,说:“哥哥,你还是输了。”苏轼探输因,小妹说:“人家嘴里走出一尊佛,你口里拉出一泡牛粪,不输算什么?”苏轼静坐反思,从此有悟。显然,学生在学习中如若没有自然的心态和蕴厚的涵养,要“禅”要“悟”,是极难实现愿望和达到目的的。
(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坐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环境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先改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央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说明:人生,还得运作心机,改变自己,变换方法,把握成功。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审时度势,善于思索的功夫和聪明以至智慧。这“功夫”并非一时达得到,这智慧的大门并非顷刻打得开。“达到”与“打开”要靠求知的兴趣与动机。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与丰富的知识素养,是一个人能力 的体现。
三、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感化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中以至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良好的激励机制源远流长,奔腾不息;信愿不灭,行为高尚;真诚清净,精进真理;无穷受用,难以言明。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激励机制
万变不离其宗。学校教育不论如何改革、如何发展,其目的始终是教书育人并取得良好效益,以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教书与育人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书建立在育人的基础之上,育人为教书达到良好效益而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与学习动机净浊,与其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优劣有着直接联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培养重在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它牵引来融合到教书环节很有必要,会为教学开拓新领域新境界。
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话醒目地宣示在北京师范大学门口,佛家评论它是一部《华严经》的高度浓缩,是对教育者的要求,要求教育者自度度人。达到度己化他的境地谈何容易,恐怕是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生生世世的要求。学校教育是师生互相影响的双边活动,要对学生实施教育,首先必须注重教师给学生的良好影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你”是欣赏风景的主体,风景是客体,但“你”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的一个“看景人”在看着。“你”看风景,“你”也是风景,这种相对性是广泛的。同样,教育者“看风景”,同时“也是风景”。这就是“师”,这就是“范“。只有教育者具备并能时时体现出从教兴趣和良好的施教动机,才能激励学生朝着各自的远大目标勇猛前进。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面对大海,春暖花开。高中学生,不仅读过年轻诗人海子的《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引发了美好的愿望,而且学过狄金森的《篱笆那边》,产生过强烈的求知欲。这都是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培植起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激励机制。“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草莓”能吸引学生产生获取的强烈愿望,要获取,还得正确估价自己的获取能力。“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联想到了获取中的困难与挫折。“我,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想象到了未来前景的美好,一定会坚定获取的信念。如果学生面对现实,对未来没有春暖花开的美好愿望和强烈信念,他们将追求什么,将企求获取什么?
(二)心态自然,涵养蕴厚。这是学生求知中必须具备的素养,没有这样的素养,要戒(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和课堂纪律)、要定(聚精贯注,全身心投入求知)、要慧(探索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的高效益),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人生是一场严肃的舞台表演,不仅要有所选择,有所追求,有成熟技法,而且还要面对现实中的不利因素,不嗔恨,不染着,如不动,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就是要有排除干扰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要坚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太阳定能金光普照我身。相传一次苏轼与好友佛印在一起打禅,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像一尊佛!”佛印回答。过了一会,佛印问:“你看我像什么?”苏轼说:“像一泡牛粪。”佛印没说什么,也未表现出不悦之色。苏轼到家高兴地说:“我一直输给佛印,今天赢了他!”苏小妹问明原委,说:“哥哥,你还是输了。”苏轼探输因,小妹说:“人家嘴里走出一尊佛,你口里拉出一泡牛粪,不输算什么?”苏轼静坐反思,从此有悟。显然,学生在学习中如若没有自然的心态和蕴厚的涵养,要“禅”要“悟”,是极难实现愿望和达到目的的。
(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坐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环境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先改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央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说明:人生,还得运作心机,改变自己,变换方法,把握成功。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审时度势,善于思索的功夫和聪明以至智慧。这“功夫”并非一时达得到,这智慧的大门并非顷刻打得开。“达到”与“打开”要靠求知的兴趣与动机。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与丰富的知识素养,是一个人能力 的体现。
三、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感化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中以至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良好的激励机制源远流长,奔腾不息;信愿不灭,行为高尚;真诚清净,精进真理;无穷受用,难以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