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工是人类最本质也是最朴素的劳动方式,艺术是艺术家心手相应的精神生产。自古以来,手工性都是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关键标准之一。手工劳作在制作过程中依靠的是经验和手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手工可能意味着落后。但在艺术领域,我们永远不可能抛弃手而去做艺术。手工不仅仅是通过脑子想的,而是通过人的指尖同作者的个性混合起来温暖的东西,手工表达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外形一个形制,里面深刻地包含着人的触觉和手感,人的体温。甚至人体的一些痕迹都在里面。正如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所说:“手与机器的根本的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是无心的,冰冷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
艺术活动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手,过去的艺术家应该说都是手艺人,靠手吃饭。在当代,手工可以承载观念,手工性在当代艺术中呈现出多种面貌,无论观念艺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是表达观念还是讲求艺术审美上,手工性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对艺术创作的巨大作用。在当代,手工自身就是超越形式与观念的艺术表达,可以承载观念。
当代中国,在科技和观念的影响下,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代艺术由西方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一路走来,有着连贯性和系统性。当代艺术中涵盖着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包括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前卫艺术。先锋艺术和前卫艺术是通过与传统艺术观念和技艺的对抗反叛中取得地位。从杜尚开始颠覆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前,艺术向来是被看做单纯的手工劳作,手工技艺的优劣是评价一个艺术家成就的重要方面,是技艺的结晶。对杜尚而言,创作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过程远比手工技巧重要。“泉”的出现,消解了艺术家的个人技艺的表现,排除了个人的风格,颠覆了传统艺术的被膜拜性和神圣意味,也颠覆了艺术必须审美的观点。换言之,艺术也是可以审丑的。而博伊斯“扩展的艺术概念”和“社会雕塑”理论认为人的思想也是一种雕塑,“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的能力,观念也能成为艺术实践。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家们。
艺术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同步前进,导致了手工与艺术,手工实践与审美的割裂。手工性的人文意义和人性化特征被否定和消解,高科技和工业化的艺术生产对“手工”的取代。我们不禁要探寻手工劳动的人文意义和相对应的劳动方式,在当代这个语境中能否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当今可机械复制时代,现代科技和设备帮了艺术家大忙,大大地节约了艺术劳动的时间和精力,也部分解放了手,使艺术家放弃了对手工制作的依赖,但也给艺术创作和观念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改变。在机械复制时代,现代机械和电脑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取代了手的作业,当代艺术的创作越来越依赖现代机械和电脑设备。手的必要性和丰富性不再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了。新的时代必然会衍生出新的技术和手工表达。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技术崇拜中迷失了当初最本真的艺术冲动和灵性。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生产方式越发达,人的灵性就越缺失,物质的价值越高,自我的价值越低。这是当代社会普遍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总有那么些艺术家执著地偏好手工的方式。手工的过程构成了艺术家作品成立的标准和核心体现。在当代的语境下,手工劳动自身就是超越形式与观念的艺术表达。徐冰作品《天书》从字典和古书中找出偏旁部首,自创形似汉字却又不具有文字意义的伪汉字,然后再一一通过手工刻印在木头上,以特有的耐心和技艺不厌其烦地刻制了4000多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字,一张一张的印刻出来,在拓本的制作和材料上和古法没有大的区别,是纯手工的劳动,最后装订成册,装裱拼接成长卷,走不了捷径,有的只是繁复的手工作业,在时间的流淌中,每天不落,踏踏实实地重复做着一种手工劳动,手工的过程仿佛被注入了一种仪式性,有种参禅的意味,被逐渐放大,成为了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徐冰的另一件作品《鬼打墙》中,他继续像一个手工艺人那样,执著地上百万次地重复一个动作。这件作品是用宣纸来拓印长城的城墙,这是一件苦行僧似考验人的耐力和意志力的活,成千上万次单调而又重复着用棉锤敲打城墙上的宣纸的动作,又花了几个月时间将上万张拓片装裱在一起。最后呈现的是尺寸巨大震撼人心而又充满质感的作品。拓片将长城斑驳的墙面,包括岁月沧桑风化破损的局部等细节都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宣纸上,将立体三维空间的墙体转换到二维平面的拓片。宏大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产生好似摄影的错觉,但比摄影更真实。徐冰对手工的迷恋,对于文字的执着,在手工劳作的过程中呈现观念。徐冰以实实在在的手工劳动来表达他的艺术观念。
在当代艺术中手工性可以是一种表达,一种行为过程,可以独立地成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莱伯花了几年的时间从自家花园中采集花粉,他的作品置于不同的空间,焕发出不同的光彩。喜欢东方哲学的沃尔夫冈·莱伯作品中有着浓浓的禅意,纯粹的手工采集,自然的材质,使观众仿佛离开尘世的喧嚣,被明亮、鲜艳的花粉洗涤了一遍。邱志杰的作品《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是对《兰亭序》在同一张纸上重复一千遍的临写,书写第一遍的时候还具有书法性,最终作品呈现方式是被写黑的纸本原件和记录变化过程的照片和录像。如果把手工摘抄改为机械复制,或者把这个行为剥离出来,那与作品的本意和价值就毫无干系了。在作品中愚公移山式的手工书写重视的是行为的整个过程。作品通过对传统的提问和对话进行,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解构。在一遍一遍反复的书写过程中,去不断地追问和论证。画家丁乙以作品米字格闻名。在他的作品中,手工变成了一种理性的思辨,手工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以手工劳作来追求机械般重复的过程,将无意识和重复的手工劳动架构在绘画上,手工不再去表现技巧和绘画性。
在当代艺术领域,还有许多艺术家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孜孜不倦地追逐着手的光辉,不禁让人感叹手工制作的自由和技艺的精益求精。澳大利亚雕塑家让·穆克(Ron Mueck)研究超级写实雕塑的制作技法。初看让·穆克的作品,会感到压抑,心理的震撼,甚至会感到有些恐惧。因为制作的形象实在太逼真太栩栩如生了。让·穆克作品主题围绕人类的生命循环,生老病死,人的出生、幼年、青春期、成年、老年直到死亡。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因素,对于细节和逼真程度的不断探求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情感。艺术家用玻璃纤维制作的人体按照真实比例尺寸进行放大和缩小。作品将一切细节展露在眼前,半透明的肌肤,发青的血管,苍白的皮肤,茂密的胡茬,稀拉的头发,以及血管、疤痕、皱纹、青春痘、纹身,种种关于生体的表征都被事无巨细地一一呈现。将近真实的逼真就是让·穆克的艺术语言。让·穆克的作品是一种对手工劳作的回归,对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挖掘,仿佛触摸到了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手工就是一种艺术表达,手工意味着一种自由,有超越机械的地方。做到极致的,手工自身也具有了当代性。
艺评家栗宪庭将艺术称为:“繁复的手工过程,是因为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一种心理甚至身体的治疗和平复,或者这个过程也是修性、慰藉心灵的过程。”对一些女性艺术家来说,繁复的手工活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达。编织、缠绕、缝制、纠结,在“编织”的手工劳作中,心就平静下来。艺术家在“编织”和“缝制”过程中对自我情感的体验就带上了身体的痕迹,编织和缝制的材料好似不再是物质材料,而是艺术家个体的经历和感情。
手工性是艺术家比较注重自我和个人的体验,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发生关系。艺术家以手工劳作的方式去表现个人经验,以重复、艰苦这种原始的方式去践行。消解了艺术中物欲、高科技、走捷径等不良反应。也将自己的实践从艺术“形式”中走了出来,使手工性带上了身体语言。毫无疑问,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耐得住寂寞,去身体力行。在当下,呼唤手的回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手”的重新出场,再次证明了手工性自身的艺术价值及其对艺术创造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柳宗悦著,徐艺乙校,张鲁译,《日本手工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11
吕澎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盐野米松著,《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8
柳宗悦著,张鲁译《日本手工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引自栗宪庭著 治疗、修性艺术,繁复、积简而繁或者极繁主义——《念珠和笔触》策展手记
艺术活动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手,过去的艺术家应该说都是手艺人,靠手吃饭。在当代,手工可以承载观念,手工性在当代艺术中呈现出多种面貌,无论观念艺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是表达观念还是讲求艺术审美上,手工性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对艺术创作的巨大作用。在当代,手工自身就是超越形式与观念的艺术表达,可以承载观念。
当代中国,在科技和观念的影响下,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代艺术由西方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一路走来,有着连贯性和系统性。当代艺术中涵盖着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包括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前卫艺术。先锋艺术和前卫艺术是通过与传统艺术观念和技艺的对抗反叛中取得地位。从杜尚开始颠覆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前,艺术向来是被看做单纯的手工劳作,手工技艺的优劣是评价一个艺术家成就的重要方面,是技艺的结晶。对杜尚而言,创作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过程远比手工技巧重要。“泉”的出现,消解了艺术家的个人技艺的表现,排除了个人的风格,颠覆了传统艺术的被膜拜性和神圣意味,也颠覆了艺术必须审美的观点。换言之,艺术也是可以审丑的。而博伊斯“扩展的艺术概念”和“社会雕塑”理论认为人的思想也是一种雕塑,“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的能力,观念也能成为艺术实践。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家们。
艺术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同步前进,导致了手工与艺术,手工实践与审美的割裂。手工性的人文意义和人性化特征被否定和消解,高科技和工业化的艺术生产对“手工”的取代。我们不禁要探寻手工劳动的人文意义和相对应的劳动方式,在当代这个语境中能否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当今可机械复制时代,现代科技和设备帮了艺术家大忙,大大地节约了艺术劳动的时间和精力,也部分解放了手,使艺术家放弃了对手工制作的依赖,但也给艺术创作和观念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改变。在机械复制时代,现代机械和电脑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取代了手的作业,当代艺术的创作越来越依赖现代机械和电脑设备。手的必要性和丰富性不再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了。新的时代必然会衍生出新的技术和手工表达。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技术崇拜中迷失了当初最本真的艺术冲动和灵性。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生产方式越发达,人的灵性就越缺失,物质的价值越高,自我的价值越低。这是当代社会普遍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总有那么些艺术家执著地偏好手工的方式。手工的过程构成了艺术家作品成立的标准和核心体现。在当代的语境下,手工劳动自身就是超越形式与观念的艺术表达。徐冰作品《天书》从字典和古书中找出偏旁部首,自创形似汉字却又不具有文字意义的伪汉字,然后再一一通过手工刻印在木头上,以特有的耐心和技艺不厌其烦地刻制了4000多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字,一张一张的印刻出来,在拓本的制作和材料上和古法没有大的区别,是纯手工的劳动,最后装订成册,装裱拼接成长卷,走不了捷径,有的只是繁复的手工作业,在时间的流淌中,每天不落,踏踏实实地重复做着一种手工劳动,手工的过程仿佛被注入了一种仪式性,有种参禅的意味,被逐渐放大,成为了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徐冰的另一件作品《鬼打墙》中,他继续像一个手工艺人那样,执著地上百万次地重复一个动作。这件作品是用宣纸来拓印长城的城墙,这是一件苦行僧似考验人的耐力和意志力的活,成千上万次单调而又重复着用棉锤敲打城墙上的宣纸的动作,又花了几个月时间将上万张拓片装裱在一起。最后呈现的是尺寸巨大震撼人心而又充满质感的作品。拓片将长城斑驳的墙面,包括岁月沧桑风化破损的局部等细节都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宣纸上,将立体三维空间的墙体转换到二维平面的拓片。宏大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产生好似摄影的错觉,但比摄影更真实。徐冰对手工的迷恋,对于文字的执着,在手工劳作的过程中呈现观念。徐冰以实实在在的手工劳动来表达他的艺术观念。
在当代艺术中手工性可以是一种表达,一种行为过程,可以独立地成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莱伯花了几年的时间从自家花园中采集花粉,他的作品置于不同的空间,焕发出不同的光彩。喜欢东方哲学的沃尔夫冈·莱伯作品中有着浓浓的禅意,纯粹的手工采集,自然的材质,使观众仿佛离开尘世的喧嚣,被明亮、鲜艳的花粉洗涤了一遍。邱志杰的作品《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是对《兰亭序》在同一张纸上重复一千遍的临写,书写第一遍的时候还具有书法性,最终作品呈现方式是被写黑的纸本原件和记录变化过程的照片和录像。如果把手工摘抄改为机械复制,或者把这个行为剥离出来,那与作品的本意和价值就毫无干系了。在作品中愚公移山式的手工书写重视的是行为的整个过程。作品通过对传统的提问和对话进行,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解构。在一遍一遍反复的书写过程中,去不断地追问和论证。画家丁乙以作品米字格闻名。在他的作品中,手工变成了一种理性的思辨,手工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以手工劳作来追求机械般重复的过程,将无意识和重复的手工劳动架构在绘画上,手工不再去表现技巧和绘画性。
在当代艺术领域,还有许多艺术家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孜孜不倦地追逐着手的光辉,不禁让人感叹手工制作的自由和技艺的精益求精。澳大利亚雕塑家让·穆克(Ron Mueck)研究超级写实雕塑的制作技法。初看让·穆克的作品,会感到压抑,心理的震撼,甚至会感到有些恐惧。因为制作的形象实在太逼真太栩栩如生了。让·穆克作品主题围绕人类的生命循环,生老病死,人的出生、幼年、青春期、成年、老年直到死亡。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因素,对于细节和逼真程度的不断探求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情感。艺术家用玻璃纤维制作的人体按照真实比例尺寸进行放大和缩小。作品将一切细节展露在眼前,半透明的肌肤,发青的血管,苍白的皮肤,茂密的胡茬,稀拉的头发,以及血管、疤痕、皱纹、青春痘、纹身,种种关于生体的表征都被事无巨细地一一呈现。将近真实的逼真就是让·穆克的艺术语言。让·穆克的作品是一种对手工劳作的回归,对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挖掘,仿佛触摸到了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手工就是一种艺术表达,手工意味着一种自由,有超越机械的地方。做到极致的,手工自身也具有了当代性。
艺评家栗宪庭将艺术称为:“繁复的手工过程,是因为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一种心理甚至身体的治疗和平复,或者这个过程也是修性、慰藉心灵的过程。”对一些女性艺术家来说,繁复的手工活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达。编织、缠绕、缝制、纠结,在“编织”的手工劳作中,心就平静下来。艺术家在“编织”和“缝制”过程中对自我情感的体验就带上了身体的痕迹,编织和缝制的材料好似不再是物质材料,而是艺术家个体的经历和感情。
手工性是艺术家比较注重自我和个人的体验,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发生关系。艺术家以手工劳作的方式去表现个人经验,以重复、艰苦这种原始的方式去践行。消解了艺术中物欲、高科技、走捷径等不良反应。也将自己的实践从艺术“形式”中走了出来,使手工性带上了身体语言。毫无疑问,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耐得住寂寞,去身体力行。在当下,呼唤手的回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手”的重新出场,再次证明了手工性自身的艺术价值及其对艺术创造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柳宗悦著,徐艺乙校,张鲁译,《日本手工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11
吕澎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盐野米松著,《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8
柳宗悦著,张鲁译《日本手工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引自栗宪庭著 治疗、修性艺术,繁复、积简而繁或者极繁主义——《念珠和笔触》策展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