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拆墙铺路”

来源 :中国城乡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P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化乃至消除户籍差别,只是在制度设计层面和社会管理方式上为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创造了条件,体现了公民的平等。但在更深层次的观念、文化的认同上,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深圳市公安局上周宣布,年内实行居民证制度。对户籍人口以及在深圳有房产、有正当职业或有其它合法居住资格的外来人口,将统一发放居民证,持有者享受“市民待遇”。此举淡化“户籍”概念,强调“居民”身份,农民工进城终于少了“一堵墙”。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感觉比较适应,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希望留在城市发展。这意味着他们将在城市繁衍生息,永久定居,并最终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不过,从“进入”到“融入”,农民工身份的彻底改变,要走的路还很长。
  户籍曾经是农民工进城的一大障碍,身份的差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社保甚至人格上的歧视。淡化乃至消除户籍差别,只是在制度设计层面和社会管理方式上为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创造了条件,体现了公民的平等。但在更深层次的观念、文化的认同上,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排斥乡下人的陈腐观念就是一种无形的“墙”,衍生出许多现实问题,堵住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差距,带来了生活水准、文明程度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但这不是农民的过错。我们生而平等,只是分别生在了城乡。这种先天的不公理应通过后天的自由选择而改变。农民工进城就是选择改变命运,国家推动城镇化进程也正是在改变历史。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活跃在城市并且希望留在城市发展的农民工群体,已不再是20年前进城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那一代农民了。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绝大多数没有家庭负担,而且基本上没有务农经历,他们进城的目的,“改变命运”远大于“生存需求”,尽管他们在城市活得很艰辛,但他们也不愿再回到农村去,他们成了“没有退路的城市新群体”,而且社会的发展也不再给他们“退路”。新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我们惟有顺势而谋,不可能逆势阻止。类似深圳实行居民证制度的改革,便是顺应发展、正视现实的明智之举。
  除了户籍管理之外,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居住、社保问题,都应该与市民一视同仁,城市管理者、用工单位乃至每一位市民,都应该从观念上转变对农民工的认识,从感情上包容、接纳农民工的融入。既然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活离不开农民工(离开就会陷入瘫痪),我们有什么理由歧视、排斥他们?想想我们的祖辈、父辈甚至自己,绝大多数今天的城里人不也曾经是农民吗?那时的城里人包容、接纳了我们,我们现在怎么反而“忘祖”了呢?农民工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
  说到观念、文化上对农民工的认同,不能不提到农民工子弟,这是未来融入城市的一代新人。对农民工子弟就学、教育的关注,不是一件让他们有地方读书、识几个字的小事,而是让他们从小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主流价值观念以及崭新生活方式的大事。造就一代新人,才是农民工身份的根本改变。否则,即使有了居民身份,融入城市依然艰难。面对这样的任务,我们现在为农民工子弟教育提供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更不能因为解决了一点问题而自得自喜。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突破许多有形无形的障碍,要开辟各种直接间接的途径。為加速推进,大家都有责任“拆墙铺路”,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他文献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根本环节和主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起到致关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应
新市镇位于山东省济阳县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版图面积100平方公里,辖5个管区,77个行政村,人口3.85万,耕地1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这里地势平坦,土地宽满,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群众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畜牧富民、工业强镇 ”的总体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强镇富民”工程,狠抓以奶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是中国三大国有大型骨干航空企业集团之一,拥有贯通中国东西部,连接亚洲、欧洲、澳洲和美洲的庞大航线网络,拥有180架大中型现代化运输机,2
为综合开发利用黄皮,选择黄皮枝条、果皮、果肉和种子4个部位,采用95%乙醇浸提,得到4个部位的提取物,采用分光光度法,考察该4个部位提取物的多酚含量以及对1,1-二苯基-2-三硝
高效课堂改革已经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德育教育和高效课堂有机地相结合,我校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本文试图通过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探索学校德育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