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印度研究生教育始于加尔各答大学,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经多年发展,印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位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等,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如研究生导师的缺乏和流失,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大量研究生毕业即失业,大学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愿望不强等。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印度 研究生教育 成就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5-0147-05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印度研究生教育也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研究生教育位于印度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不仅担负着为印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且也关系到印度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一、印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沿革
印度第一所开始承担研究生教育的大学是加尔各答大学(Calcutta University)。加尔各答大学成立于1857年,恰逢恰尔思·卡宁(Charles Canning)担任印度总督。时任英属印度教育部长弗雷德里克·乔治(Dr Fredrick John)提议英国政府仿效伦敦大学设立加尔各答大学,目的是培养统治印度的人才。一开始该计划并未获得批准,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该大学于1857年1月24日成立。加尔各答大学是印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它两所大学分别为孟买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
在20世纪早期,慕克吉(Ashutosh Mukherjee)成为加尔各答大学的校长,他在学术质量方面的眼光非常具有前瞻性。他认为印度的大学不应该放弃大学的基本功能——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该主张得到萨德勒委员会(the Sadler Commission)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加尔各答大学建立了研究生教学部。由于印度科学界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C V·拉曼(C.V.Raman)、大学教育委员会(UEC)的负责人拉达克里希南(S.Radhakrishnan)和其它大学的一些名人被邀请去加尔各答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加尔各答大学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其它大学来参观、学习,一时间加尔各答大学成为了其它大学学习的榜样。
在20世纪早期,加尔各答大学是印度学术发展的领导者,是印度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中心,这与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致的。在印度,加尔各答是西孟加拉邦首府,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从1772年到1911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西孟加拉邦是印度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邦之一,其首府加尔各答也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受加尔各答大学的影响,印度其它大学也开始将其注意力转向研究生教育,不仅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也有一些新成立的大学,例如达卡大学(Dacca University)、贝拿勒斯印度大学(Benaras Hindu University)、安得拉大学(Andhra University)、迈索尔大学(Mysore University)、勒克瑙大学(Lucknow University)、奥斯马尼亚大学(Osmania University)、巴特那大学(Patna University)、安纳马莱大学(Annamalai University)、马德拉斯大学、孟买大学、旁遮普大学(Punjab University)、阿拉哈巴德大学(Allahabad University)等。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印度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大学教职员工工资,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印度经济出现了萧条。“加尔各答的谷物价格指数从1920年的153下降到1932年的68,而糖类的指数从1920年的407下跌到1932年的146。实际上,印度一般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到接近维持生计的底线。”[1]经济萧条导致印度在支付大学教职员工工资方面出现问题,大学在为研究生部门提供资金方面也出现了困难。但贝拿勒斯印度大学(BHU)和阿里格尔大学(Aligarh University)的情况稍好一些,因为他们能从外部获得捐款。当时的大学通常是由高等法院的法官兼任大学校长,因为当时管理大学的工作本来就不多,所以没有必要任命一名全职的大学校长。
在19世纪初期,学院开始纷纷建立,一些学院也成立了研究生部门。当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部门时,有20至30所学院正在开展研究生教学,而且做得相当不错,但当时有一些大学做得并不好,这样导致当大学系统开始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时候,而学院却没有被驱除出去。
在印度独立之前,其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在1857年到1947年间,印度仅建立了18所大学。除大学进行研究生教育外,能进行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医学院只有15所,能进行工程技术研究生教学的工程学院只有11所(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电机工程和机械工程)。独立前,印度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少,且增长慢。1910年到1940年的30年间,全印度授予了27个数学博士学位, 平均每年授予的数学博士学位不到1个。独立前十年中,印度每年培养的工程师只有美国的四十分之一,是英国的八分之一[2]。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研究生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在1950-1951年度,印度共有19992名研究生,其中34%的研究生在附属学院注册学习,65%的研究生在大学的教学院系或大学的专业院系注册学习[3]。也就是说,1/3的学生是在学院完成了他们的硕士、博士学位的。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1961年印度高校开始建立研究生部,专门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在1969年10月3日,大学拨款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喀拉拉邦大学(Kerala Universities)和卡利卡特大学(Calicut Universities)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然后撰写了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报告。在这次大会上,邦政府和大学都接受了这个报告。但是喀拉拉邦大学认为,关于研究生教育在印度的发展是一个广泛的问题,应该召集一些附属学院的院长、大学的专门院系的领导做进一步讨论。于是,有关各方在1971年4月19日召开了会议讨论这个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人员,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一部分秘书也出席了该会议。 下面是参会人员一致同意的条款:第一条,大学不应该认可1971-1972年新开设的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第二条,固定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是可取的。第三条,进入研究生课程的最低入学标准应该提高。学科中第一层级的班级应该坚持理科硕士的入学标准,该入学标准通常为印度低种姓出生的人群保留5%的入学名额。第四条,应该对各个学科研究生教师进行培训并提供良好的设备。在每一所学院和大学,研究生教师的中坚力量应给予社会鼓励和物质支持,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能力。这可能需要通过制定一些规则和条款来保证研究生教师的工作时间,以便他们能坚持高质量的进行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第五条,选择一些学科开设进修科目,特别是在科学学科,应该有组织地开展一些活动,使研究生教师能更好地熟悉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最新学科动态。为了使在大学专门院系学习的研究生比在附属学院学习的研究生更加优秀,可以考虑在大学专门院系的支持下为研究生开设持续时间较长的特殊课程。第六条,在私立学院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入学考试可以探索采用集中入学考试的模式,来确保选拔更好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第七条,允许在任何学科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院数量应该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地理位置分布紧密相关。第八条,应该为那些说马拉雅拉姆语的人接受研究生教育提供适当的设备和条件,以便为他们培养更多的优秀研究生 [4]。
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后,印度研究生教育开始飞速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50-1951年度到2000-2001年度印度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从19992名增长到775304名,增长了38.8倍。其中,附属学院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从1950-1951年度的6877名增长到2000-2001年度的512902名,其注册学习研究生数量占总的注册学习研究生数量也从1950-1951年度的34.4%增长到2000-2001年度的66.2%。大学教学部门/大学的专业院系的研究生数量也有所增长,从1950-1951年度的13115增长到2000-2001年度的262402名,但其注册学习研究生数量占总的注册学习研究生数量却从1950-1951年度的65.6%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33.8%。表1完整地记录了这种情况的变化。
印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07-2008学年的12.5%增长到2009-2010学年的17.3%,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划分来看,印度完成了从精英高等教育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跨越,跨越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特点鲜明。
二、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1947年独立之初,印度高等学校只有极少数专业授予个别博士学位,到1970-1971年度,印度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增长到2461个,到1981-1982年度增长到6404个。1991-1992年度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增长到8743个;在2000-2001年度,该数字增长到11534个[6]。2000-2001年度之后,印度的研究生数量持续增长,2005-2006学年印度的在校研究生总数增长到747787名,其中文科硕士生为481521人,科学硕士生为230247人,博士生为36019人。
(二)学位体系逐渐完善
按照印度法律的规定,只有大学才有学位授予权,学院只有依附于某个大学,其所授课程才有可能获得授予学位所需要的学分。印度的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大体上分别在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进行攻读,学制基本维持在8年,即3年初级学位(学士学位)课程,2年高级学位(硕士学位)课程和3年专业研究(博士学位) 课程。由于各专业性质不同,对研究生要求不同,攻读年限并非整齐划一,而是略有区别。例如,学生攻读人文、自然科学和医学课程需要两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攻读工程技术课程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获得硕士学位。
(三)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健全
1.国家评估与认证委员会。根据1986年国家教育方针的建议,印度国家评估与认证委员会(NAAC)于1994年9月成立,作为大学拨款委员会(UGC)下设的一个自治机构,它是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的全国性组织,在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NAAC的主要任务是对高等院校进行评估和认证,人员主要来自人力资源开发部教育司、大学拨款委员会、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和印度大学联合会。
2.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NAAC主要负责高校外部质量保障,而为了更好地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必不可少。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组织工作由质量咨询委员会领导,质量咨询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席,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组成人员包括高级官员、管理人员、教师、社会名流等各界人士,其职责是监督院校质量保障措施的实施,记录、发布院校质量方面的有关数据和信息,准备院校年度质量保障报告。
三、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研究生导师的缺乏和流失
印度独立以来,研究生的数量持续增长,对研究生导师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而有能力的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从而出现了研究生导师的短缺。此外,今天很多印度人仍然抱有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研究经费,评更高一级的职称等思想,科学研究动机并不纯正。再加上印度研究生导师的工资与发达国家同级别研究生导师的工资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工资较高,科研和生活环境较为优良,使得少量能力出众的印度研究生导师选择出国移民,印度持续的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印度的大学,以致招聘不到足够的优秀教师。根据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世界著名比较高等教育学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2009年的统计,在印度高校中,只有1/3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且主要分布于研究型高校[7]。2013年12月17日,美国皮尤中心援引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数据称,中国在移民输出国排行榜上,从1990年的第7跃升至第4,移民人数从410万增至920万,排在印度(1420万)、墨西哥(1320万)和俄罗斯(1080万)之后[8]。印度外流人才中的40%都去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是吸引印度人才的热门国家。 (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印度的一些理工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也包括一些像经济学这样的社会学科,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发展速度过快,当超越了一定限度之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印度建立一些顶尖高等教育机构,像印度理工学院(IITs)和印度管理学院(IIMs),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导致其它的大学录取优秀的学生较为困难。而且对于这些机构,印度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对这些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对其它高校的投入不足,造成后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从某些角度上来看,这些顶尖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较高,但在整体上,印度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开展的并不怎么好,这种情况并不能让人们满意。据印度报业托拉斯(PTI)2012年8月7日报道,印度最大测评公司“MeriTrac”报告称,在过去5年中,印度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合格率下降,目前仅21%能达到用人单位标准,而2007年的数字则为25%。在过去5年中,印度的MBA人数增加了近4倍,从2016-2017年的9.47万人上升至2011-2012年的35.26万人[9]。
(三)大量的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研究生教育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研究生培养机构和培养数量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为印度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大量研究生毕业即失业。高学历人才并不一定好就业,这一问题在印度显得尤为突出。2015年8月,印度切蒂斯格尔邦政府面向社会招聘30个打杂岗位,这些岗位并非“美差”,其职责包括端茶倒水等,月薪大约1.4万卢比(约合1400元人民币)。邦政府原打算安排2000至3000人应聘,而应聘人数竟超过了7.5万,包括一些工程师以及艺术和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内的不少高学历的人也申请应聘,原定月底举行的应聘考试不得不取消。印度2015年7月公布的就业统计显示,在印度整体失业率不到3%的大背景下,有超过14%的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找不到工作,这其中既有“高端”人才宁失业不“低就”的心态在作怪,也有印度就业市场难以提供足够合适工作岗位的原因[10]。
四、解决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一个国家高层次的人才,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印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印度政府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一)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
当前印度大多数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院坐落于中等规模的城市。如果在同一座城市拥有超过一所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院,他们应立即共享包括学术在内的各种资源。如果这些学院在同一学科开展研究生教育,那么一些内容可以在一所学院讲授,也可以在另外几所学院教授。可以让学生在另外一所学院学习一段时间,接受不同课程或相同课程,以及不同的教导方式和教学内容。通过资源共享,高校不仅能够节省开支、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如果一座城市拥有两所以上的学院和高校,他们也都可以被纳入共享网络。通过将不同学院和高校的资源汇集在一起,将实现高校旨在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节省教育成本。
此外,一所高校内部的资源也要实现共享。有关部门应将其校内的图书馆和实验室设备等资源集中在一起供全校师生使用。现在印度的一些高校,在学校内部实施条块分割管理,各个学院分开管理研究生教育,各个学院都有一些教学和科研设备,但是仅限本院研究生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当然,研究生教育资源要实现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共享,需要制定合适的制度,而且应要求大学遵守这些制度。
(二)通过培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和能力
为提高印度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和水平,应坚持让研究生导师进行系统、多次、长期的在职培训。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参与的培训应该是高水平的,且应是采用先进教学方式进行的培训,这样能使被培训者比通过其它方式培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对工作的兴趣。
为了保证研究生导师的质量,首先,应建立一个更加严格的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和完善的再培训模式,鼓励研究生导师在职进修。其次,改革对学生的考察方式。印度10%的大学现在采用的是在学期末进行考试的模式,应引导其他大学往这个方向发展。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出试卷的风格应进行改革,要把握好试卷的信度、效度和难易程度。这也反过来要求教师改变他们的教学风格以及出题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将不允许参与研究生教学,也不能担任研究生导师。但也不能搞一刀切,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已是研究生导师且意愿继任的老师,应考虑他们的诉求。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行动计划,持续五年时间,或更长的时间,慢慢地、有步骤地改变。
(三)研究生教育实行荣誉体系
在印度本科生教育层次,加尔各答和新德里正在集中实行的荣誉体系效果良好,应鼓励、促使它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印度,当前只有不超过20%-30%的大学在本科生教育阶段提供“荣誉课程”。该课程是为那些更加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生开设的,通过这样一种途径丰富本科生教育,使这部分同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其他学生可以选择“荣誉”课程,也可以选择那些易于通过的课程。当然这种现象因大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荣誉体系在印度研究生教育能被更加广泛地推广,在某种程度上,能鼓励研究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强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四)收缩研究生教育规模
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体系过于庞大,使得本来就稀缺的教学、科研资源被分散的更加稀薄,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通过缩减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可以将可用的、有限的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资源集中起来。可以通过对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等方式来缩减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比如,如果该高校的一些学科和专业被评估为不合格,将停止这些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生招生。
此外,印度应该鼓励所有符合要求的、有潜力的人攻读研究生。印度的高校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招收所有愿意攻读研究生的候选人或所有能负担起研究生教育费用的候选人。所以,高校和有关部门应该确保两件事情:一方面,在研究生招生时,保证有能力的研究生候选人不被遗漏,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要在财政上帮助他们;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应该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斯坦利·沃尔波特.印度史[M].李建欣,张锦冬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3:323-324.
[2]张琦,曾向东.印度的研究生教育与改革[J].外国教育动态,1988(3):46.
[3][4][5][6]Amrik Singh.Fifty Yea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M].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4:132-133,139-140,133,158.
[7]Gillian Clarke, Ingrid Lunt.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ccess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R].HEFCE,2014:82.
[8]孙卫赤,陈晨,汪嘉波等.印俄中移民输出大国人才外流存隐忧 [N].环球时报,2014-06-19.
[9]李娜.印报告称印度工商管理硕士合格率仅为21%[EB/OL].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08/3005274.html,2014-8-25.
[10]邹松.印度青年就业追求稳定感 [N].人民日报,2015-08-27(22).
(责任编辑:平和光)
[关键词]印度 研究生教育 成就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5-0147-05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印度研究生教育也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研究生教育位于印度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不仅担负着为印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且也关系到印度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一、印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沿革
印度第一所开始承担研究生教育的大学是加尔各答大学(Calcutta University)。加尔各答大学成立于1857年,恰逢恰尔思·卡宁(Charles Canning)担任印度总督。时任英属印度教育部长弗雷德里克·乔治(Dr Fredrick John)提议英国政府仿效伦敦大学设立加尔各答大学,目的是培养统治印度的人才。一开始该计划并未获得批准,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该大学于1857年1月24日成立。加尔各答大学是印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它两所大学分别为孟买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
在20世纪早期,慕克吉(Ashutosh Mukherjee)成为加尔各答大学的校长,他在学术质量方面的眼光非常具有前瞻性。他认为印度的大学不应该放弃大学的基本功能——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该主张得到萨德勒委员会(the Sadler Commission)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加尔各答大学建立了研究生教学部。由于印度科学界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C V·拉曼(C.V.Raman)、大学教育委员会(UEC)的负责人拉达克里希南(S.Radhakrishnan)和其它大学的一些名人被邀请去加尔各答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加尔各答大学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其它大学来参观、学习,一时间加尔各答大学成为了其它大学学习的榜样。
在20世纪早期,加尔各答大学是印度学术发展的领导者,是印度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中心,这与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致的。在印度,加尔各答是西孟加拉邦首府,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从1772年到1911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西孟加拉邦是印度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邦之一,其首府加尔各答也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受加尔各答大学的影响,印度其它大学也开始将其注意力转向研究生教育,不仅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也有一些新成立的大学,例如达卡大学(Dacca University)、贝拿勒斯印度大学(Benaras Hindu University)、安得拉大学(Andhra University)、迈索尔大学(Mysore University)、勒克瑙大学(Lucknow University)、奥斯马尼亚大学(Osmania University)、巴特那大学(Patna University)、安纳马莱大学(Annamalai University)、马德拉斯大学、孟买大学、旁遮普大学(Punjab University)、阿拉哈巴德大学(Allahabad University)等。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印度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大学教职员工工资,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印度经济出现了萧条。“加尔各答的谷物价格指数从1920年的153下降到1932年的68,而糖类的指数从1920年的407下跌到1932年的146。实际上,印度一般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到接近维持生计的底线。”[1]经济萧条导致印度在支付大学教职员工工资方面出现问题,大学在为研究生部门提供资金方面也出现了困难。但贝拿勒斯印度大学(BHU)和阿里格尔大学(Aligarh University)的情况稍好一些,因为他们能从外部获得捐款。当时的大学通常是由高等法院的法官兼任大学校长,因为当时管理大学的工作本来就不多,所以没有必要任命一名全职的大学校长。
在19世纪初期,学院开始纷纷建立,一些学院也成立了研究生部门。当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部门时,有20至30所学院正在开展研究生教学,而且做得相当不错,但当时有一些大学做得并不好,这样导致当大学系统开始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时候,而学院却没有被驱除出去。
在印度独立之前,其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在1857年到1947年间,印度仅建立了18所大学。除大学进行研究生教育外,能进行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医学院只有15所,能进行工程技术研究生教学的工程学院只有11所(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电机工程和机械工程)。独立前,印度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少,且增长慢。1910年到1940年的30年间,全印度授予了27个数学博士学位, 平均每年授予的数学博士学位不到1个。独立前十年中,印度每年培养的工程师只有美国的四十分之一,是英国的八分之一[2]。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研究生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在1950-1951年度,印度共有19992名研究生,其中34%的研究生在附属学院注册学习,65%的研究生在大学的教学院系或大学的专业院系注册学习[3]。也就是说,1/3的学生是在学院完成了他们的硕士、博士学位的。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1961年印度高校开始建立研究生部,专门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在1969年10月3日,大学拨款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喀拉拉邦大学(Kerala Universities)和卡利卡特大学(Calicut Universities)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然后撰写了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报告。在这次大会上,邦政府和大学都接受了这个报告。但是喀拉拉邦大学认为,关于研究生教育在印度的发展是一个广泛的问题,应该召集一些附属学院的院长、大学的专门院系的领导做进一步讨论。于是,有关各方在1971年4月19日召开了会议讨论这个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人员,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一部分秘书也出席了该会议。 下面是参会人员一致同意的条款:第一条,大学不应该认可1971-1972年新开设的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第二条,固定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是可取的。第三条,进入研究生课程的最低入学标准应该提高。学科中第一层级的班级应该坚持理科硕士的入学标准,该入学标准通常为印度低种姓出生的人群保留5%的入学名额。第四条,应该对各个学科研究生教师进行培训并提供良好的设备。在每一所学院和大学,研究生教师的中坚力量应给予社会鼓励和物质支持,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能力。这可能需要通过制定一些规则和条款来保证研究生教师的工作时间,以便他们能坚持高质量的进行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第五条,选择一些学科开设进修科目,特别是在科学学科,应该有组织地开展一些活动,使研究生教师能更好地熟悉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最新学科动态。为了使在大学专门院系学习的研究生比在附属学院学习的研究生更加优秀,可以考虑在大学专门院系的支持下为研究生开设持续时间较长的特殊课程。第六条,在私立学院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入学考试可以探索采用集中入学考试的模式,来确保选拔更好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第七条,允许在任何学科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院数量应该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地理位置分布紧密相关。第八条,应该为那些说马拉雅拉姆语的人接受研究生教育提供适当的设备和条件,以便为他们培养更多的优秀研究生 [4]。
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后,印度研究生教育开始飞速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50-1951年度到2000-2001年度印度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从19992名增长到775304名,增长了38.8倍。其中,附属学院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从1950-1951年度的6877名增长到2000-2001年度的512902名,其注册学习研究生数量占总的注册学习研究生数量也从1950-1951年度的34.4%增长到2000-2001年度的66.2%。大学教学部门/大学的专业院系的研究生数量也有所增长,从1950-1951年度的13115增长到2000-2001年度的262402名,但其注册学习研究生数量占总的注册学习研究生数量却从1950-1951年度的65.6%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33.8%。表1完整地记录了这种情况的变化。
印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07-2008学年的12.5%增长到2009-2010学年的17.3%,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划分来看,印度完成了从精英高等教育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跨越,跨越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特点鲜明。
二、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1947年独立之初,印度高等学校只有极少数专业授予个别博士学位,到1970-1971年度,印度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增长到2461个,到1981-1982年度增长到6404个。1991-1992年度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增长到8743个;在2000-2001年度,该数字增长到11534个[6]。2000-2001年度之后,印度的研究生数量持续增长,2005-2006学年印度的在校研究生总数增长到747787名,其中文科硕士生为481521人,科学硕士生为230247人,博士生为36019人。
(二)学位体系逐渐完善
按照印度法律的规定,只有大学才有学位授予权,学院只有依附于某个大学,其所授课程才有可能获得授予学位所需要的学分。印度的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大体上分别在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进行攻读,学制基本维持在8年,即3年初级学位(学士学位)课程,2年高级学位(硕士学位)课程和3年专业研究(博士学位) 课程。由于各专业性质不同,对研究生要求不同,攻读年限并非整齐划一,而是略有区别。例如,学生攻读人文、自然科学和医学课程需要两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攻读工程技术课程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获得硕士学位。
(三)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健全
1.国家评估与认证委员会。根据1986年国家教育方针的建议,印度国家评估与认证委员会(NAAC)于1994年9月成立,作为大学拨款委员会(UGC)下设的一个自治机构,它是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的全国性组织,在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NAAC的主要任务是对高等院校进行评估和认证,人员主要来自人力资源开发部教育司、大学拨款委员会、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和印度大学联合会。
2.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NAAC主要负责高校外部质量保障,而为了更好地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必不可少。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组织工作由质量咨询委员会领导,质量咨询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席,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组成人员包括高级官员、管理人员、教师、社会名流等各界人士,其职责是监督院校质量保障措施的实施,记录、发布院校质量方面的有关数据和信息,准备院校年度质量保障报告。
三、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研究生导师的缺乏和流失
印度独立以来,研究生的数量持续增长,对研究生导师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而有能力的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从而出现了研究生导师的短缺。此外,今天很多印度人仍然抱有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研究经费,评更高一级的职称等思想,科学研究动机并不纯正。再加上印度研究生导师的工资与发达国家同级别研究生导师的工资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工资较高,科研和生活环境较为优良,使得少量能力出众的印度研究生导师选择出国移民,印度持续的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印度的大学,以致招聘不到足够的优秀教师。根据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世界著名比较高等教育学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2009年的统计,在印度高校中,只有1/3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且主要分布于研究型高校[7]。2013年12月17日,美国皮尤中心援引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数据称,中国在移民输出国排行榜上,从1990年的第7跃升至第4,移民人数从410万增至920万,排在印度(1420万)、墨西哥(1320万)和俄罗斯(1080万)之后[8]。印度外流人才中的40%都去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是吸引印度人才的热门国家。 (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印度的一些理工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也包括一些像经济学这样的社会学科,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发展速度过快,当超越了一定限度之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印度建立一些顶尖高等教育机构,像印度理工学院(IITs)和印度管理学院(IIMs),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导致其它的大学录取优秀的学生较为困难。而且对于这些机构,印度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对这些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对其它高校的投入不足,造成后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从某些角度上来看,这些顶尖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较高,但在整体上,印度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开展的并不怎么好,这种情况并不能让人们满意。据印度报业托拉斯(PTI)2012年8月7日报道,印度最大测评公司“MeriTrac”报告称,在过去5年中,印度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合格率下降,目前仅21%能达到用人单位标准,而2007年的数字则为25%。在过去5年中,印度的MBA人数增加了近4倍,从2016-2017年的9.47万人上升至2011-2012年的35.26万人[9]。
(三)大量的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研究生教育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研究生培养机构和培养数量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为印度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大量研究生毕业即失业。高学历人才并不一定好就业,这一问题在印度显得尤为突出。2015年8月,印度切蒂斯格尔邦政府面向社会招聘30个打杂岗位,这些岗位并非“美差”,其职责包括端茶倒水等,月薪大约1.4万卢比(约合1400元人民币)。邦政府原打算安排2000至3000人应聘,而应聘人数竟超过了7.5万,包括一些工程师以及艺术和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内的不少高学历的人也申请应聘,原定月底举行的应聘考试不得不取消。印度2015年7月公布的就业统计显示,在印度整体失业率不到3%的大背景下,有超过14%的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找不到工作,这其中既有“高端”人才宁失业不“低就”的心态在作怪,也有印度就业市场难以提供足够合适工作岗位的原因[10]。
四、解决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一个国家高层次的人才,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印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印度政府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一)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
当前印度大多数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院坐落于中等规模的城市。如果在同一座城市拥有超过一所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院,他们应立即共享包括学术在内的各种资源。如果这些学院在同一学科开展研究生教育,那么一些内容可以在一所学院讲授,也可以在另外几所学院教授。可以让学生在另外一所学院学习一段时间,接受不同课程或相同课程,以及不同的教导方式和教学内容。通过资源共享,高校不仅能够节省开支、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如果一座城市拥有两所以上的学院和高校,他们也都可以被纳入共享网络。通过将不同学院和高校的资源汇集在一起,将实现高校旨在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节省教育成本。
此外,一所高校内部的资源也要实现共享。有关部门应将其校内的图书馆和实验室设备等资源集中在一起供全校师生使用。现在印度的一些高校,在学校内部实施条块分割管理,各个学院分开管理研究生教育,各个学院都有一些教学和科研设备,但是仅限本院研究生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当然,研究生教育资源要实现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共享,需要制定合适的制度,而且应要求大学遵守这些制度。
(二)通过培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和能力
为提高印度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和水平,应坚持让研究生导师进行系统、多次、长期的在职培训。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参与的培训应该是高水平的,且应是采用先进教学方式进行的培训,这样能使被培训者比通过其它方式培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对工作的兴趣。
为了保证研究生导师的质量,首先,应建立一个更加严格的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和完善的再培训模式,鼓励研究生导师在职进修。其次,改革对学生的考察方式。印度10%的大学现在采用的是在学期末进行考试的模式,应引导其他大学往这个方向发展。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出试卷的风格应进行改革,要把握好试卷的信度、效度和难易程度。这也反过来要求教师改变他们的教学风格以及出题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将不允许参与研究生教学,也不能担任研究生导师。但也不能搞一刀切,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已是研究生导师且意愿继任的老师,应考虑他们的诉求。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行动计划,持续五年时间,或更长的时间,慢慢地、有步骤地改变。
(三)研究生教育实行荣誉体系
在印度本科生教育层次,加尔各答和新德里正在集中实行的荣誉体系效果良好,应鼓励、促使它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印度,当前只有不超过20%-30%的大学在本科生教育阶段提供“荣誉课程”。该课程是为那些更加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生开设的,通过这样一种途径丰富本科生教育,使这部分同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其他学生可以选择“荣誉”课程,也可以选择那些易于通过的课程。当然这种现象因大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荣誉体系在印度研究生教育能被更加广泛地推广,在某种程度上,能鼓励研究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强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四)收缩研究生教育规模
当前印度研究生教育体系过于庞大,使得本来就稀缺的教学、科研资源被分散的更加稀薄,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通过缩减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可以将可用的、有限的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资源集中起来。可以通过对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等方式来缩减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比如,如果该高校的一些学科和专业被评估为不合格,将停止这些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生招生。
此外,印度应该鼓励所有符合要求的、有潜力的人攻读研究生。印度的高校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招收所有愿意攻读研究生的候选人或所有能负担起研究生教育费用的候选人。所以,高校和有关部门应该确保两件事情:一方面,在研究生招生时,保证有能力的研究生候选人不被遗漏,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要在财政上帮助他们;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应该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斯坦利·沃尔波特.印度史[M].李建欣,张锦冬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3:323-324.
[2]张琦,曾向东.印度的研究生教育与改革[J].外国教育动态,1988(3):46.
[3][4][5][6]Amrik Singh.Fifty Yea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M].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4:132-133,139-140,133,158.
[7]Gillian Clarke, Ingrid Lunt.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ccess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R].HEFCE,2014:82.
[8]孙卫赤,陈晨,汪嘉波等.印俄中移民输出大国人才外流存隐忧 [N].环球时报,2014-06-19.
[9]李娜.印报告称印度工商管理硕士合格率仅为21%[EB/OL].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08/3005274.html,2014-8-25.
[10]邹松.印度青年就业追求稳定感 [N].人民日报,2015-08-27(22).
(责任编辑:平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