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猴作为灵长类动物,往往被人们喻为聪明、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与灵气的象征。在中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猴,自古以来就属中国绘画题材中的“四灵”、“八瑞”之一。中国古代,常将猿猴连称。人们喜爱猿猴,不仅因为它那似人的容貌、灵活的体态、滑稽的动作,还因为古人将它视为长寿的象征。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一书中,就有“狝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的记载。伴随长寿的自然是安详平和、生活幸福。传说长寿而面目似老人,加上长臂善于攀援,因此猿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又被赋予更为神异的色彩。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吴越春秋》中所记越女与袁公比剑之事,当对搏三击之后,袁公飞上树梢化白猿而去。这则故事流传后世,所以唐代诗人李贺曾有“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的诗句。
有一种警世叫“猴思三不”。“三不猴”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三只猴子呈蹲或坐,神态各异,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故名为“三不猴”。把玩茶宠既可当藏品又可作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做到“三不”自然远离是非耳根清净心情舒畅,心情舒畅自然笑口常开,受人欢迎,这难道不是处世之中的一种睿智与豁达吗?
有一种启示叫“戏如人生”。《西游记》作品描绘岀一心向佛、目秀眉清的唐僧骑着白马,火眼金睛、足智多谋的孙悟空登高远望,肥头大耳、长鼻大肚的猪八戒肩扛钉耙,心地善良、淳朴憨厚的沙僧挑着担子,师徒四人一段艰辛的取经之旅。如同一曲凝固的音乐,以美丽而雄浑的基调为我们生动叙述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欣赏之余,让人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得到启示。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常常可以看到生动传神的猿猴造型的艺术品。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猿猴造型文物,是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小型泥塑,体高不过5厘米左右,所以仅塑出形体的大轮廓,不作细部刻画,古拙而生动,在出土的各种鸟兽塑像中间,以猿猴最引人注目——它昂首挺身坐地,一副傲然的神态,表明石河文化的原始艺术家,不仅掌握了猿猴的体质特征,而且达到了初步追求传神的境界。
进入青铜时代,猿猴造型仍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在青铜文物中可以寻到它各式各样的身影。山西闻喜出土的青铜《刖人守囿车》,其盖上有一只立体塑的蹲猴。以猿猴造型作为青铜器装饰更为成功的例子,是出土于战国时中山王陵的《十五连盏铜灯》,在托出灯盏的连枝上,塑出许多猴子攀援其上,姿态各异;灯下还有两个赤膊男子,正给群猴喂食,更显生动有趣。也有很多利用猿猴的体态特征制作而成的实用美术品,其中最成功的要属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银猿饰》,猿呈探身取物的姿势,一臂前伸,爪作钩状,用以作带钩,并在猿身上贴金,双目嵌有蓝色料珠,闪烁有神,华美异常。以猿伸臂作钩的造型构思,在汉代文物中多有体现,且更为生动实用。汉代猿猴造型中艺术水平最高的,还属甘肃武威东汉墓中出土的一些木雕像。除了写实的以外,也有一些寓意象征性的作品。例如将猴和马组合在一起,在画像石和陶俑中都出现有猿猴骑在马背的图像,其寓意为“马上封侯”,以企望官场升迁。
猴子已与十二辰中的“申”联系在一起,王充《论衡·物势篇》中就说过:“申,猴也。”这就形成了以动物形象表示的十二辰图像,也即至今还盛行的十二生肖,它们的图像后来经常出现在古代文物之中。最初的十二辰是写实的动物形象,在山西省发掘的北齐壁画墓中,常绘有十二辰,都是姿态生动的动物,其中十二个图像都保存完好的如山西省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稍后在隋墓中放置的十二生肖俑,形貌则由写实转向富于浪漫色彩的拟人化造型,并且穿上人类的袍服,塑成正襟端坐的姿态。到唐代墓葬中,开始让这些动物像人一样站立起来,身穿袍服,拱手肃立,只是从领口伸出的头是动物的形象,于是平时躁动不安的猴子,也只得肃立不动,似乎万分无奈的样子,颇觉得有些装模作样,带有几分滑稽的色彩。这种猴首人身的艺术造型,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又出现在佛教石窟的壁画之中。在早期的石窟壁画中,猿猴的图像多出现于佛本生故事之中。例如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在菱形格排列的本生故事中,常见猴王本生,画出了许多形态生动的猴子,都是极为写实的图像。而在唐末五代时,猴子图像更富传奇色彩,它是随侍着到西方求经的圣僧出现的。唐朝三藏法师赴印度求法,由于这次远行路途险阻丛生,艰苦异常,富于传奇色彩,所以当时就流传出许多神奇夸张的传闻,逐渐构成脍炙人口的传奇小说,还出现了随侍法师的杜撰人物猴行者。在相当于五代时修筑的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三窟,西夏壁画普贤菩萨经变画中,左侧山石上有向菩萨行礼的法师。身后随有驮经的白马,白马侧旁画出一位合掌行礼的猴行者,这可算是时代较早的唐僧携带猴行者西天取经图。在该县的东千佛洞中,也有好几幅绘有猴行者随侍唐僧的画像。
这位猴首人身的猴行者,正是后来著名小说《西游记》中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前身。猴王孙悟空,在书中被喻为“心猿”,他那猿猴头而身穿人类服装的有趣造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熟知,并被作为中国画、年画以及面塑、剪纸、风筝等民间工艺创作的题材,更是活跃在戏曲舞台和电影、电视屏幕之中。特别是孙悟空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身披铠甲大闹天宫的无畏形象,更被视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暴精神的象征。
有一种警世叫“猴思三不”。“三不猴”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三只猴子呈蹲或坐,神态各异,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故名为“三不猴”。把玩茶宠既可当藏品又可作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做到“三不”自然远离是非耳根清净心情舒畅,心情舒畅自然笑口常开,受人欢迎,这难道不是处世之中的一种睿智与豁达吗?
有一种启示叫“戏如人生”。《西游记》作品描绘岀一心向佛、目秀眉清的唐僧骑着白马,火眼金睛、足智多谋的孙悟空登高远望,肥头大耳、长鼻大肚的猪八戒肩扛钉耙,心地善良、淳朴憨厚的沙僧挑着担子,师徒四人一段艰辛的取经之旅。如同一曲凝固的音乐,以美丽而雄浑的基调为我们生动叙述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欣赏之余,让人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得到启示。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常常可以看到生动传神的猿猴造型的艺术品。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猿猴造型文物,是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小型泥塑,体高不过5厘米左右,所以仅塑出形体的大轮廓,不作细部刻画,古拙而生动,在出土的各种鸟兽塑像中间,以猿猴最引人注目——它昂首挺身坐地,一副傲然的神态,表明石河文化的原始艺术家,不仅掌握了猿猴的体质特征,而且达到了初步追求传神的境界。
进入青铜时代,猿猴造型仍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在青铜文物中可以寻到它各式各样的身影。山西闻喜出土的青铜《刖人守囿车》,其盖上有一只立体塑的蹲猴。以猿猴造型作为青铜器装饰更为成功的例子,是出土于战国时中山王陵的《十五连盏铜灯》,在托出灯盏的连枝上,塑出许多猴子攀援其上,姿态各异;灯下还有两个赤膊男子,正给群猴喂食,更显生动有趣。也有很多利用猿猴的体态特征制作而成的实用美术品,其中最成功的要属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银猿饰》,猿呈探身取物的姿势,一臂前伸,爪作钩状,用以作带钩,并在猿身上贴金,双目嵌有蓝色料珠,闪烁有神,华美异常。以猿伸臂作钩的造型构思,在汉代文物中多有体现,且更为生动实用。汉代猿猴造型中艺术水平最高的,还属甘肃武威东汉墓中出土的一些木雕像。除了写实的以外,也有一些寓意象征性的作品。例如将猴和马组合在一起,在画像石和陶俑中都出现有猿猴骑在马背的图像,其寓意为“马上封侯”,以企望官场升迁。
猴子已与十二辰中的“申”联系在一起,王充《论衡·物势篇》中就说过:“申,猴也。”这就形成了以动物形象表示的十二辰图像,也即至今还盛行的十二生肖,它们的图像后来经常出现在古代文物之中。最初的十二辰是写实的动物形象,在山西省发掘的北齐壁画墓中,常绘有十二辰,都是姿态生动的动物,其中十二个图像都保存完好的如山西省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稍后在隋墓中放置的十二生肖俑,形貌则由写实转向富于浪漫色彩的拟人化造型,并且穿上人类的袍服,塑成正襟端坐的姿态。到唐代墓葬中,开始让这些动物像人一样站立起来,身穿袍服,拱手肃立,只是从领口伸出的头是动物的形象,于是平时躁动不安的猴子,也只得肃立不动,似乎万分无奈的样子,颇觉得有些装模作样,带有几分滑稽的色彩。这种猴首人身的艺术造型,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又出现在佛教石窟的壁画之中。在早期的石窟壁画中,猿猴的图像多出现于佛本生故事之中。例如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在菱形格排列的本生故事中,常见猴王本生,画出了许多形态生动的猴子,都是极为写实的图像。而在唐末五代时,猴子图像更富传奇色彩,它是随侍着到西方求经的圣僧出现的。唐朝三藏法师赴印度求法,由于这次远行路途险阻丛生,艰苦异常,富于传奇色彩,所以当时就流传出许多神奇夸张的传闻,逐渐构成脍炙人口的传奇小说,还出现了随侍法师的杜撰人物猴行者。在相当于五代时修筑的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三窟,西夏壁画普贤菩萨经变画中,左侧山石上有向菩萨行礼的法师。身后随有驮经的白马,白马侧旁画出一位合掌行礼的猴行者,这可算是时代较早的唐僧携带猴行者西天取经图。在该县的东千佛洞中,也有好几幅绘有猴行者随侍唐僧的画像。
这位猴首人身的猴行者,正是后来著名小说《西游记》中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前身。猴王孙悟空,在书中被喻为“心猿”,他那猿猴头而身穿人类服装的有趣造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熟知,并被作为中国画、年画以及面塑、剪纸、风筝等民间工艺创作的题材,更是活跃在戏曲舞台和电影、电视屏幕之中。特别是孙悟空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身披铠甲大闹天宫的无畏形象,更被视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暴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