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影节前,一些关于中国电影品格的讨论引起行业关注,这些声音直指当下部分中国电影对票房这一价值维度的高举及其电影品格的缺失。那么,什么才是电影该有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文艺创作有着明确要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我们可视其为有关中国电影品格的关键界定。
中国电影在16年的产业化进程后,接近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制作精良”已并非难事,但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方面仍与世界最高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总书记也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具体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电影人为这些血肉、情感、挣扎书写,需要的是对人的关怀,是對时代的思考,是对很多终极问题的探究,但今天的一些中国电影,或是简单、片面地把现实、把晦暗推向“人性”,以机械的观念替代严肃的思考;或是浮夸、潦草地将“真善美”以台词和画外音直给出来,人物和情节却脱离于具体的困境、具体的矛盾,常常让电影比童话更泡沫。
向人所在的生活直面问题,向人所在的社会直面矛盾,向人所在的生命直面终极,才是有品格的电影,才是于时代有价值的电影。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影的品格几乎是所有创作者、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共识和共同追求,那真是令人感怀的激荡年代。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电影的杰作或是“高峰”时,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电影仍是全民公认的一段佳话。
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自1993年开始的中国电影市场化和始自2002年的产业化,都让中国电影在生产力上有了飞跃式的进步。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电影的商品属性已被行业广泛认知,电影本身所具备的产业化“潜质”也早已是社会共识,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影响都是我们继续坚定产业化道路的前提所在。但不可否认,与资本的亲密以及对市场的迎合,让一些媚俗甚至庸俗的国产电影仅因为票房的大卖就被冠以国产电影的“成功”,而这种导向也在经年累月间让部分观众们忘记了电影该有的深度,也让部分创作者、生产者放弃了电影该有的品格。
事物的发展总伴着波折。随着近年来行业内外的不断关注与实践,追求中国电影品格的行业力量得以逐步积累和发展,这也得益于市场和官方给予的包容。《心迷宫》《路边野餐》《二十二》《嘉年华》《路过未来》等一批作品不仅在各电影节展上崭露头角,也在市场上获得可贵的关注,助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并展现出新的亮色。
这些作品把镜头对准了一二线城市之外的中国,对准了那些眼神更复杂、生活更纠结、境遇更挣扎的中国人,在这里有丰富写实的中国。要相信我们的观众,虽然他们难免还带着来自好莱坞式观影体验的“偏见”,但只要我们逐渐并持续地供应那些有品格的国产电影,就能唤醒他们的审美力、思考力——当然,这需要有理想、有品格的创作者和生产者的继续破冰,以及行业管理者们对这些充满力量和温暖的年轻影人更进一步的关怀和包容,这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
中国电影在16年的产业化进程后,接近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制作精良”已并非难事,但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方面仍与世界最高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总书记也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具体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电影人为这些血肉、情感、挣扎书写,需要的是对人的关怀,是對时代的思考,是对很多终极问题的探究,但今天的一些中国电影,或是简单、片面地把现实、把晦暗推向“人性”,以机械的观念替代严肃的思考;或是浮夸、潦草地将“真善美”以台词和画外音直给出来,人物和情节却脱离于具体的困境、具体的矛盾,常常让电影比童话更泡沫。
向人所在的生活直面问题,向人所在的社会直面矛盾,向人所在的生命直面终极,才是有品格的电影,才是于时代有价值的电影。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影的品格几乎是所有创作者、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共识和共同追求,那真是令人感怀的激荡年代。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电影的杰作或是“高峰”时,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电影仍是全民公认的一段佳话。
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自1993年开始的中国电影市场化和始自2002年的产业化,都让中国电影在生产力上有了飞跃式的进步。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电影的商品属性已被行业广泛认知,电影本身所具备的产业化“潜质”也早已是社会共识,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影响都是我们继续坚定产业化道路的前提所在。但不可否认,与资本的亲密以及对市场的迎合,让一些媚俗甚至庸俗的国产电影仅因为票房的大卖就被冠以国产电影的“成功”,而这种导向也在经年累月间让部分观众们忘记了电影该有的深度,也让部分创作者、生产者放弃了电影该有的品格。
事物的发展总伴着波折。随着近年来行业内外的不断关注与实践,追求中国电影品格的行业力量得以逐步积累和发展,这也得益于市场和官方给予的包容。《心迷宫》《路边野餐》《二十二》《嘉年华》《路过未来》等一批作品不仅在各电影节展上崭露头角,也在市场上获得可贵的关注,助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并展现出新的亮色。
这些作品把镜头对准了一二线城市之外的中国,对准了那些眼神更复杂、生活更纠结、境遇更挣扎的中国人,在这里有丰富写实的中国。要相信我们的观众,虽然他们难免还带着来自好莱坞式观影体验的“偏见”,但只要我们逐渐并持续地供应那些有品格的国产电影,就能唤醒他们的审美力、思考力——当然,这需要有理想、有品格的创作者和生产者的继续破冰,以及行业管理者们对这些充满力量和温暖的年轻影人更进一步的关怀和包容,这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