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沟通是一个人际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动态过程,而心理沟通是指以达成一致的感情和思想目标而进行的人际间的情感和思想传递与反馈[2]。高中生正处于半天真、半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多彩,但不易暴露,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且觉得与父母老师之间难以沟通。因此,做好与高中生的有效沟通,是高中班主任必须要不断学习和攻克的难题。
一、前提是尊重
高中生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增强,能敏感的发觉到老师是否尊重他,并平等地与他交流。若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能让其觉得被尊重与理解,那么相对的学生也会尊重老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我有一个习惯,每次上课在同学们喊完老师好之后,我都会微弯身子回一句:“同学们好!请坐!”后来同学们渐渐的在喊老师好的时候也微弯身子,并在我回应了之后,说一句谢谢老师才会坐下。学生们用行动回应了我他们所感受到的尊重,这也对我在课后的班导工作起了一定的助力作用,因为感受到了被尊重,因此孩子们明白与老师之间是可以进行平等对话的。
二、细致的观察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一句名言:我既没有杰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智慧,但我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能力观察转瞬即逝的事物,并仔细观察它们。这句名言时常提醒我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只有深入、仔细的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洞察学生的心理,才能全面的看到一个立体的孩子,才能明白和理解学生为何会发生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H同学是我班的一个活跃分子,长得高大,大大咧咧,是一个每天都能与同学们欢笑打闹的女孩子,有时候上课也时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要跟同桌讲上几句,被我批评过几次依然是老样子。然而有一次学生们上物理课,我悄悄走到后门观察,H同学的座位就在后门的角落里,我看到她既没有与同桌讲话,但也没有听课,而是非常认真专注的在画画,那专注仔细的样子是我从未见过的,我有些惊讶H同学竟然也有安静认真的样子。接着她的同桌发现了我在身后,提醒了H同学,于是我顺手收走了H同学的画本,发现这是已经画了大半本的画册了,多为动漫人物,画的维妙维俏,我为自己这个意外的观察而感到开心。下课后H同学过来请求我把画本给回她,表情里写满了担心和紧张。我笑着夸赞了她的画,听到老师称赞她的画,她竟不好意思的笑。我接着问她:“正好这个月要更新黑板报了,既然你画画这么好,可不能浪费了这个特长啊,你能帮忙画黑板报吗?”她听了有些惊讶,然后欣喜的点点头。接着我顺势说:“你看任何事情你对它投入专心和专注,事情就能做好。学习也是一样,也许你只需要付出画画的一半专注,你就能在学习上有所进步了。”H同学想了想点头。后来H同学将黑板报画好,同学们纷纷称赞她画的好。H同学将画画带给她的自信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我也渐渐的发现H同学上课不讲话了,眼神专注在黑板与课本上。
三、必要的同理心
同理心,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感受别人的情绪、思想和立场,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把自己置于別人的位置去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往往有很多个人想法,并且不喜与长辈交流,因为他们常常觉得大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D同学平日里沉默少言,在家与父母也几乎无沟通;做人规规矩矩,不会像顽皮学生那样三天两头的违反纪律,除了学习偶尔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之外,总体来看,是个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太能注意到他的孩子。直到有一天早上他主动过来跟我说:“老师,我跟你说件事情,你听了不要生气。”我看他神情有些紧张,于是微笑着说:“我不生气,你说吧。”原来是他在宿舍玩手机,被宿管没收了,怕我知道了会生气。我其实有些惊讶,因为我从未想过D同学会偷偷藏着手机在宿舍玩。后来几天我忙起来一时就忘了这件事,直到周末收到D同学的一条信息。他说他回家后借了同学的手机给我发的,谢谢我没有将没收手机这件事情告诉他爸爸,他今后一定会改正,会将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当时受到了不小的震动,因为其实我只是太忙了还没来得及告知他的父母,而他却理解成我宽容了他的这个错误,要谢谢我。这件事情彻底让我知道,有时候对于孩子犯的错误我们要有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犯错,犯错之后他的心理状态如何,是否有悔改之心,以及我们是否可以站在孩子的一边,用同理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候,宽容带来的道德冲击比惩罚更强烈。”我认为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主动与孩子建立沟通的桥梁,而必要的同理心,换位思考,将是彼此沟通的先决条件。
结语:高中班主任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应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应在学习与生活的细枝末节的地方细腻的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运用同理心,对学生产生的快乐的、悲伤的情绪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拉近彼此的距离。只有彼此的心贴近了,才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沟通!
一、前提是尊重
高中生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增强,能敏感的发觉到老师是否尊重他,并平等地与他交流。若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能让其觉得被尊重与理解,那么相对的学生也会尊重老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我有一个习惯,每次上课在同学们喊完老师好之后,我都会微弯身子回一句:“同学们好!请坐!”后来同学们渐渐的在喊老师好的时候也微弯身子,并在我回应了之后,说一句谢谢老师才会坐下。学生们用行动回应了我他们所感受到的尊重,这也对我在课后的班导工作起了一定的助力作用,因为感受到了被尊重,因此孩子们明白与老师之间是可以进行平等对话的。
二、细致的观察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一句名言:我既没有杰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智慧,但我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能力观察转瞬即逝的事物,并仔细观察它们。这句名言时常提醒我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只有深入、仔细的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洞察学生的心理,才能全面的看到一个立体的孩子,才能明白和理解学生为何会发生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H同学是我班的一个活跃分子,长得高大,大大咧咧,是一个每天都能与同学们欢笑打闹的女孩子,有时候上课也时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要跟同桌讲上几句,被我批评过几次依然是老样子。然而有一次学生们上物理课,我悄悄走到后门观察,H同学的座位就在后门的角落里,我看到她既没有与同桌讲话,但也没有听课,而是非常认真专注的在画画,那专注仔细的样子是我从未见过的,我有些惊讶H同学竟然也有安静认真的样子。接着她的同桌发现了我在身后,提醒了H同学,于是我顺手收走了H同学的画本,发现这是已经画了大半本的画册了,多为动漫人物,画的维妙维俏,我为自己这个意外的观察而感到开心。下课后H同学过来请求我把画本给回她,表情里写满了担心和紧张。我笑着夸赞了她的画,听到老师称赞她的画,她竟不好意思的笑。我接着问她:“正好这个月要更新黑板报了,既然你画画这么好,可不能浪费了这个特长啊,你能帮忙画黑板报吗?”她听了有些惊讶,然后欣喜的点点头。接着我顺势说:“你看任何事情你对它投入专心和专注,事情就能做好。学习也是一样,也许你只需要付出画画的一半专注,你就能在学习上有所进步了。”H同学想了想点头。后来H同学将黑板报画好,同学们纷纷称赞她画的好。H同学将画画带给她的自信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我也渐渐的发现H同学上课不讲话了,眼神专注在黑板与课本上。
三、必要的同理心
同理心,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感受别人的情绪、思想和立场,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把自己置于別人的位置去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往往有很多个人想法,并且不喜与长辈交流,因为他们常常觉得大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D同学平日里沉默少言,在家与父母也几乎无沟通;做人规规矩矩,不会像顽皮学生那样三天两头的违反纪律,除了学习偶尔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之外,总体来看,是个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太能注意到他的孩子。直到有一天早上他主动过来跟我说:“老师,我跟你说件事情,你听了不要生气。”我看他神情有些紧张,于是微笑着说:“我不生气,你说吧。”原来是他在宿舍玩手机,被宿管没收了,怕我知道了会生气。我其实有些惊讶,因为我从未想过D同学会偷偷藏着手机在宿舍玩。后来几天我忙起来一时就忘了这件事,直到周末收到D同学的一条信息。他说他回家后借了同学的手机给我发的,谢谢我没有将没收手机这件事情告诉他爸爸,他今后一定会改正,会将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当时受到了不小的震动,因为其实我只是太忙了还没来得及告知他的父母,而他却理解成我宽容了他的这个错误,要谢谢我。这件事情彻底让我知道,有时候对于孩子犯的错误我们要有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犯错,犯错之后他的心理状态如何,是否有悔改之心,以及我们是否可以站在孩子的一边,用同理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候,宽容带来的道德冲击比惩罚更强烈。”我认为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主动与孩子建立沟通的桥梁,而必要的同理心,换位思考,将是彼此沟通的先决条件。
结语:高中班主任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应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应在学习与生活的细枝末节的地方细腻的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运用同理心,对学生产生的快乐的、悲伤的情绪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拉近彼此的距离。只有彼此的心贴近了,才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