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的守望擦亮黎明(组诗)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一生的守望擦亮黎明
  让隐在尘世的净瓶开启
  让藏于心底的那一缕灵光显化
  以垂落或喷涌的姿势
  想象你跃出尘封已久的水面的因由
  像伸手难握的强健的尾鳍
  你拍出的浪花有语惊四座的惊喜
  匍匐于水际的那片光明
  在吹面不寒的熏风中,杨柳成
  真正的春天
  在这个青茶疯长的时节
  你不必再问
  谁用夜歌笙箫了这个泛黄的夜晚
  谁用一生的守望,擦亮了
  混沌的黎明
  终于可以带着整片的水声出走了
  跃过层层荷叶筑成的高墙
  你看见遥远处有人擎着火把
  一朵八瓣的荷花,映在
  包浆丰润的夜晚的脸上
  点滴中的游鱼
  点滴里读到你的名字
  血管里已栖满飞翔的游鱼
  童年的盛夏被一瓣一瓣打开了
  那里有母亲盛给我的,你的清凉
  你说电话的那头有满满的绿意
  我在水声里嗅出了你的汛期
  就这样,把一片一片心叶摘下
  挂在思念的枝上
  如我,白被单上此刻的点滴里
  挂着的自己。背南的阴影里
  是倾听雨声的脉络
  是斜斜的时间的推移
  你不曾说盛夏阵雨的恣肆
  不曾说季风吹过何时带来荫凉
  我只在你根茎素朴的迁徙中安家
  在厚实的天空下,回望
  一朵一朵流云淡淡的怀想
  在昨日的水中养一个词
  把一个词,养在水中
  任那些根须,在透明的
  空间穿行。那个青花瓷的托盘知道
  它拼尽全力
  挤出的一点绿,只为打湿心底的
  那一点诉说
  在一片安静的沉睡里
  听沉默的冷寂和隐忍的涌流
  在水中,膨胀一次表达
  为了曾经忘却的昨日,和
  也曾葳蕤的那些生长
  一缕光打在墙上,檐下
  雨声喧哗。几行草书,在密不透风
  或疏可奔马的尘世中
  說着
  咸咸淡淡的话题
  一杯凉茶端起自己的审视
  这个伏天的午后,一杯凉茶端起
  自己的审视。那里藏着
  一株久违的青草
  多汁的五月已弃它而去。此时
  留守的天空,正经受
  由内而外的双重围困
  它看见,一些翻飞的蝙蝠沉入谷底
  一些散落的枯叶
  从水中跃出。七月
  七月是一尾从鱼护中
  挣出命来的逃鱼
  檐下的蜂巢已被端走,蝉的鸣叫
  从林间一波波射来
  不知道那些被灼烧的感觉
  能否翻得过那堵可疑的高墙
  而潜于水中的暗火,已然沁出
  盛具的壁垒,半天的残云熊熊燃烧
  终于看见一棵老树倒下
  一支蚂蚁的队伍
  衔着草叶,从落日的深处
  匆匆归来
  责任编辑 林 芝
其他文献
主持人李壮语  近年来“诗歌回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诗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所占的话语体量明显膨胀。但许多潜在的裂隙也随之被放大,例如诗歌与公共性间的关系:诗歌应当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艺术价值卓越”同“广大读者喜爱”之间能否做到兼容互恰?这是诗歌的公共接受问题。形形色色的诗歌公号、诗歌节目、诗歌活动的繁荣,同诗歌自身的发展间是否同构,或者说,这种繁荣是否可以持续?这是诗歌的公共传播问题。此外,
夜 晚 海 边  空寂的夜晚  一个人坐在沙滩边  看远海,吹海风,有浪涌起  像先人轻轻诉说  皓月千里  茫茫大海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船只  已从喧嚣的尘世归来  泊于梦的边缘,如一只只木碗  星光隐没,村庄比往日更寂静  土狗们正在追风逐浪  有一阵没一阵的,狂奔,嘯叫  苍天在上,这忠实的圣明  手握一柄寒光闪动的利剑  高悬在头顶  浪花开不败  父亲说,大海的旋涡是蹚不完的  大海里的鱼
一丈多的黑板  你不过随手一抹  化作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天幕  三寸白光扬起又划过  割出一条银河  你用厚实的肩膀  撑起河这头  先秦五百年的诗书经语  坐听大雅小雅国风颂  叮叮咚咚  流成五千年的汤汤辉煌  遥看河之洲的窈窕淑女  关关雎鸠  演绎源远流长的古典浪漫  你一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沐足而歌  逍遥而游  站成浩瀚文字中的一棵桐木  一任我们翱翔其上  寻找先秦文学的凤凰  老
担当不推脱,“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山东省寿光县南部地肥水沃,种菜历史源远流长。  但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与市场脱节,“菜贱伤农”的事时有发生。  1986年,一场县领导参加的“论证会”正在举行,主题是培育蔬菜市场。  那可是改革开放开始不久。  市场?那么陌生,那么敏感,甚至有點让人胆战心惊。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到时任县委书记王伯祥身上。  王伯祥猛地站起身,一捻烟屁股:“乌纱算
位于彭水县鹿角镇大山深处的横路村,45岁的村支书冉崇奎在儿子身患白血病的情况下,依然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为保障村民的收入,冉崇奎顶着巨额医药费的压力,用东拼西凑的8万余元钱,给在基地打工的村民付了工钱。拿到工钱的村民不愿意看到冉崇奎家因病返贫,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他们的致富领路人捐款……《当代党员》本期刊发的通讯《“你领着我们脱贫,我们怎能让你返贫”》,讲述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感人的故事发人
这是邹碧华生命的最后三天。  2014年12月8日,作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的他,主持召开会议,着手推动法官员额制改革。  法官员额从49%压缩到33%,很难。  有人建议:“把名额优先给老法官,息事宁人,矛盾也少。”  邹碧华反对:“不能为了图省事,就欺负年轻法官,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择优入额。”  有人说:“这很得罪人。”  邹碧华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提起“一休”这个名字,想必大部分中国人绝对不会陌生,尤其是对于现在已经步入中年的一代人来说,当年那画面质朴、制作简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常常勾起我们对逝去童年的回忆。在物质与文化生活依然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惩恶扬善智慧思辨的小光头“一休哥”,是老式电视机前,端坐小板凳目不转睛的我们心中难忘的欢乐。临近四月,日本各地春光明媚,于是抛开手头杂务,背上便当,去探访一下很早就想去的一休寺。  探访“
茫茫草原,晴空如洗。微风是清爽的,带着甘甜。他身着礼服,神情坚毅。他兴奋。他是一名号手。他站在乐队最前排,手握礼号,凝望着前方,只等总指挥一个挥手,他与他的战友们,就要吹响号角。  他是一个三十三岁的老兵,年龄比他们教导员还大。这次能站在军训动员阅兵方队,一切像是偶然,一切,似乎又是必然。  他想起十六年前的那个正午,那时,他只有十七岁。那天,秋日的阳光温暖中暗藏火辣。他和父亲在地里种大蒜。一块大
一柄铁锤,铿锵出炽烈的火花  燃起大地的温度,血脉里  总有一种坚忍,这是华夏的脊梁  敢于开天辟地,重振乾坤  一把镰刀,在神农氏的腰间别过  关于生存与发展的命题,从远古走到今天  刀刃里那一弯曼妙的弧线  是温暖而有力的臂弯,托起希望  一抹红色,娇艳了万里河山  在血液里奔涌不息,刻傲骨上铮铮有声  是染红的不屈,是沥血的前行,是种下的火苗  坚毅地涂写苦难与辉煌  擎锤头,砸断百年,民族
一匹汗湿的马  街上冒出一匹汗湿的马  疲惫而消瘦  眼神怯生生的  腿上沾满泥巴  带着远方荒野的气息  蹄子敲击着水泥路  犹如行走在琴键上  弹奏一曲命运交响曲  它突然奔跑起来  仿佛被命运抽了一鞭子  蹄下溅出暴风骤雨似的音符  冲着我高高跃起  四蹄腾空  就这样闯进了我心中的草原  果然是逃走的那匹  当时我刚想象出它的模样  还没将它固定在诗歌里  它就消失不见了  消失的螃蟹